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优秀人才是我军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促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军队吸纳地方优秀人才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军队人才建设水平,必须加强与完善军队吸纳地方优秀人才的制度机制建设。
关键词:军队吸纳 地方优秀人才 制度机制 建设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良好的制度机制是调动和激发高素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经验和教训不断被人们归纳总结,给军队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军队由于其使命的特殊性,不少部队地处艰苦地区,无城市依托,自然条件恶劣,更需要以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稳定人才。
一、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观念,更新军队人才管理思想
以用为本是指“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它是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过去,在军队人才工作中往往更多地强调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数量、投入资金等有形条件,而忽视人才的作用发挥、发展提高和价值实现等无形资源。我们应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中以事为本的观念,逐步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基本理念,以军队人才价值实现为落脚点,促进军队人才政策制度改革。一是更新观念,用“以用为本”的思想统一并深化思想认识。一要站在军队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高度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以用为本的最终目标就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把人才用好用活,进而为军队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要站在提高人才管理者的政策意识和决策水平的高度深化思想认识。人才管理者是选人用人的关键,做到有“爱才之心、适才之志、容才之量、用才之艺”。三要站在促进各类人才重视自身全面发展和价值真正实现的高度来深化思想认识。实现军事人才个人与军队事业的真正融合,使人才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着力点,在为军队建设做贡献的同时收获个人成功。二是创新机制,用“以用为本”的思想指导军队人才工作各个环节。第一,准确定位军队人才使用需求。要不断加强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前瞻性思考和谋划,按需设岗、按岗择人,提高引才育才与军队建设需求的匹配度。为定位用人需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职业化发展,要对军事人才进行科学分类。美军军官多达13个门类、91个专业,每年根据各门类和专业人才需求不同情况,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总体规划。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筹备期间,总参按照各级各类岗位特性和专业属性,对全军干部编制岗位进行标准化分类,将全军干部岗位划分为3大类、54个中类、579个小类,为合理确定院校培训方案和吸收引进人才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不断创新军队人才使用政策。在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前提基础上,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资源并重,确立只求所用、不求所有“不养而用”的人才共享观念,广泛地吸纳人才,充分利用社会丰富的智力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适当放宽各级人才任免使用的自由度,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双向选择”机制,从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两个维度考虑人才的流动,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合适的人才承担,每个人才都能得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岗位。第三,科学衡量军队人才使用效果。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观,把绩效评估作为反映各级用才成效的晴雨表,检验军队人才政策的体温计,以及军队人才工作追踪反馈的风向标。首先应明确绩效评估的标准,围绕贯彻落实主题主线检验人才工作,准确评估人才的使用对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科学发展、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其次应把握绩效评估的重点,逐步建成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考核人才使用的效益;再次应探索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先进的现代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方法科学考评各级军政主官和人才管理相关业务部门对人才的使用成效,并进一步完善基于考核结果的奖惩机制。三是坚持标准,用“以用为本”的思想促进军队人才工作科学化转变。第一,坚持用当其才的标准,实现人才使用由“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军队人才工作应正确判断军事人才的优缺点,选人用人不重学历而看能力,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避免因卑微而轻才、因瑕疵而掩才、因好恶而舍才、因失误而毁才。第二,坚持用当其时的标准,实现人才使用由“论资排辈”到“唯贤唯才”的转变。大胆地选拔任用年轻有为的人才,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确实把优秀的人才及时用起來。第三,坚持用当其位的标准,实现人才使用由“按空缺配人”到“按要求配人”的转变。按照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努力做到按岗位要求选配人才,实现人事相宜。
二、深入走好“军民融合”的路子,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将建设的重大举措。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治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核心是要融合军地教育资源,发挥双方的最大优势和功能,避免财政投资和专业设置的浪费,更好地实现资源和理念上的融合,以此来提高军地各种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贯彻《规划纲要》精神,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地方人才和智力资源,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融合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开放育才”的人才培养观念,打破军队院校封闭办学、自我培养的模式,积极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实行基础课教材通用,将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类课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训,与时俱进放眼世界军队人才培养前沿,密切关注和研究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情况,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与世界先进军事院校交流,吸收外军和地方高等教育办学的有益经验,形成课上课下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军内军外紧密结合的新局面。在人才引进上,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在保持现有编制员额不变的前提下,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研究完善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储备运用社会人才为军队服务的制度机制,通过预编预任、特邀特聘、协议服务等形式,用足用活地方丰富的人才资源。二是探索融合立法。法规是行动的保证。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将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才能确保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和谐发展。这些法规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种是偏向于宏观的政策性法规,如《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从注重顶层设计入手,搞好与国家有关部门密切沟通,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地方改革走势,在军地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生产、后勤保障的融合方面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为军地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种是偏向于微观的操作性法规,应在《国防法》、《教育法》、《兵役法》等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的法规制度,增加军队利用地方高校、社会资源培养人才的条款,用法律形式确定军民融合培养的内容,尤其注重规范借才引智为军服务等相关规定,明确军地双方责任义务,细化各方职能作用,使军民融合走上法制化的道路。三是提高融合层次。从部队担负任务、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出发,采取“梯次融才”模式:引进人才面向地方高校层次要高,在列入国家 “211”、“985”重点或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中引进;专业布局要有所侧重,除根据需求引进部分外语、心理学等文科专业人才外,要重点引进理工类和部队没有培养来源的急需的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不断提高,逐步从现在的以本科为主,扩展到引进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尤其注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面提高引进的层次和质量。从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角度出发,采取“借地育才”模式,瞄准所在地区的国家“211”、“985”重点或专业性较强的高校,选派符合条件的军事人才到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和集团公司等教研机构以攻读学位、参加课题或考察实习等形式进行深造,建立军地人才共育模式,提高军民融合的层次。四是扩大融合渠道。完善“军地接力”人才培养模式,在“4+1”军地接力培养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根据军队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探索军地“2+2”、“3+1”、“3+2”等新模式。在坚持现行的选拔招收国防生、强军计划、接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入伍、特招专业技术人才、聘用文职人员、征集地方大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和从优秀大学生士兵中选拔干部等引进途径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融合渠道,《规划纲要》中提出的8个重大专项工程之一的海外智力资源的延揽引进工程,特别强调要把吸引海外人才作为军队引进社会人才的重要渠道。据此,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好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竞争趋势,不断更行军民融合理念,与时俱进地开创全新的融合渠道,不断加强军队对地方优秀人才的吸纳力度。 三、切实用好“特招入伍”的政策,保证吸纳人才的数质量
“特招入伍”通常是指依照法律、法规之规定,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不含外籍加入中国籍的人员)入伍,担任专业技术军官职务或者专业技术文职干部。是特招原则、对象和条件、审批程序和权限、后续管理等规定和规范的总和。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军吸纳地方优秀人才的重要形式之一,用好“特招入伍”这个政策要着重主义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控制特招对象范围。现阶段,军队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才应着重解决军队人才紧缺的问题,主要在军队内部无培养来源并且无法调整补充的领域进行。从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角度出发,瞄准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和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我们应坚持以特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为主,充实和加强科研院所等单位在军队新兴学科、重点学科紧缺的学科拔尖人才,补充作战部队和技术保障单位急需的装备技术人才,严格控制与部队战斗力生成和信息化建设联系不甚紧密相关领域的人才引进,例如医疗卫生人员、文艺体育人员和各种照顾性特招入伍人员,确实吸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重要贡献的人才进入军队。同时注意严格审查特招人员的政治态度,保证军队的纯洁性和高度集中统一,对民主党派、宗教人士和外籍人员或配偶是外籍人员的地方优秀人才,不得特招入伍,如是军队某一领域急需的人才,可采取“借才引智”的手段暂时为我所用。二是严格把握特招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兵役法》、《现役军官法》、《文职干部条例》等法规,出台指导特招入伍工作的专项规章制度,对特招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定。根据人才竞争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特招入伍人员基本条件、业务能力、学历和工作经历的标准,进行全面的业绩认定,分不同层次类型的特招对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确实将部队亟需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军队中来。在执行时本着宁缺毋滥的指导原则,加强对拟特招入伍人员的考察和考核,可采用随机确定考察组的方法,各用人单位均成立考察组,当某单位拟特招某一人才时,在相同领域各单位组成的考评组中,随机抽取一个进行考评,杜绝特招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避免特招政策沦落为个别人解决子女家属进入部队工作的跳板。 三是严格进行特招过程监督。为保证特招制度的规范运行,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要对负责特招工作的各级党委、机关和相关人才业务部门进行充分的组织监督,保证特招各个环节始終在阳光下运行,打破相关工作缺乏监管的局面,形成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上下监督等手段相结合的立体监督网络,防止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对特招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情况进行效果评估,综合运用军队自主评估、军地联合评估和委托专门机构评估等形式,对其在基础指标、工作指标和效果指标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相关人才活动效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为过程监督和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四、合理运用“借才引智”的方法,利用现成人才节约成本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吸纳人才无疑是一项高成本的行为。如何降低吸纳人才过程中的物质消耗,节约人才成本投入,是军队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而合理运用“借才引智”的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规划纲要》确定实施人才建设8个重大专项工程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借才引智”的相关内容,尤其是首次提出海外智力资源延揽引进工程,在拓展我军人才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提高掌握运用前沿理论和技术能力的同时,更节约了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本,用低成本换来高效果。搞好“借才引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筑巢引凤,通过加强整合军队各种资源提高其竞争力。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军人的待遇逐渐提高,工作环境和各种保障也相继完善,军队已经有能力为各层次各类型地方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广阔的舞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军队应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上的人才竞争,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来。树立大局意识和观念,加强与地方各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引智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军队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地方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智力资源为我所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注重加强借才引智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相关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不养而用,通过合理引进地方智力资源来降低人才成本。孟尝君以养才为乐趣。互联网时代养才重要,但更要懂得人才的不养而用,这样不必拥有人才,只是利用人才的智力资源来解决问题,例如咨询服务、项目合作、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和人员租赁等方式,减少了养才的投入,自然降低了人才成本。第一,基于网络的不养而用,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以任务为牵引,以资金为纽带,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不养而用,“网上会诊”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二,基于权利的不养而用,在某些情况下,军队可以运用手中的强制性措施,要求地方人才临时为其工作。第三,基于地域的不养而用,各个军队单位要充分利用好地域的地方人才资源,尤其是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很好地为部队建设服务。第四,基于政策的不养而用,国家制定倾向于军队人才发展的政策,可以好好地利用起来,使军队在同地方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瞄准海外,通过科学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为军队信息化服务。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把握引智的着力点和重点对象,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满足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国外智力需求。请进来,采取聘用国外专家学者到军队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重点地引进活跃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走出去,选拔军队优秀人才出国(境)培训、学习和参观,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国际间军事交流,从作战部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多层面交流,学习外军先进的军事理论、人才培养理念和科学研究理念,保持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3.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吴教练主编. 军队人事管理实务[M]. 西安: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3:101 .
[4]王金根. 以用为本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J]. 党建研究,2010(12).
[5] 董钰. 健全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长缨,2011(1):29-31.
[6] 王启明. 完善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入伍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西安政治学院,2010:38.
作者简介:何元茂,西安政治学院军队人事管理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珏, 65117部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少校军衔;同翔,西安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军队吸纳 地方优秀人才 制度机制 建设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良好的制度机制是调动和激发高素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经验和教训不断被人们归纳总结,给军队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军队由于其使命的特殊性,不少部队地处艰苦地区,无城市依托,自然条件恶劣,更需要以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稳定人才。
一、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观念,更新军队人才管理思想
以用为本是指“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它是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过去,在军队人才工作中往往更多地强调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数量、投入资金等有形条件,而忽视人才的作用发挥、发展提高和价值实现等无形资源。我们应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中以事为本的观念,逐步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基本理念,以军队人才价值实现为落脚点,促进军队人才政策制度改革。一是更新观念,用“以用为本”的思想统一并深化思想认识。一要站在军队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高度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以用为本的最终目标就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把人才用好用活,进而为军队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要站在提高人才管理者的政策意识和决策水平的高度深化思想认识。人才管理者是选人用人的关键,做到有“爱才之心、适才之志、容才之量、用才之艺”。三要站在促进各类人才重视自身全面发展和价值真正实现的高度来深化思想认识。实现军事人才个人与军队事业的真正融合,使人才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着力点,在为军队建设做贡献的同时收获个人成功。二是创新机制,用“以用为本”的思想指导军队人才工作各个环节。第一,准确定位军队人才使用需求。要不断加强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前瞻性思考和谋划,按需设岗、按岗择人,提高引才育才与军队建设需求的匹配度。为定位用人需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职业化发展,要对军事人才进行科学分类。美军军官多达13个门类、91个专业,每年根据各门类和专业人才需求不同情况,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总体规划。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筹备期间,总参按照各级各类岗位特性和专业属性,对全军干部编制岗位进行标准化分类,将全军干部岗位划分为3大类、54个中类、579个小类,为合理确定院校培训方案和吸收引进人才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不断创新军队人才使用政策。在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前提基础上,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资源并重,确立只求所用、不求所有“不养而用”的人才共享观念,广泛地吸纳人才,充分利用社会丰富的智力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适当放宽各级人才任免使用的自由度,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双向选择”机制,从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两个维度考虑人才的流动,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合适的人才承担,每个人才都能得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岗位。第三,科学衡量军队人才使用效果。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观,把绩效评估作为反映各级用才成效的晴雨表,检验军队人才政策的体温计,以及军队人才工作追踪反馈的风向标。首先应明确绩效评估的标准,围绕贯彻落实主题主线检验人才工作,准确评估人才的使用对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科学发展、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其次应把握绩效评估的重点,逐步建成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考核人才使用的效益;再次应探索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先进的现代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方法科学考评各级军政主官和人才管理相关业务部门对人才的使用成效,并进一步完善基于考核结果的奖惩机制。三是坚持标准,用“以用为本”的思想促进军队人才工作科学化转变。第一,坚持用当其才的标准,实现人才使用由“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军队人才工作应正确判断军事人才的优缺点,选人用人不重学历而看能力,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避免因卑微而轻才、因瑕疵而掩才、因好恶而舍才、因失误而毁才。第二,坚持用当其时的标准,实现人才使用由“论资排辈”到“唯贤唯才”的转变。大胆地选拔任用年轻有为的人才,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确实把优秀的人才及时用起來。第三,坚持用当其位的标准,实现人才使用由“按空缺配人”到“按要求配人”的转变。按照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努力做到按岗位要求选配人才,实现人事相宜。
二、深入走好“军民融合”的路子,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将建设的重大举措。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治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核心是要融合军地教育资源,发挥双方的最大优势和功能,避免财政投资和专业设置的浪费,更好地实现资源和理念上的融合,以此来提高军地各种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贯彻《规划纲要》精神,构建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地方人才和智力资源,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融合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开放育才”的人才培养观念,打破军队院校封闭办学、自我培养的模式,积极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实行基础课教材通用,将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类课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训,与时俱进放眼世界军队人才培养前沿,密切关注和研究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情况,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与世界先进军事院校交流,吸收外军和地方高等教育办学的有益经验,形成课上课下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军内军外紧密结合的新局面。在人才引进上,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在保持现有编制员额不变的前提下,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研究完善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储备运用社会人才为军队服务的制度机制,通过预编预任、特邀特聘、协议服务等形式,用足用活地方丰富的人才资源。二是探索融合立法。法规是行动的保证。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将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才能确保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和谐发展。这些法规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种是偏向于宏观的政策性法规,如《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从注重顶层设计入手,搞好与国家有关部门密切沟通,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地方改革走势,在军地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生产、后勤保障的融合方面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为军地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种是偏向于微观的操作性法规,应在《国防法》、《教育法》、《兵役法》等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的法规制度,增加军队利用地方高校、社会资源培养人才的条款,用法律形式确定军民融合培养的内容,尤其注重规范借才引智为军服务等相关规定,明确军地双方责任义务,细化各方职能作用,使军民融合走上法制化的道路。三是提高融合层次。从部队担负任务、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出发,采取“梯次融才”模式:引进人才面向地方高校层次要高,在列入国家 “211”、“985”重点或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中引进;专业布局要有所侧重,除根据需求引进部分外语、心理学等文科专业人才外,要重点引进理工类和部队没有培养来源的急需的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不断提高,逐步从现在的以本科为主,扩展到引进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尤其注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面提高引进的层次和质量。从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角度出发,采取“借地育才”模式,瞄准所在地区的国家“211”、“985”重点或专业性较强的高校,选派符合条件的军事人才到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和集团公司等教研机构以攻读学位、参加课题或考察实习等形式进行深造,建立军地人才共育模式,提高军民融合的层次。四是扩大融合渠道。完善“军地接力”人才培养模式,在“4+1”军地接力培养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根据军队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探索军地“2+2”、“3+1”、“3+2”等新模式。在坚持现行的选拔招收国防生、强军计划、接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入伍、特招专业技术人才、聘用文职人员、征集地方大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和从优秀大学生士兵中选拔干部等引进途径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融合渠道,《规划纲要》中提出的8个重大专项工程之一的海外智力资源的延揽引进工程,特别强调要把吸引海外人才作为军队引进社会人才的重要渠道。据此,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好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竞争趋势,不断更行军民融合理念,与时俱进地开创全新的融合渠道,不断加强军队对地方优秀人才的吸纳力度。 三、切实用好“特招入伍”的政策,保证吸纳人才的数质量
“特招入伍”通常是指依照法律、法规之规定,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不含外籍加入中国籍的人员)入伍,担任专业技术军官职务或者专业技术文职干部。是特招原则、对象和条件、审批程序和权限、后续管理等规定和规范的总和。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军吸纳地方优秀人才的重要形式之一,用好“特招入伍”这个政策要着重主义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控制特招对象范围。现阶段,军队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才应着重解决军队人才紧缺的问题,主要在军队内部无培养来源并且无法调整补充的领域进行。从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角度出发,瞄准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和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我们应坚持以特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为主,充实和加强科研院所等单位在军队新兴学科、重点学科紧缺的学科拔尖人才,补充作战部队和技术保障单位急需的装备技术人才,严格控制与部队战斗力生成和信息化建设联系不甚紧密相关领域的人才引进,例如医疗卫生人员、文艺体育人员和各种照顾性特招入伍人员,确实吸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重要贡献的人才进入军队。同时注意严格审查特招人员的政治态度,保证军队的纯洁性和高度集中统一,对民主党派、宗教人士和外籍人员或配偶是外籍人员的地方优秀人才,不得特招入伍,如是军队某一领域急需的人才,可采取“借才引智”的手段暂时为我所用。二是严格把握特招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兵役法》、《现役军官法》、《文职干部条例》等法规,出台指导特招入伍工作的专项规章制度,对特招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定。根据人才竞争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特招入伍人员基本条件、业务能力、学历和工作经历的标准,进行全面的业绩认定,分不同层次类型的特招对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确实将部队亟需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军队中来。在执行时本着宁缺毋滥的指导原则,加强对拟特招入伍人员的考察和考核,可采用随机确定考察组的方法,各用人单位均成立考察组,当某单位拟特招某一人才时,在相同领域各单位组成的考评组中,随机抽取一个进行考评,杜绝特招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避免特招政策沦落为个别人解决子女家属进入部队工作的跳板。 三是严格进行特招过程监督。为保证特招制度的规范运行,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要对负责特招工作的各级党委、机关和相关人才业务部门进行充分的组织监督,保证特招各个环节始終在阳光下运行,打破相关工作缺乏监管的局面,形成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上下监督等手段相结合的立体监督网络,防止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对特招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情况进行效果评估,综合运用军队自主评估、军地联合评估和委托专门机构评估等形式,对其在基础指标、工作指标和效果指标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相关人才活动效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为过程监督和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四、合理运用“借才引智”的方法,利用现成人才节约成本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吸纳人才无疑是一项高成本的行为。如何降低吸纳人才过程中的物质消耗,节约人才成本投入,是军队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而合理运用“借才引智”的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规划纲要》确定实施人才建设8个重大专项工程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借才引智”的相关内容,尤其是首次提出海外智力资源延揽引进工程,在拓展我军人才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提高掌握运用前沿理论和技术能力的同时,更节约了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本,用低成本换来高效果。搞好“借才引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筑巢引凤,通过加强整合军队各种资源提高其竞争力。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军人的待遇逐渐提高,工作环境和各种保障也相继完善,军队已经有能力为各层次各类型地方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广阔的舞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军队应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上的人才竞争,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来。树立大局意识和观念,加强与地方各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引智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军队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地方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智力资源为我所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注重加强借才引智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相关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不养而用,通过合理引进地方智力资源来降低人才成本。孟尝君以养才为乐趣。互联网时代养才重要,但更要懂得人才的不养而用,这样不必拥有人才,只是利用人才的智力资源来解决问题,例如咨询服务、项目合作、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和人员租赁等方式,减少了养才的投入,自然降低了人才成本。第一,基于网络的不养而用,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以任务为牵引,以资金为纽带,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不养而用,“网上会诊”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二,基于权利的不养而用,在某些情况下,军队可以运用手中的强制性措施,要求地方人才临时为其工作。第三,基于地域的不养而用,各个军队单位要充分利用好地域的地方人才资源,尤其是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很好地为部队建设服务。第四,基于政策的不养而用,国家制定倾向于军队人才发展的政策,可以好好地利用起来,使军队在同地方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瞄准海外,通过科学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为军队信息化服务。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把握引智的着力点和重点对象,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满足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国外智力需求。请进来,采取聘用国外专家学者到军队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重点地引进活跃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走出去,选拔军队优秀人才出国(境)培训、学习和参观,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国际间军事交流,从作战部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多层面交流,学习外军先进的军事理论、人才培养理念和科学研究理念,保持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3.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吴教练主编. 军队人事管理实务[M]. 西安: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3:101 .
[4]王金根. 以用为本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J]. 党建研究,2010(12).
[5] 董钰. 健全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长缨,2011(1):29-31.
[6] 王启明. 完善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入伍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西安政治学院,2010:38.
作者简介:何元茂,西安政治学院军队人事管理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珏, 65117部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少校军衔;同翔,西安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