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当然,等到现代家庭的转化完成,在一个真正平等的现代家庭里,孩子姓什么,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姓的传统意义已经消解,姓所代表的社会关系链条、身份定位、甚至财产归属等都不存在了,姓什么完全可以自由选择。
越来越多的二孩出生,帶来新的人口现象,也带来了新的家庭矛盾:对于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来说,孩子跟谁姓,似乎成了影响家庭关系的焦点问题,不久前有调查显示,65.2%的男性受访者、46.2%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孩子姓什么很重要。而在孩子跟谁姓的问题中,4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的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
现实生活中,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新闻也屡有出现,就在2018年新年伊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而闹上法庭要离婚,虽被法院驳回,但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争论。
中国文化讲究名正言顺,姓和名的问题,恰恰就是名正言顺的问题。在传统社会中,对一个人的称呼大致有五种:姓、名、字、号、称。姓是第一位的,非常关键,甚至可以代替其他的称呼,叫一个人老张、小李,完全可以,不必再加别的称呼。
现代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比如我们家,父母都非常开明,我们四个孩子,两个随我父亲姓,两个随母亲的姓。我还有一个亲戚,夫妻都是山西乡村里出来的,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是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
在这样一个家庭结构变化、夫妻关系变化的阶段里,姓什么同样很重要。它标志着女性在家庭中由绝对的从属者,变成和男性地位平等的一员,这是一种女性权利得到伸张的象征。所以有些特别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女性,就会对孩子姓什么非常在意,她们其实是在以此表明,“我不是嫁进男方家的,而是和男方组成一个平等的家庭”。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姓什么,是一个典型的反男权、伸女权的现象,意义非同小可。当然,有人会说,随母姓也不一定就是女权崛起啊,因为随母姓其实也是随外公的姓,还是男权。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以前的问题,是历史环境的问题,但今天的家庭关系已经发生了实际意义的变化,对孩子来说,他就是随母亲的姓。 所以,在大家庭消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的过程中,姓氏象征着家庭关系的变化,从男女不平等,女性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到男女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当然,等到现代家庭的转化完成,在一个真正平等的现代家庭里,孩子姓什么,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姓的传统意义已经消解,姓所代表的社会关系链条、身份定位、甚至财产归属等都不存在了,姓什么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婚姻法》所规定的孩子姓氏问题,就是建立在平等、新式的现代家庭观念之上。推而广之,法律对于家庭财产的归属问题,也同样不以姓氏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也是平等的表现。
在网上,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少发达国家中,女性出嫁,仍旧有冠夫姓的习惯,是不是说明姓在现代家庭中还是很重要的呢?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姓氏仍旧那么重要。事实上,各个国家都是从男权社会走过来的,而且女权崛起的时间还非常短,大概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才开始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女性才开始普遍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在此之前,发达国家的女性也是做家庭主妇为主。我看过一个资料,大概在十九世纪初,德国一所大学的一位校董,曾建议学校可以收一些女生,结果在场的教授们哄堂大笑。那个时候,大学里是没有女生的。所以不是姓氏仍旧重要,而是旧式的男权社会遗留的风俗。相对来说,我们的女性解放并不比任何国家更晚,男女平等的程度甚至还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是做得比较好的。
人生而不自由,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每每填表格,都是最前面几项,可见事关重大,但偏偏这些东西,全不是自己选的。所以总有人会抱怨,自己的姓不好听,难取名字,有网友找出最难听的姓,如丑姓、尿姓、毒姓、死姓等。
姓名是很奇妙的东西,清朝的张潮说“姓有佳劣”,同样清朝的才子秦涧泉则有对联,“人从宋后羞名烩,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姓不但有佳劣,还有善恶。
其实,中国人从无姓到有姓历程并不轻松,《史记》里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儿子都不一定有姓,更不用说普通人了。在漫长的时间里,姓氏都是贵族的特权,百姓得姓,是很晚的事情,且仍旧要服从尊卑贵贱的秩序,《百家姓》按照皇室贵胄、士族门阀排列,本就是等级制度下的产物。
到今天,姓氏所代表的門阀制度、宗族体系早已崩溃,姓氏背负的身份意义也在不断地简单化,姓只是称呼的一部分,是识别自我和他人的符号之一,这是社会的进步。所以,让姓简单一点儿,相对于把它复杂化看待,更显得文明。 (摘自北晨网2018年2月28日)
越来越多的二孩出生,帶来新的人口现象,也带来了新的家庭矛盾:对于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来说,孩子跟谁姓,似乎成了影响家庭关系的焦点问题,不久前有调查显示,65.2%的男性受访者、46.2%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孩子姓什么很重要。而在孩子跟谁姓的问题中,4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的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
现实生活中,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新闻也屡有出现,就在2018年新年伊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而闹上法庭要离婚,虽被法院驳回,但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争论。
正方
姓甚名谁关系到身份认同
李安纲(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文化讲究名正言顺,姓和名的问题,恰恰就是名正言顺的问题。在传统社会中,对一个人的称呼大致有五种:姓、名、字、号、称。姓是第一位的,非常关键,甚至可以代替其他的称呼,叫一个人老张、小李,完全可以,不必再加别的称呼。
现代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比如我们家,父母都非常开明,我们四个孩子,两个随我父亲姓,两个随母亲的姓。我还有一个亲戚,夫妻都是山西乡村里出来的,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是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
在这样一个家庭结构变化、夫妻关系变化的阶段里,姓什么同样很重要。它标志着女性在家庭中由绝对的从属者,变成和男性地位平等的一员,这是一种女性权利得到伸张的象征。所以有些特别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女性,就会对孩子姓什么非常在意,她们其实是在以此表明,“我不是嫁进男方家的,而是和男方组成一个平等的家庭”。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姓什么,是一个典型的反男权、伸女权的现象,意义非同小可。当然,有人会说,随母姓也不一定就是女权崛起啊,因为随母姓其实也是随外公的姓,还是男权。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以前的问题,是历史环境的问题,但今天的家庭关系已经发生了实际意义的变化,对孩子来说,他就是随母亲的姓。 所以,在大家庭消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的过程中,姓氏象征着家庭关系的变化,从男女不平等,女性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到男女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当然,等到现代家庭的转化完成,在一个真正平等的现代家庭里,孩子姓什么,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姓的传统意义已经消解,姓所代表的社会关系链条、身份定位、甚至财产归属等都不存在了,姓什么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婚姻法》所规定的孩子姓氏问题,就是建立在平等、新式的现代家庭观念之上。推而广之,法律对于家庭财产的归属问题,也同样不以姓氏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也是平等的表现。
在网上,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少发达国家中,女性出嫁,仍旧有冠夫姓的习惯,是不是说明姓在现代家庭中还是很重要的呢?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姓氏仍旧那么重要。事实上,各个国家都是从男权社会走过来的,而且女权崛起的时间还非常短,大概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才开始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女性才开始普遍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在此之前,发达国家的女性也是做家庭主妇为主。我看过一个资料,大概在十九世纪初,德国一所大学的一位校董,曾建议学校可以收一些女生,结果在场的教授们哄堂大笑。那个时候,大学里是没有女生的。所以不是姓氏仍旧重要,而是旧式的男权社会遗留的风俗。相对来说,我们的女性解放并不比任何国家更晚,男女平等的程度甚至还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是做得比较好的。
主持人说
有个好姓很重要
人生而不自由,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每每填表格,都是最前面几项,可见事关重大,但偏偏这些东西,全不是自己选的。所以总有人会抱怨,自己的姓不好听,难取名字,有网友找出最难听的姓,如丑姓、尿姓、毒姓、死姓等。
姓名是很奇妙的东西,清朝的张潮说“姓有佳劣”,同样清朝的才子秦涧泉则有对联,“人从宋后羞名烩,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姓不但有佳劣,还有善恶。
其实,中国人从无姓到有姓历程并不轻松,《史记》里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儿子都不一定有姓,更不用说普通人了。在漫长的时间里,姓氏都是贵族的特权,百姓得姓,是很晚的事情,且仍旧要服从尊卑贵贱的秩序,《百家姓》按照皇室贵胄、士族门阀排列,本就是等级制度下的产物。
到今天,姓氏所代表的門阀制度、宗族体系早已崩溃,姓氏背负的身份意义也在不断地简单化,姓只是称呼的一部分,是识别自我和他人的符号之一,这是社会的进步。所以,让姓简单一点儿,相对于把它复杂化看待,更显得文明。 (摘自北晨网2018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