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愈加严重,必须通过绿色金融发展来推动社会经济转型,以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绿化程度不高、绿色发展意识淡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政府可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从三方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意识,深入研究探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创新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深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仅仅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失去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取得的。当今,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在2015年,即在我国“绿色金融元年”正式启动这一发展课题。2016年初颁布的“十三五”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基于国情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9月的杭州G20峰会更是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议题进行探讨。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特征与意义
环保产品与政策、流向可持续发展项目等可以为金融投资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绿色金融主要包括其他环境目标的融资活动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气候金融”。绿色金融的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涉及领域较宽,主要有可持续发展项目、其他环境保护与气候问题等。第二,能够双向进行资源配置,例如针对绿色环保的企业、项目、产品的融资与投资活动。第三,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股权投资、银行信贷、绿色保险及债券发行等。
绿色金融增加了环保类产品的融资渠道,加大了私营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弱化了环境资源对政府财政部门的依赖。发展绿色金融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进而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企业可以依托创新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整个行业良好、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是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措,因此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
(一)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理念得到初步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结构基本形成。由于传统的金融发展理念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通过经济杠杆理论加强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价格、金融、生态补偿、财税等环境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与此同时,我国的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明确指导绿色金融有关政策的实施问题,并联合相关环保部门建立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框架,指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向。
绿色金融发展趋势较好,发展速度较快。当前,我国绿色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较少,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效果来看,多数企业较为关注经济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多地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扶持政策,例如:重庆、河北、山东等省市建立多项环保产业投资资金;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为迅速,发展态势较好。随着我国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有关部门已经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及考核评价制度。政府部门不仅大力推广绿色信贷政策,而且加大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贷款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二)现实困境
1.金融形式自身不足
当今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深受绿色资源扩张的影响,未来在收益较长的绿色产业中会有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部分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时,会增加相关设备的投资成本。其次,由于企业短期内难以通过节能减排获取经济收益,因此短期成本会影响部分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决心。此外企业的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会对绿色金融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因为绿色金融产品在环境改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企业不会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当前国内绿色金融产品的主要顾主是大型环保类企业与大型节能减排项目,因而企业设计融资产品的重点是融资渠道而非融资对象的基本特征。此外,我国绿色信贷中间业务与环保金融产品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尚在起步阶段。再者,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新型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相关基础产品的设计仍然落后,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道路。
3.相关制度缺少供给与保障措施
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与配套制度是否完善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主体是规范性文件,比如信息披露、認证与风险防范等制度。因为这些制度相对落后,无法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与制度供给,所以绿色金融的市场参与率较低,还没有建立绿色投资者群体。
三、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优化配套服务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披露内容与主题、披露规则的统一标准,逐步强制披露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在部分行业实行大型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加强企业IPO环节的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认证制度与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绿色认证制度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能够细化募集资金的使用标准与管理标准。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可以对市场行为监管层面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创建,进一步约束“洗绿”与欺诈行为,同时,将《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融入绿色金融管理。构建绿色金融奖励机制。政府部门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信用担保机制等方法提高绿色投资收益,降低绿色融资成本,鼓励有关企业、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活动。优化货币政策的激励制度,促进存款准备金率、常备借贷便利等与绿色金融奖励制度相结合。综合考虑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合理评估环境污染的边际成本与区域经济的边际效益,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实行有效的绿色金融奖励机制。 强化有关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力与力度,明确环境污染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明确金融机构投资、贷款业务的审查义务。贯彻落实以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批作为项目授信审批和合规审查的重点,并对污染企业降低其信用评级,促进我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法律的建立。其次,推动地方绿色发展指数体系的构建,量化环境保护绩效与环境污染成本,加強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促进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健康发展。
(二)充分运用创新型金融工具,构建绿色金融保障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企业绿色金融投资选择将会更加广泛,绿色金融风险更加分散,且人才网络更加专业化,能够对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分散投入。绿色产业母基金既可保证收益、分散风险,又能为绿色金融产业提供资本保障,将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发挥出来,从而使公共资金利用率得到提升。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与综合投资能力加强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绿色产业投资母基金”。在母基金中,政府资金可以采用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两种运作模式。在构建绿色金融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健全财税制度、业务政策和监管制度等,构建一个科学、平稳的保障机制。通过政府部门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制度。
(三)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
价格竞争是商业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资金价格信号的形成,有关部门要积极优化现有的商业模式,减少非市场行为的资金约束,根据市场交易行为确定绿色金融领域资金的均衡价格。相关金融部门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市场的融资行为偏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市场化定价机构的建立。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将正向环境效益融入到绿色金融项目投资回报,评估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造成的财务影响,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投资成本的内部化。另外,可参考国外自然资产负债理念,以市场价格量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例如明确碳排放量和排污行为税费等。政府可将有关服务承包给第三方企业,加大绿色项目环境成本信息的公开力度,建立全国公益性的环境成本信息系统。
四、结语
结合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制度创新方式可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金融结构必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以金融领域推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的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同时,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研究,深入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相关金融机构也要建立并创新绿色发展,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作者单位为厦门大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深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仅仅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失去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取得的。当今,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在2015年,即在我国“绿色金融元年”正式启动这一发展课题。2016年初颁布的“十三五”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基于国情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9月的杭州G20峰会更是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议题进行探讨。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特征与意义
环保产品与政策、流向可持续发展项目等可以为金融投资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绿色金融主要包括其他环境目标的融资活动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气候金融”。绿色金融的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涉及领域较宽,主要有可持续发展项目、其他环境保护与气候问题等。第二,能够双向进行资源配置,例如针对绿色环保的企业、项目、产品的融资与投资活动。第三,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股权投资、银行信贷、绿色保险及债券发行等。
绿色金融增加了环保类产品的融资渠道,加大了私营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弱化了环境资源对政府财政部门的依赖。发展绿色金融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进而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企业可以依托创新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整个行业良好、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是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措,因此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
(一)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理念得到初步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结构基本形成。由于传统的金融发展理念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通过经济杠杆理论加强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价格、金融、生态补偿、财税等环境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与此同时,我国的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明确指导绿色金融有关政策的实施问题,并联合相关环保部门建立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框架,指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向。
绿色金融发展趋势较好,发展速度较快。当前,我国绿色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较少,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效果来看,多数企业较为关注经济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多地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扶持政策,例如:重庆、河北、山东等省市建立多项环保产业投资资金;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为迅速,发展态势较好。随着我国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有关部门已经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及考核评价制度。政府部门不仅大力推广绿色信贷政策,而且加大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贷款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二)现实困境
1.金融形式自身不足
当今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深受绿色资源扩张的影响,未来在收益较长的绿色产业中会有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部分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时,会增加相关设备的投资成本。其次,由于企业短期内难以通过节能减排获取经济收益,因此短期成本会影响部分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决心。此外企业的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会对绿色金融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因为绿色金融产品在环境改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企业不会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当前国内绿色金融产品的主要顾主是大型环保类企业与大型节能减排项目,因而企业设计融资产品的重点是融资渠道而非融资对象的基本特征。此外,我国绿色信贷中间业务与环保金融产品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尚在起步阶段。再者,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新型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相关基础产品的设计仍然落后,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道路。
3.相关制度缺少供给与保障措施
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与配套制度是否完善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主体是规范性文件,比如信息披露、認证与风险防范等制度。因为这些制度相对落后,无法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与制度供给,所以绿色金融的市场参与率较低,还没有建立绿色投资者群体。
三、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优化配套服务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披露内容与主题、披露规则的统一标准,逐步强制披露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在部分行业实行大型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加强企业IPO环节的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认证制度与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绿色认证制度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能够细化募集资金的使用标准与管理标准。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可以对市场行为监管层面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创建,进一步约束“洗绿”与欺诈行为,同时,将《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融入绿色金融管理。构建绿色金融奖励机制。政府部门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信用担保机制等方法提高绿色投资收益,降低绿色融资成本,鼓励有关企业、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活动。优化货币政策的激励制度,促进存款准备金率、常备借贷便利等与绿色金融奖励制度相结合。综合考虑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合理评估环境污染的边际成本与区域经济的边际效益,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实行有效的绿色金融奖励机制。 强化有关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力与力度,明确环境污染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明确金融机构投资、贷款业务的审查义务。贯彻落实以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批作为项目授信审批和合规审查的重点,并对污染企业降低其信用评级,促进我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法律的建立。其次,推动地方绿色发展指数体系的构建,量化环境保护绩效与环境污染成本,加強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促进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健康发展。
(二)充分运用创新型金融工具,构建绿色金融保障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企业绿色金融投资选择将会更加广泛,绿色金融风险更加分散,且人才网络更加专业化,能够对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分散投入。绿色产业母基金既可保证收益、分散风险,又能为绿色金融产业提供资本保障,将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发挥出来,从而使公共资金利用率得到提升。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与综合投资能力加强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绿色产业投资母基金”。在母基金中,政府资金可以采用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两种运作模式。在构建绿色金融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健全财税制度、业务政策和监管制度等,构建一个科学、平稳的保障机制。通过政府部门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制度。
(三)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
价格竞争是商业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资金价格信号的形成,有关部门要积极优化现有的商业模式,减少非市场行为的资金约束,根据市场交易行为确定绿色金融领域资金的均衡价格。相关金融部门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市场的融资行为偏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市场化定价机构的建立。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将正向环境效益融入到绿色金融项目投资回报,评估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造成的财务影响,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投资成本的内部化。另外,可参考国外自然资产负债理念,以市场价格量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例如明确碳排放量和排污行为税费等。政府可将有关服务承包给第三方企业,加大绿色项目环境成本信息的公开力度,建立全国公益性的环境成本信息系统。
四、结语
结合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制度创新方式可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金融结构必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以金融领域推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的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同时,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研究,深入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相关金融机构也要建立并创新绿色发展,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作者单位为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