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信到心慌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可能性》一课执教,我很自信,源于我们二度磨课,对教材把握应该算是到位了。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定位
  
  《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陛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共安排了3个例题。通过例1例2的学习使学生体验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3安排了一个摸棋子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初步感受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推测出可能性的大小。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感受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受可能性是有大小的。②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概率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升华为理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我把“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在体验、描述中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则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故事引入,切入正题
  由故事《守株待兔》引入,用“他这样等,能不能等到第二只兔子撞死在大树上”的问题引出“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教师可以顺势揭题:生活中有些事情有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可能”、“不可能”、“一定”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通过让学生试着举例,如果能把学生认识的问题暴露出来,那再好不过了。
  第二环节:模拟“摸奖活动”,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一次摸到白球算中奖,老师准备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袋子里放10个白球,请你用“可能、不可能或一定”来分析中奖情况。第二方案,袋子里放了10个黄球呢?第三个方案,袋子里放了2个自球,8个黄球呢?
  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问:这三种方案中,哪些方案的分析结果是确信无疑的(确定的)?哪些方案的分析结果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摸来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后,摸球并做记录。
  师:刚才我们摸球之前分析如果是2个白球,8个黄球是有可能中奖的,现在利用我们摸后得到的数据再次理解一下是不是有可能中奖?
  针对没有摸到白球的情况,如果一直摸下去,是不是永远都不可能摸到白球?现在你怎么理解“有可能”?
  问:在抽奖活动中,什么情况下一定摸到白球?什么情况下不可能摸到白球?什么情况下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刚才的摸球活动很热闹,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一定”、“不可能”、“有可能”,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思考。
  第三环节:判断、描述生活现象
  第四环节:回顾总结,适当延伸
  问题《可能性》执教后,来听课的教研员指出,这节课在一些地方感到数学本体知识缺乏!我前段时间听了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的讲座,主题是《课改背景下学科知识的缺乏》。听过曹老师的剖析后,我想自己在教学中加工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慎之又慎。没想到还是无心犯错错成大。教研员说:方案一、方案二通过摸球来验证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做无用功,因为就是不摸其实就已经知道的。方案三针对两种球摸出哪种的可能性大,哪种可能性小的问题,也不该是选择2个白球、8个黄球这个实验模型来验证,如果摸出白球反而多怎么办?又怎么理解数量多摸出可能性大呢?
  反思老师们为什么会出现数学本体知识缺乏呢?怎么才能补充数学本体知识呢?
  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之所以暴露得比较明显,其主要的背景除了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更新的力度较大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了。随着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更为丰富多样,于是,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与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显露同步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思维的“童化”,即伴随教师重建儿童心智的努力而出现的本体性知识及其思维的退化。
  弥补知识缺陷,需自身努力。教师平时需要自觉地发现井恢复被遗忘了的学科知识,通过“学”与“问”,寻觅答案。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以理性的目的,居高临下地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做到在儿童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自如穿梭、往返。在教学中特别需要提高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教学中不能只为教某个知识点而去,需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方法和原理。
  弥补知识缺陷,需要外界帮助。在教研活动时,把这个内容提到议程上来。在教研中、在磨课中,依靠集体的力量使自己快速成长,比如教研活动时带着学科本位知识的问题,让教研组的每个人做做,共同讨论,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其他文献
依据《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探究活动的要求和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笔者对武汉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自然选择》一课中“模拟自然选择”活动的设计进行分析,并论述其设计创新的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一、“模拟自然选择”活动环节分析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结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思考与结论一汇报交流”的过程。“模拟自然选择”活动就是参
期刊
要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一支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的班干部队伍。而要建成这样一支队伍,班主任必须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善做伯乐。知人善任    当代小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看问题日趋深刻、全面,这样自然对他们的“领头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拔班干部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相应的选才标准。    一是重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号召能力
期刊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充满活力的身影和无忧无虑的小脸。但在这热闹开心的背后,总有那么几个孤单的、小小的身影游离在群体之外。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受。国际儿童心理组织将这样的孩子称之为“孤独儿童”。在上海市三所小学开展的测试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孩子有孤独倾向。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日益递增的趋势。这些孩子往往容易发展成两个极端:要么沉浸在个人世界里,封闭自我
期刊
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之一,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是科学探究中评估这个要素还是不能引起师生们的足够重视。由于这个环节并不影响探究科学实验结论的得出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在得出实验结论后就万事大吉了。综观各地的中考试题不乏有考查学生的评估意识的题目,就广西玉林市的中考而言,涉及到评估
期刊
2004年以来,广西中考完全由各市独立命题。近两年,每年全区共命制试题20余套(包括课改实验区与非实验区,部分市联合出题)。从2006年、2007年全区各市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及阅卷抽查的情况看,中考语文试卷基本结构日趋稳定和规范,有不少新意和亮点。下面以这两年全区各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例,简要谈谈考查内容、选材突出特点,侧重从题型设计方面作一些探讨,希望对总结我区中考语文命题提供一点参考。    一、中
期刊
少数民族地区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可从其物质文化资源(自然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戏曲、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服饰、民族民间建筑、民族民间传统饮食、民族民间节日)两大模块加以利用。利用的方式如下:    1.附加活动方式    附加活动方式是在不改变幼儿园艺术课程结构、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个或几个附加活动的方式,将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融
期刊
学期接近尾声时,每一位班主任都在着手为学生准备寄语。一份好的寄语,不仅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弱点,改正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呆板、机械、缺乏个性的八股式评语,努力去写好每一份寄语,使之成为献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1、充满师情。体现爱心    寄语给了老师向学生表达“爱”的舞台。一
期刊
2007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化学试题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学生的整合化学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实验的探究及准确的表达等能力进行了考查。意在引导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体现能力及选拔性的考查。    一、突出考查实验分析及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在中考试题中有效地体现出这一个特征,是各地中考命题者都在关注的问题,毕竟
期刊
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洋溢诗意、智慧、灵动的,应当是学生感受语文魅力、体验学习乐趣的精神家园。为了打造这种理想课堂,应该从教学设计的“细节”处理上下功夫。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有时对某个教学环节作细节的改变与创新,就能创设一种使学生乐学的情境,即使没有绚丽的课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1、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
期刊
“STS”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STS”是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与STS的有机结合,融合科学史、技术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政策等等。把STS领域研究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中,是一种从学术向普及的转换观念。这种转换也可以说是对STS领域研究成果的一种具体应用。  课改新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