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级短跑竞赛已进入白热化状态,比赛日趋激烈,运动成绩不断提高,世界纪录屡屡被打破,短跑冠军是在1/10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竞争之中产生。2002年美国的短跑运动员蒙格马利以9秒78的成绩打破了同胞格林所保持的9秒79的世界纪录,以仅快0.01秒的实力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领域的成绩除去科学化的训练及场地器械更新等因素外,短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是促进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就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新动向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对短跑项目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短跑技术方面的书籍和研究成果多栖(篇)。
2.分析对比法
通过现代与传统途中跑技术的比较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1.短距离跑中的“摆动”技术
随着场地、器材的改进和提高,以及塑胶跑道的广泛使用,70年代强调重视的“后蹬”和80年代强调重视的“蹬摆结合”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短跑技术的要求与发展。在当今随着高弹塑胶跑道的出现和对塑胶跑道上的短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运动实践中发现,两腿腾空时的快速摆动和支撑时的快速摆动是解决短跑技术和提高跑速的关键。
(1)从摆与蹬占用时间上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优秀短跑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即蹬地时间;而摆动时间则占到77.9%,两者之比为1∶3∶5。所以,实际上不到1/4的时间是着地和蹬伸阶段,而另3/4以上的时间都在摆,如果我们在运动中只强调“蹬”而忽视了“摆”,即对占3/4时间的动作处理不好。那么,对整个动作的影响是很大的,最终导致成绩的不理想。因此,从时间上看“摆”要比“蹬”重要得多。
(2)从摆的技术动作上分析
在运动中摆的动作,它是支撑到下次支撑中间的转折环节,扒地也好,着地也好,一系列动作都是靠摆动正确与否来完成的。摆动不好,直接影响到下一个动作的完成质量。如果着地动作不好,势必造成前支撑阻力大,又可能造成步幅短等。因此,强调臂腿的充分折叠,快速摆动,摆动半径短、速度快,利于提高步频。跑动中重视摆动技术,注重摆蹬结合,以摆促蹬,有效地提高后蹬效果,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3)从跑的技术本身分析
近几年通过对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技术分析研究发现:“快摆”技术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快速摆动”已替代了“充分的后蹬”。世界最优秀的短跑选手、美国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是现代技术极为典型的代表。资料表明,卡尔·刘易斯的途中跑技术,其后蹬腿的大、小腿夹角为158度,而远未“蹬”直;但他在后蹬结束,摆动腿大腿快速大幅度向前高抬,以及踝关节快速积极而有力的“扒地”动作方面,给我们演示了现代短跑的先进技术。
2.短距离跑中的“屈蹬”技术的前摆速度分析
“屈蹬”技术有利于减小大小腿折叠角度(即摆动时膝角最小值)缩短折叠时间,提高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幅度,因为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越小,而前摆时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带动小腿前摆的速度也就加快。反之,大小腿折叠角大,前摆阻力也大,而角速度相对减小,即前摆速度就慢。可以看出“屈蹬”技术的使用是有利于快速摆动的,相互吻合的,对其起着促进的作用。
3.短距离高速跑中的放松技能
在短距离跑中,放松技术是快速摆动技术的发挥和利用,技术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
(1)运动中的放松技术可以增强髋的运动能力
通过放松可以使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协调用力,增强其灵活性,可以使髋在运动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获得高速的摆动。所以,在高速运动中放松直接影响着髋关节的运动能力,可以增强髋关节的运动能力。
(2)高速跑中的放松可以增强摆动力量的发挥
如果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腿的前群肌肉发达,后群力量较弱,则前摆大后摆小,就会形成“坐着跑”。反之,如果肌肉力量的发展均衡,则放松就有利于其肌肉力量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摆动,使其摆动效果达到最佳效果,取得好的成绩。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运动场地设施的不断更新,科学化训练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实践中提出的“快速摆动”技术和在理论上强调的“伸髋和积极落地”技术是现代短距离跑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快速摆动”技术应作为短距离跑训练的重点来抓。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短跑技术方面的书籍和研究成果多栖(篇)。
2.分析对比法
通过现代与传统途中跑技术的比较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1.短距离跑中的“摆动”技术
随着场地、器材的改进和提高,以及塑胶跑道的广泛使用,70年代强调重视的“后蹬”和80年代强调重视的“蹬摆结合”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短跑技术的要求与发展。在当今随着高弹塑胶跑道的出现和对塑胶跑道上的短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运动实践中发现,两腿腾空时的快速摆动和支撑时的快速摆动是解决短跑技术和提高跑速的关键。
(1)从摆与蹬占用时间上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优秀短跑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即蹬地时间;而摆动时间则占到77.9%,两者之比为1∶3∶5。所以,实际上不到1/4的时间是着地和蹬伸阶段,而另3/4以上的时间都在摆,如果我们在运动中只强调“蹬”而忽视了“摆”,即对占3/4时间的动作处理不好。那么,对整个动作的影响是很大的,最终导致成绩的不理想。因此,从时间上看“摆”要比“蹬”重要得多。
(2)从摆的技术动作上分析
在运动中摆的动作,它是支撑到下次支撑中间的转折环节,扒地也好,着地也好,一系列动作都是靠摆动正确与否来完成的。摆动不好,直接影响到下一个动作的完成质量。如果着地动作不好,势必造成前支撑阻力大,又可能造成步幅短等。因此,强调臂腿的充分折叠,快速摆动,摆动半径短、速度快,利于提高步频。跑动中重视摆动技术,注重摆蹬结合,以摆促蹬,有效地提高后蹬效果,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3)从跑的技术本身分析
近几年通过对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技术分析研究发现:“快摆”技术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快速摆动”已替代了“充分的后蹬”。世界最优秀的短跑选手、美国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是现代技术极为典型的代表。资料表明,卡尔·刘易斯的途中跑技术,其后蹬腿的大、小腿夹角为158度,而远未“蹬”直;但他在后蹬结束,摆动腿大腿快速大幅度向前高抬,以及踝关节快速积极而有力的“扒地”动作方面,给我们演示了现代短跑的先进技术。
2.短距离跑中的“屈蹬”技术的前摆速度分析
“屈蹬”技术有利于减小大小腿折叠角度(即摆动时膝角最小值)缩短折叠时间,提高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幅度,因为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越小,而前摆时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带动小腿前摆的速度也就加快。反之,大小腿折叠角大,前摆阻力也大,而角速度相对减小,即前摆速度就慢。可以看出“屈蹬”技术的使用是有利于快速摆动的,相互吻合的,对其起着促进的作用。
3.短距离高速跑中的放松技能
在短距离跑中,放松技术是快速摆动技术的发挥和利用,技术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
(1)运动中的放松技术可以增强髋的运动能力
通过放松可以使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协调用力,增强其灵活性,可以使髋在运动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获得高速的摆动。所以,在高速运动中放松直接影响着髋关节的运动能力,可以增强髋关节的运动能力。
(2)高速跑中的放松可以增强摆动力量的发挥
如果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腿的前群肌肉发达,后群力量较弱,则前摆大后摆小,就会形成“坐着跑”。反之,如果肌肉力量的发展均衡,则放松就有利于其肌肉力量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摆动,使其摆动效果达到最佳效果,取得好的成绩。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运动场地设施的不断更新,科学化训练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实践中提出的“快速摆动”技术和在理论上强调的“伸髋和积极落地”技术是现代短距离跑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快速摆动”技术应作为短距离跑训练的重点来抓。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