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和教育、学习理念层出不穷,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我国实施的信息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近几年,由于农村中小学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各种教育项目的实施,信息技术资源不断丰富,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设备单一、信息资源匮乏,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教师的难题,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关键在于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效果。作为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优化教学效果。具体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和学习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正确性。但是,一旦推广到实践中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现出普遍的合理性。换而言之,无论哪一种理论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指导理论,否则,会陷入片面性的误区。因此,教师的指导、传授及人格魅力的影响,就有着不可替代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运用理论,并指导实践。
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之后的教学和学习会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征。有人把网络时代的教育称为新教育。它的“新”不仅在于目标新、手段新,更在于它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系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对教学进行全面监控的能力,更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需要具有新素质的教师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能力结构的变化是整合的必然需要。各中小学要重视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的基本策略
在实践中,整合策略的制定极其关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在四个要素中教学对象——学生尤为重要。专家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线的教师很容易发现: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更适合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四、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科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中小学所开设的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如语文课中语言教学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与别人交流。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语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它们的应用题组成,数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思维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而物理、化学这两门学科,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亲自做实验的动手能力等;在科学、常识课上,对那些需要观察的自然现象和事物变化过程的知识,形象和直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说,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则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教育目标。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应构建出科学有效的整合模式。
五、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整合过程中的学习者,是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既是教育信息的授受者,也是教育信息的探询者。因为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而非纯理论性领域。因此,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学习者不仅在语言上接受教师面对面地讲授和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学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集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某个教师,也包括通过网络“接触”的与学习主题内容有关的“其他教师”。
六、优化组合各种媒体的优势,促进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并促进成果的共享分流
多种媒体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正在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媒体特别适合于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比如,在语言实验中可以利用录音带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摄录像媒体训练示范生的教学技能。因此,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制作电子作品,同时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的形成,促进成果的共享分流。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发布给其他人,包括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约束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并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中小学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重视设计能够保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解决整合的根本性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并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人文问题。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一、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和学习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正确性。但是,一旦推广到实践中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现出普遍的合理性。换而言之,无论哪一种理论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指导理论,否则,会陷入片面性的误区。因此,教师的指导、传授及人格魅力的影响,就有着不可替代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运用理论,并指导实践。
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之后的教学和学习会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征。有人把网络时代的教育称为新教育。它的“新”不仅在于目标新、手段新,更在于它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系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对教学进行全面监控的能力,更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需要具有新素质的教师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能力结构的变化是整合的必然需要。各中小学要重视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整合的基本策略
在实践中,整合策略的制定极其关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在四个要素中教学对象——学生尤为重要。专家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线的教师很容易发现: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更适合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四、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科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中小学所开设的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如语文课中语言教学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与别人交流。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语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它们的应用题组成,数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思维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而物理、化学这两门学科,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亲自做实验的动手能力等;在科学、常识课上,对那些需要观察的自然现象和事物变化过程的知识,形象和直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说,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则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教育目标。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应构建出科学有效的整合模式。
五、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整合过程中的学习者,是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既是教育信息的授受者,也是教育信息的探询者。因为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而非纯理论性领域。因此,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学习者不仅在语言上接受教师面对面地讲授和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学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集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某个教师,也包括通过网络“接触”的与学习主题内容有关的“其他教师”。
六、优化组合各种媒体的优势,促进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并促进成果的共享分流
多种媒体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正在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媒体特别适合于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比如,在语言实验中可以利用录音带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摄录像媒体训练示范生的教学技能。因此,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制作电子作品,同时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的形成,促进成果的共享分流。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发布给其他人,包括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约束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并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中小学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重视设计能够保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解决整合的根本性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并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人文问题。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