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多年来一直开展以“汉字文化教育”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教育成果累累、形势喜人。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笔者尝试着就“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番探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一、以拜师为主线,求学之路无止境
  
  《孔子拜师》从题目入手,先要解决“拜”字,拜师是全文的主线。第一步,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们弄懂它的音形义。平时的学习中,有少部分学生老是将“拜”字右边少写一横,读音和意思学生似乎都知道,就是错在形上。究其原因,其实学生还是对“拜”的意思不明白。“拜”字是会意字,古文“拜”(拜)字是双手下加“一”(表示地面)。会意为磕头时双手按地。后来文字在书写时演变,将“一”并入右边的“手”。本义是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学生明白了“拜”的字理,自然就不会再写错了。第二步,“拜”是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拜师前后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课文中有三个“拜”字)就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要知道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然后孔子是如何恭敬地去向老子拜师的?最后师生之间又是如何教学相长的?
  课文开篇第一段,学生很容易找出孔子向老子拜师的愿望和原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尽管此时三十岁的孔子既年轻,又“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还是决意去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
  接下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探寻孔子拜师之路历尽的艰辛。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很快能画出描写孔子旅途之苦的几个重要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风餐露宿”(表明途中之艰),“日夜兼程”(表明求知之切);“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仍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一个“谦虚好学、志向坚定”的孔子形象就初步建立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了。
  
  二、识字析词品句,初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我们再细细品味三个“拜”字:1.“……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2.“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3.“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前面对“拜”用的是字理识字,现在就用字理析词对“拜访”和“拜见”进行对比分析。“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这三个句子,细细地品味,学生们再次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谦逊有礼。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促进了对人文性的理解和深化,人文性通过字词句的工具性得以展现。
  同样的例子,可以再次引导学生们对“迎候”和“等候”两个词的字理析词:1.“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2.“多谢老师等候。”虽然“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教学时,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言行,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体会二人在言行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孔子的彬彬有礼,老子爱护晚辈,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再次感染了学生,此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师长、同学和朋友如何言行礼让,自然是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三、询名问姓,再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孔子和老子的言行,在初次见面时还是重在对话。询名问姓就很有讲究: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2.“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3.“你就是仲尼啊,听说……”这也体现出他们之间的谦逊有礼。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姓氏至今逾24000个,姓氏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姓氏、姓名学问大着呢!就孔子而言,“孔子”是后人对“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尊称。学生们不明白的是:他知道自己的姓名“孔丘”,而老子却称呼他为“仲尼”?要让学生知晓姓氏文化,寻根问祖的话,就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我鼓励学生去收集一些孔子、老子的生平介绍以及中华姓氏、名、字、号等方面的知识。很快学生在这个方面就有了重大收获: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所以,他俩分别尊称对方为“老聃”“仲尼”,而孔子自称“孔丘”就是谦称了。
  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增进对人物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这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又一尝试。
  
  四、综合性学习,三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前面,我们师生一起感知了孔子的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师生见面了,故事当然还没有完。而孔子的认真求学:“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的认真教学:“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各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把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展现在师生面前。课后,我安排了选做题,列举了几句孔子的传诵最广的名言。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求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我们完全有条件安排学生继续搜集、背诵一些孔子的名句。结合课后的选做题、资料袋、综合性学习,我想再来一次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我校“汉字文化教育”不光包括字理识字、析词,还有经典诵读。前面,我鼓励学生找资料了解姓名字号,现在我就再鼓励学生从我们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教材》中的《论语》里面去找找孔子的名言。选做题中的四句孔子名言还不足以体现孔子的学习态度(老子的教学态度),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收集,在《论语》中我们找出很多句孔子的名言,学生们认为与“诲人不倦”最相匹配的就是“学而不厌”,这不正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极力提倡的吗?“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正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实践,也是他对三千弟子的谆谆教诲和期望!同学们都希望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小学语文实验稿再版的时候能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收录到书中去,而且要放在另四句话的前面。这样的综合学习,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更高热情更足,掌握的知识就更多更深更广了。
  课后,我让学生们再去了解人们对孔子、老子的评价,了解《论语》,儒家学说的地位,曲阜“三孔”的历史价值等,综合起来学习感受,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不一定遥远,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已被重视。然而,目前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1.兴趣不浓,音画泛滥  “微时代”的到来,零碎的文字成为人们的阅读主流,而音画的快捷传播更侵袭着我们传统的阅读空间,它们给学
先来看几条名人名言: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课前思考】  《一亿有多大》是在学生学习了认数(含万级、亿级)之后安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关于“一亿有多大”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非常多,但是课前思考应该“举轻若重”,课中却应“举重若轻”。有舍才有得,为此,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一亿有多大”有真切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有关一亿大小的表象,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学生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要想教育好学生,唯一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而在小学低学段音乐课堂上,愉悦的童年“乐趣”更多地孕育在音乐自身的乐音趣味中。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和谐之美,还能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多声部音乐协调配合的巨大表现力。通过合唱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用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和声的魅力和提高欣赏能力,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群体合作意识和互相配合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
6月26日,在“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盛典”上,王笑京身着浅色条纹衬衣、黑色西裤,一贯的微笑挂在嘴边。此次,作为信息技术与电子领域年度人物获奖代表发言,他谦虚地表示:“我获得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我想代表我们智能交通界耕耘了20年的众多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20年的探索,王笑京率领团队制定了中国ITS(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和发展战略,攻克了交通信息提取计算、交
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定下了基调。”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又能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甚至关系到授课的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3~5分钟,因此必须短小而有效。但有些导入平淡无奇、拖沓冗长、偏难……在新授
人类基因组中的体细胞突变率在不同癌症中各不相同。通过对652个肿瘤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研究者发现,可变DNA错配修复(MMR)是人类基因组中突变率的特征性区域差异的基础。虽然区域常染色体突变率对不同细胞类型来说基本上是稳定的,存在着与复制时机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相关的差异,但携带未激活NMR的肿瘤区域突变密度差异有所降低。因此,差异化的DNA修复而非差异化的突变供应,似乎才是人类基因组中大规模区域突变
引 言  绘本,以它精美而丰富的图画、简单而有意味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在大力推广绘本阅读的今天,许多教师都自觉地将绘本引入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中来。的确,好的绘本让人感动。孩子在绘本阅读中放飞想象,润泽心灵,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作为语文教师,在和孩子一起被书中的故事感动之余,如果能增强语文的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绘本阅读教学,或许就会收获另一份感动。  定 位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