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化学复习应对策略,为了提高复习效果,使学生掌握内容条理化,本文从举一反三的角度诠释了课堂中尽量采取 “艺术”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 艺术 角度 延伸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枯燥”。为什么这么讲?目前的高考现状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考纲要求内容在试卷上规范作答,以获取分数为目的,这是一种无奈的必然。因此目前的教与学都围绕着作答试题而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技巧就应运而生了。化学教学有自己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规划一节课内容的划分、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使时间合理分配等等,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艺术”。
1“角度”艺术。
例38.4m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mL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 ()
A、B、C、 D、
此题是一道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应用的典型高考计算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当我们沉醉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很巧妙的解法时,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
角度一学生常规思路: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①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②
由①、②列方程组,后求得该题结果。
角度二利用全部作用的铜失电子总数等于硝酸生成气体(NO或NO2中N守恒)得电子总数,HNO3在这两个反应中起酸和氧化剂作用,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和起酸作用的HNO3的总和即消耗的HNO3为: 。得出同样的结论。
每每我们品味历年高考题,会发现用不同视角分析时的差异。在答卷环境中学生需克服心理压力,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一种能快速求解的方案实属不易。角度如何选择,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解题经验。“独具慧眼、另辟蹊径”,需要足够的实力。作为教师我们需给学生不同角度的点拨,同时应强调,解题不能刻意寻找技巧,技巧不是万能的。知识储备至一定程度,才能“熟能生巧”。我们只有以牢固的基础,按部就班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以丰富的经验使解题富有艺术性。否则,本末倒置,影响了答题效率。
2“难度”艺术。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掌握的程度自然由教师的问题来检验。有“难度”的问题检验的知识容量大,通常教师认为这样的问题水准高。再者,难度不高训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的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拨高,盲目攀高的怪圈。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说解题的难度应规范在大纲的要求内,精讲精练由此而来。
3 “延伸”艺术。
一堂好课,在于教师适当的引导,在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在于适度延伸的放手训练与检验。教学中的适度延伸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举一反三,给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但要注意分寸,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通过延伸开拓主题,强化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例镁和铜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中,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标况下的4.48L NO2气体和0.336L N2O4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常规教学:设原混合物中含Cux mol,含Mgy mol
根据题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得下面的方程组:
64x+24y=4.6(固体质量方程式)
2x+2y=0.23(得失电子守恒方程式)
求解后根据镁铜守恒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的总质量。
延伸: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总质量表达式为: x×(64+17×2)+y×(24+17×2)=(64x+24y)+(2x+2y) ×17=8.51g,可以看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解x 、y 的值,就可以算出沉淀的质量。这是一种对计算过程的数学式探索,可做适度总结,不是重点。
再延伸: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是在原合金质量的基础是引入了OH-,能算出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最后沉淀的质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u和Mg失去多少电子就引入多少OH-,失去的电子全部由HNO3得到,在反应中硝酸得到的电子为:2x+2y。所以,最后沉淀的总质量为4.6g+(2x+2y)mol×17g/mol=8.51g。这种方法更快捷,更方便。
我们有题内延伸、题外延伸,知识延伸、方法延伸等等,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密度”艺术。
课堂的结构应有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即就是教学中的主次、重点之分。在课堂时间跨度上有疏有密、知识传授有疏有密、学生参与有疏有密、作业布置有疏有密等等符合学习效率的辩证思想。通过教学的一密一疏,赋予学生以一张一弛,在疏密相间、松紧相宜中,调节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的转化。
因此,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课堂结构;(1)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纲。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2)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教师要精讲,以点拔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只要我们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开发、挖掘,在大纲要求以及我们的教学经验分析指导下不仅能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学生还能体会到一种品质,一种学习上自我分析、定位、研究的品质。化学课堂中的艺术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富有艺术性的课,为学生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2版》化学部分。
2、《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课堂 艺术 角度 延伸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枯燥”。为什么这么讲?目前的高考现状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考纲要求内容在试卷上规范作答,以获取分数为目的,这是一种无奈的必然。因此目前的教与学都围绕着作答试题而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技巧就应运而生了。化学教学有自己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规划一节课内容的划分、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使时间合理分配等等,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艺术”。
1“角度”艺术。
例38.4m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mL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 ()
A、B、C、 D、
此题是一道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应用的典型高考计算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当我们沉醉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很巧妙的解法时,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
角度一学生常规思路: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①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②
由①、②列方程组,后求得该题结果。
角度二利用全部作用的铜失电子总数等于硝酸生成气体(NO或NO2中N守恒)得电子总数,HNO3在这两个反应中起酸和氧化剂作用,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和起酸作用的HNO3的总和即消耗的HNO3为: 。得出同样的结论。
每每我们品味历年高考题,会发现用不同视角分析时的差异。在答卷环境中学生需克服心理压力,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一种能快速求解的方案实属不易。角度如何选择,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解题经验。“独具慧眼、另辟蹊径”,需要足够的实力。作为教师我们需给学生不同角度的点拨,同时应强调,解题不能刻意寻找技巧,技巧不是万能的。知识储备至一定程度,才能“熟能生巧”。我们只有以牢固的基础,按部就班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以丰富的经验使解题富有艺术性。否则,本末倒置,影响了答题效率。
2“难度”艺术。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掌握的程度自然由教师的问题来检验。有“难度”的问题检验的知识容量大,通常教师认为这样的问题水准高。再者,难度不高训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的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拨高,盲目攀高的怪圈。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说解题的难度应规范在大纲的要求内,精讲精练由此而来。
3 “延伸”艺术。
一堂好课,在于教师适当的引导,在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在于适度延伸的放手训练与检验。教学中的适度延伸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举一反三,给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但要注意分寸,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通过延伸开拓主题,强化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例镁和铜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中,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标况下的4.48L NO2气体和0.336L N2O4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常规教学:设原混合物中含Cux mol,含Mgy mol
根据题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得下面的方程组:
64x+24y=4.6(固体质量方程式)
2x+2y=0.23(得失电子守恒方程式)
求解后根据镁铜守恒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的总质量。
延伸: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总质量表达式为: x×(64+17×2)+y×(24+17×2)=(64x+24y)+(2x+2y) ×17=8.51g,可以看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解x 、y 的值,就可以算出沉淀的质量。这是一种对计算过程的数学式探索,可做适度总结,不是重点。
再延伸: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是在原合金质量的基础是引入了OH-,能算出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最后沉淀的质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u和Mg失去多少电子就引入多少OH-,失去的电子全部由HNO3得到,在反应中硝酸得到的电子为:2x+2y。所以,最后沉淀的总质量为4.6g+(2x+2y)mol×17g/mol=8.51g。这种方法更快捷,更方便。
我们有题内延伸、题外延伸,知识延伸、方法延伸等等,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密度”艺术。
课堂的结构应有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即就是教学中的主次、重点之分。在课堂时间跨度上有疏有密、知识传授有疏有密、学生参与有疏有密、作业布置有疏有密等等符合学习效率的辩证思想。通过教学的一密一疏,赋予学生以一张一弛,在疏密相间、松紧相宜中,调节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的转化。
因此,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课堂结构;(1)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纲。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2)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教师要精讲,以点拔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只要我们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开发、挖掘,在大纲要求以及我们的教学经验分析指导下不仅能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学生还能体会到一种品质,一种学习上自我分析、定位、研究的品质。化学课堂中的艺术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富有艺术性的课,为学生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2版》化学部分。
2、《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