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就是20年前,在上海,也就是在中国金融中心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银行储蓄所。整个储蓄所,大约是30来个平方米的面积。柜台上装着铁栏杆。前排与顾客面对面的柜台,有两个营业员的工作面;他们身后有张桌子,坐着的是最后审定拍板。前头的人,把钞票、单据、存折什么的是一股脑儿地用夹子一夹,往后一递。只要后头啪啪的一敲章,该存的,钱就人了银行;要取的,票子就唰唰地数出来。
没有电脑,只有人脑和不知是打了多少年多少代的算盘。那些储蓄底卡的编码和设置,都是人脑智慧的显现,以不同的颜色和条纹数予以区别。这些带彩色耳朵的帐页,一张帐页就是一个户头,寻起来很是方便。存入和取出,都一一记录在案。桌面的那些算盘上,基本都斜插着一支淡黄的竹杆圆珠笔。
没有空调,地上放着个20世纪40年代出品的老电扇,牌子也是老的:华生。商标是华生开头字母H与S的叠加,乍一看,相似美元的符号。
没有饮水机,只有两只塑料壳子的热水瓶。这使人想起了当年上海钱庄里的那个金属热水桶,我们的工作是需要有热水热茶喝的。只是当年的那只高脚痰盂不见了踪影。那时的银行员工,上班是不在头颈上戴一根单位发的红色的领带的,而是套上两只单位发的蓝劳动布的袖套;袖套卡在手腕的一头,有一圈宽宽的咖啡色的松紧带。想想在工作需要戴袖套的地方,一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衣裳,要么就是要打交道的东西龌龊。
听银行的同志说,此景是令当年来参观的老外大吃一惊。因为世界毕竟已是处在了20世纪的80年代,电脑、空调早已深入生活。其实,还有让老外更为惊诧的玩意。
在储蓄所里,有个放置石灰粉的木桶。到银行博物馆来参观的人,每每走到这里,年轻的女讲解员就会向参观者们提出一个问题:请说出这些石灰粉的功能和用途?
问答竞赛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深入人心,已经实现了年年赛月月赛天天赛。大家回答踊跃。一时间,答案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是命中或是接近真理的。
正确答案是:此乃银行的反抢劫装备。如有歹徒要冲进来抢钞票,同志们就会抓起石灰粉,洒他个一鼻子一脸的。就像我们在电影中时常见到的那样,搏斗中的正面人物,往往会就地取材,从地上抓起一把土,洒向反面人物;从而赢得了时间和转机,增加了赢得胜利的概率。再说,那石灰粉洒进眼睛,是会与眼睛里的水发生化学反应,那就会给歹徒以致命的一击。
储蓄所配备的反抢劫武器,还有挂在办公桌旁的一根大棒,样子是有点像法式面包的长棍。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就是凭着一颗红心和石灰粉加大棒,使我们的储蓄所固若金汤。
我曾住在茂名南路。这条路在“文革”前出的一件最大的事情,要算银行的储蓄所被抢。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傍晚回家,只见淮海坊南面、也就是茂名南路和南昌路西南转角上的茂名南路106号(现为鞋店)门口围着不少的人,说是这个储蓄所遭抢,营业员受伤。记忆中的那天灯光,昏黄得有些暗红。
1987年11月16日,一个叫做于双戈的人,在西体育会路储蓄所打响了建国以来上海持枪抢劫银行储蓄所的第一枪。石灰粉加大棒的一页,翻过去了。7年之后,采访拍摄了工商银行静安支行的一次反抢劫演习。因为那时外省是出了一些持刀枪等器械抢劫的案子。
演习是在西康路昌平路拐角上的一个小储蓄所。两个头上套着女人丝袜的歹徒进了储蓄所,工作人员迅速报警,静安分局的特警立即出动,最后是胜利征服歹徒。演习结束后,那两个歹徒的扮演者,不时地揉着胳膊和后背,嘴里嘀咕着:“这俩个朋友,手脚介重。”
今天的储蓄所是鸟枪换炮。石灰粉和大棒真进了博物馆,现在怎样防卫又不敢问。这是为了储蓄所的安全,也是为了你我存在里头的那些碎银子的安全。
一切业务,都在电脑上操作。营业员不用去翻那带彩色耳朵的帐页,只要在键盘上动动几只手指头。也不用拿起钢笔,在存折上写阿拉伯数字;电脑帮你是打得一清二楚。
原来储户来此办理存取等,是要拿块圆的方的铁牌子,等叫到牌子上的号码,就是轮到了自己。现在一进门,先到机器上一按纽,吐出的一张小纸片。上面不仅有号码,还有打出这单子的时间,排在你前面还有几个人。你就持单坐等到电子屏幕出现你的号码,还有办理的窗口号。
储蓄所的装备变化,是城市和我们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我们所体会到的变化,往往是从硬件开始的。正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才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编辑·程小莹]
没有电脑,只有人脑和不知是打了多少年多少代的算盘。那些储蓄底卡的编码和设置,都是人脑智慧的显现,以不同的颜色和条纹数予以区别。这些带彩色耳朵的帐页,一张帐页就是一个户头,寻起来很是方便。存入和取出,都一一记录在案。桌面的那些算盘上,基本都斜插着一支淡黄的竹杆圆珠笔。
没有空调,地上放着个20世纪40年代出品的老电扇,牌子也是老的:华生。商标是华生开头字母H与S的叠加,乍一看,相似美元的符号。
没有饮水机,只有两只塑料壳子的热水瓶。这使人想起了当年上海钱庄里的那个金属热水桶,我们的工作是需要有热水热茶喝的。只是当年的那只高脚痰盂不见了踪影。那时的银行员工,上班是不在头颈上戴一根单位发的红色的领带的,而是套上两只单位发的蓝劳动布的袖套;袖套卡在手腕的一头,有一圈宽宽的咖啡色的松紧带。想想在工作需要戴袖套的地方,一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衣裳,要么就是要打交道的东西龌龊。
听银行的同志说,此景是令当年来参观的老外大吃一惊。因为世界毕竟已是处在了20世纪的80年代,电脑、空调早已深入生活。其实,还有让老外更为惊诧的玩意。
在储蓄所里,有个放置石灰粉的木桶。到银行博物馆来参观的人,每每走到这里,年轻的女讲解员就会向参观者们提出一个问题:请说出这些石灰粉的功能和用途?
问答竞赛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深入人心,已经实现了年年赛月月赛天天赛。大家回答踊跃。一时间,答案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是命中或是接近真理的。
正确答案是:此乃银行的反抢劫装备。如有歹徒要冲进来抢钞票,同志们就会抓起石灰粉,洒他个一鼻子一脸的。就像我们在电影中时常见到的那样,搏斗中的正面人物,往往会就地取材,从地上抓起一把土,洒向反面人物;从而赢得了时间和转机,增加了赢得胜利的概率。再说,那石灰粉洒进眼睛,是会与眼睛里的水发生化学反应,那就会给歹徒以致命的一击。
储蓄所配备的反抢劫武器,还有挂在办公桌旁的一根大棒,样子是有点像法式面包的长棍。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就是凭着一颗红心和石灰粉加大棒,使我们的储蓄所固若金汤。
我曾住在茂名南路。这条路在“文革”前出的一件最大的事情,要算银行的储蓄所被抢。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傍晚回家,只见淮海坊南面、也就是茂名南路和南昌路西南转角上的茂名南路106号(现为鞋店)门口围着不少的人,说是这个储蓄所遭抢,营业员受伤。记忆中的那天灯光,昏黄得有些暗红。
1987年11月16日,一个叫做于双戈的人,在西体育会路储蓄所打响了建国以来上海持枪抢劫银行储蓄所的第一枪。石灰粉加大棒的一页,翻过去了。7年之后,采访拍摄了工商银行静安支行的一次反抢劫演习。因为那时外省是出了一些持刀枪等器械抢劫的案子。
演习是在西康路昌平路拐角上的一个小储蓄所。两个头上套着女人丝袜的歹徒进了储蓄所,工作人员迅速报警,静安分局的特警立即出动,最后是胜利征服歹徒。演习结束后,那两个歹徒的扮演者,不时地揉着胳膊和后背,嘴里嘀咕着:“这俩个朋友,手脚介重。”
今天的储蓄所是鸟枪换炮。石灰粉和大棒真进了博物馆,现在怎样防卫又不敢问。这是为了储蓄所的安全,也是为了你我存在里头的那些碎银子的安全。
一切业务,都在电脑上操作。营业员不用去翻那带彩色耳朵的帐页,只要在键盘上动动几只手指头。也不用拿起钢笔,在存折上写阿拉伯数字;电脑帮你是打得一清二楚。
原来储户来此办理存取等,是要拿块圆的方的铁牌子,等叫到牌子上的号码,就是轮到了自己。现在一进门,先到机器上一按纽,吐出的一张小纸片。上面不仅有号码,还有打出这单子的时间,排在你前面还有几个人。你就持单坐等到电子屏幕出现你的号码,还有办理的窗口号。
储蓄所的装备变化,是城市和我们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我们所体会到的变化,往往是从硬件开始的。正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才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编辑·程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