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移战场到老区 扶贫十载动真情
谭升平是惠州市审计局的干部,从部队转业不久,就接过驻村扶贫的重任,至今已有10个年头。10年来,谭升平先后驻点扶贫有博罗县的公庄镇联溪村、柏塘镇黄栏村、石湖村、平安村等四个村,其中大都是老区贫困村,种菜种果、养鸭养鱼、铺路修桥、扶助困难……谭升平所驻过的4个村子的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每个村庄都留下关于他的一串串故事和一段段真情。
与此同时,谭升平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口碑,有人称他是“扶贫专业户”,有人赞他“是个干实事的人”。
与村民同吃同住 抢险救灾冲在前
作为市直机关的干部,刚下乡时,谭升平就遭遇了两大考验:首先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得适应当地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其次,他在村里人生地不熟,没有自己的房子,日常生活吃住都不定。面对这些困难,谭升平并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要把扶贫工作当作军营以外的另一个战场,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谭升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同时也一点点改变人们的看法。在村里,他不把自己当局外人,跟村干部和村民同吃同住,每遇到救灾抢险、铺路修桥等大事,更是冲在前头,工作忙的时候10天半个月顾不上回市区家里一趟,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
2008年9月底,强台风“蔷薇”正面袭击惠州。当时谭升平正在联溪村驻点,该村因受台风影响,山洪暴发,多处农田被淹,谭升平婉拒村干部的劝阻,坚持战斗在抗台风第一线,从头到尾同村干部一起处理突发事件。
千方百计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台风过后,谭升平了解到,村里受水淹严重的地方,都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的一条排洪渠严重淤塞有关。村里也早有清淤的计划,但预算要上百万元,因此拖着没做。谭升平再三实地调研,同村干部商定了自请机械设备和人员作业、就地取材的办法,包括疏通河床、加高河堤、改造闸门等工程,最后才花了10来万元。
谭升平注重引导老区贫困村盘活自身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当时他驻点的柏塘镇平安村,虽然就在原平安镇的老街上,条件相比那些边远村子要好得多,但村集体经济一直上不来。谭升平进村子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跟村干部共同分析,村里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很好开发利用。
在市委市政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家家有就业”的方针推动下,谭升平促成村委利用县里的扶贫资金一方面在县城参股一农贸市场,另方面将村里集体原有的老屋和荒地进行改造,建成厂房和档口。这些物业出租,给村开拓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他还发动村民们充分利用紧邻平安山风景区的优势,发展农村旅游,有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有村民在风景区开设小卖部销售土特产。
为了村子里的事情受点委屈不要紧
为了办成一件事,谭升平开着自己的私车城里乡下一趟又一趟地来回跑,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劳累。受累费心且不说,往往还会碰到别人的不解和冷遇。
平安村有一户人,年逾七旬的爷爷和奶奶带着一对不满10岁的小孙女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相当困难。两位小女孩的父亲5年前车祸身亡,母亲因为没有正式结婚就生下她们,父亲出事后便狠心出走了,一直杳无音讯。谭升平为这一家子的未来担忧,就想给两个孩子办个孤儿证明,以便让小姐妹能享受国家抚养政策。但因为情况特殊,在办理的过程中碰到不少困难,谭升平不知跑了多少次民政和公安部门,最终才把事情办好。
村里有一个完全符合政策的贫困户,可他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却遭到层层阻力,谭升平帮忙办理时也受到冷遇。最后几经周折,才终于把事情办成。亲友们都劝谭升平做事不要那么较真得罪人,可谭升平说,我也是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人,也尝过贫穷的滋味,看到某些困难人家仍然过着贫穷的日子,自己不帮一把,着实过意不去。
贫困户的困难就是自己的事情
10年来,谭升平不管到哪个村子,对村里的困难户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照,包括从自己单位申请资源,从上级政府机关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向慈善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等求助。
石湖村贫困户巫松生的女儿考上惠州学院,贫困户杨小容两个小孩考上省高级技工学院,都因无钱交费,面临辍学的困境。谭升平得知后,马上向审计局领导汇报,并亲自到省技工学院争取校方减免费用,最后三个小孩都如愿进校读书。
平安村村民黄添灵一家五口,老婆烧伤残疾,大女儿读大学,小女儿读小学,全家只靠黄添灵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活。年近60的谭升平进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黄添灵争取了低保指标,每年为他读大学的女儿解决了5000元学杂费,向市县两级民政局、残联申请救济,并从博罗县人民法院为黄添灵妻子争取了15000元救助金。
辛勤付出 让贫困村都有可喜的变化
谭升平驻村扶贫,不仅关注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同时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注重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平安村内小广场四周花木成荫,还配置了篮球架;河岸有护栏,河里清流不断;荒地盖起了厂房出租,村民们种菜、种茶,生活大改善……正如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廖伟敏说,村里的这些好事,都离不开驻村干部谭升平的辛勤付出,是他帮着规划、协调,多方奔走筹备资金,才最终圆了平安村企盼多年的梦。
在联溪村有一条多年来杂草丛生、河道堵塞的防洪渠,在谭升平的带动下疏浚畅通,让农田庄稼和民房免遭洪水之苦。在黄栏村,谭升平盘活村里山林资源,开发了一片经济林,并修筑了水坝灌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缺水的难题。在石湖村,他多方争取资金,把8公里多的村道改造成水泥路,还让村民摆脱多年的手摇井,喝上了便捷安全的自来水。
坚守初衷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谭升平给扶贫村所带来的点点滴滴变化,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每当提起谭升平,干部和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点赞。乡亲们对谭升平的评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谭是个干实事的人,是个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毫无私心的人!”
对谭升平驻村扶贫取得的效果是成绩,组织上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多次授予他“十百千万优秀驻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今年七一被授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面对组织和群众给予的荣誉和称赞,谭升平内心淡然。他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是每一个共产党应该做的事情。就算有什么成绩,也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革命老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我们不能忘本,要全力以赴支持革命老区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让老区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谭升平是惠州市审计局的干部,从部队转业不久,就接过驻村扶贫的重任,至今已有10个年头。10年来,谭升平先后驻点扶贫有博罗县的公庄镇联溪村、柏塘镇黄栏村、石湖村、平安村等四个村,其中大都是老区贫困村,种菜种果、养鸭养鱼、铺路修桥、扶助困难……谭升平所驻过的4个村子的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每个村庄都留下关于他的一串串故事和一段段真情。
与此同时,谭升平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口碑,有人称他是“扶贫专业户”,有人赞他“是个干实事的人”。
与村民同吃同住 抢险救灾冲在前
作为市直机关的干部,刚下乡时,谭升平就遭遇了两大考验:首先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得适应当地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其次,他在村里人生地不熟,没有自己的房子,日常生活吃住都不定。面对这些困难,谭升平并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要把扶贫工作当作军营以外的另一个战场,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谭升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同时也一点点改变人们的看法。在村里,他不把自己当局外人,跟村干部和村民同吃同住,每遇到救灾抢险、铺路修桥等大事,更是冲在前头,工作忙的时候10天半个月顾不上回市区家里一趟,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
2008年9月底,强台风“蔷薇”正面袭击惠州。当时谭升平正在联溪村驻点,该村因受台风影响,山洪暴发,多处农田被淹,谭升平婉拒村干部的劝阻,坚持战斗在抗台风第一线,从头到尾同村干部一起处理突发事件。
千方百计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台风过后,谭升平了解到,村里受水淹严重的地方,都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的一条排洪渠严重淤塞有关。村里也早有清淤的计划,但预算要上百万元,因此拖着没做。谭升平再三实地调研,同村干部商定了自请机械设备和人员作业、就地取材的办法,包括疏通河床、加高河堤、改造闸门等工程,最后才花了10来万元。
谭升平注重引导老区贫困村盘活自身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当时他驻点的柏塘镇平安村,虽然就在原平安镇的老街上,条件相比那些边远村子要好得多,但村集体经济一直上不来。谭升平进村子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跟村干部共同分析,村里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很好开发利用。
在市委市政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家家有就业”的方针推动下,谭升平促成村委利用县里的扶贫资金一方面在县城参股一农贸市场,另方面将村里集体原有的老屋和荒地进行改造,建成厂房和档口。这些物业出租,给村开拓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他还发动村民们充分利用紧邻平安山风景区的优势,发展农村旅游,有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有村民在风景区开设小卖部销售土特产。
为了村子里的事情受点委屈不要紧
为了办成一件事,谭升平开着自己的私车城里乡下一趟又一趟地来回跑,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劳累。受累费心且不说,往往还会碰到别人的不解和冷遇。
平安村有一户人,年逾七旬的爷爷和奶奶带着一对不满10岁的小孙女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相当困难。两位小女孩的父亲5年前车祸身亡,母亲因为没有正式结婚就生下她们,父亲出事后便狠心出走了,一直杳无音讯。谭升平为这一家子的未来担忧,就想给两个孩子办个孤儿证明,以便让小姐妹能享受国家抚养政策。但因为情况特殊,在办理的过程中碰到不少困难,谭升平不知跑了多少次民政和公安部门,最终才把事情办好。
村里有一个完全符合政策的贫困户,可他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却遭到层层阻力,谭升平帮忙办理时也受到冷遇。最后几经周折,才终于把事情办成。亲友们都劝谭升平做事不要那么较真得罪人,可谭升平说,我也是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人,也尝过贫穷的滋味,看到某些困难人家仍然过着贫穷的日子,自己不帮一把,着实过意不去。
贫困户的困难就是自己的事情
10年来,谭升平不管到哪个村子,对村里的困难户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照,包括从自己单位申请资源,从上级政府机关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向慈善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等求助。
石湖村贫困户巫松生的女儿考上惠州学院,贫困户杨小容两个小孩考上省高级技工学院,都因无钱交费,面临辍学的困境。谭升平得知后,马上向审计局领导汇报,并亲自到省技工学院争取校方减免费用,最后三个小孩都如愿进校读书。
平安村村民黄添灵一家五口,老婆烧伤残疾,大女儿读大学,小女儿读小学,全家只靠黄添灵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活。年近60的谭升平进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黄添灵争取了低保指标,每年为他读大学的女儿解决了5000元学杂费,向市县两级民政局、残联申请救济,并从博罗县人民法院为黄添灵妻子争取了15000元救助金。
辛勤付出 让贫困村都有可喜的变化
谭升平驻村扶贫,不仅关注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同时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注重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平安村内小广场四周花木成荫,还配置了篮球架;河岸有护栏,河里清流不断;荒地盖起了厂房出租,村民们种菜、种茶,生活大改善……正如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廖伟敏说,村里的这些好事,都离不开驻村干部谭升平的辛勤付出,是他帮着规划、协调,多方奔走筹备资金,才最终圆了平安村企盼多年的梦。
在联溪村有一条多年来杂草丛生、河道堵塞的防洪渠,在谭升平的带动下疏浚畅通,让农田庄稼和民房免遭洪水之苦。在黄栏村,谭升平盘活村里山林资源,开发了一片经济林,并修筑了水坝灌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缺水的难题。在石湖村,他多方争取资金,把8公里多的村道改造成水泥路,还让村民摆脱多年的手摇井,喝上了便捷安全的自来水。
坚守初衷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谭升平给扶贫村所带来的点点滴滴变化,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每当提起谭升平,干部和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点赞。乡亲们对谭升平的评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谭是个干实事的人,是个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毫无私心的人!”
对谭升平驻村扶贫取得的效果是成绩,组织上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多次授予他“十百千万优秀驻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今年七一被授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面对组织和群众给予的荣誉和称赞,谭升平内心淡然。他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是每一个共产党应该做的事情。就算有什么成绩,也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革命老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我们不能忘本,要全力以赴支持革命老区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让老区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