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终关怀,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临终之际的人文关怀,是对生命最后一程的尊重与敬畏。当我真正作为一名临终关怀的志愿者和调查者的时候,我才发现临终关怀的意义不止于此。
临终关怀追求的不是激烈的、或许会给病人增添痛苦和负担的、或者没有任何意义的治疗,而是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有着很高的要求,希望以此来缓解病人的病情。它旨在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我IE了使病人内心安宁地面对死亡,医务人员还要善于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病人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烦恐。真正地做到让病人走得有尊严,走得温暖。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与现状,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数次走访了北京市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在上午八点到十点的老人活动时间内,为他们表演了几个简短的节目。节目并不算很精彩,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几位老人用手打着节拍,一直微笑着注视着我们。虽然他们可能看不清我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听不清我们唱的是什么歌,但我们很确定,我们做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带给了他们温暖和快乐。在随后对医生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松堂临终关怀医院自成立以来,已经接待了五十万余名同我们一样的志愿者,他们和我们一样,想用自己的力量和温度温暖这些老人的最后一程。
采访之余,我在大厅遇到一位散步的老爷爷,附近的医护人员告诉我们,这位老爷爷已经九十八岁了,每顿饭都要喝一点白酒,从来不做不喜欢的事,活着,就图个自己高兴。这样,就算走了,也不亏啊,老爷爷笑着说。我想,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所在吧,生如夏花般绚烂,哪怕是最后一程。死如秋叶般静美,不逃避,不恐惧,从容泰然。
临终关怀作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但我们通过广发问卷,采访医生,护工,志愿者等临终关怀相关人物代表,走访临终关怀医院等方式进行了社会调查并了解到,当今的中国,临终关怀仍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各个地区卫生资源的分布有着天壤之别;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循序渐进,进行分类指导地开展临终关怀工作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除此之外,社会支持乏力,旧的传统观念的干扰,缺乏专业人员和相应卫生法规等都是我国临终关怀当前面临的难题。
要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难题,走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为了逐步改变消极的死亡观念,我们要加强国民的死亡教育
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就是要通过死亡教育,转变人们乐生恶死的传统观念。如今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应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
二、通过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到目前为止,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里,只有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这一数字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的需求。
三、迎接护理挑战,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四、对伦理环境做出改变,使医疗保健体系朝着一体性的方向发展
预防、治疗和临终关怀构成了社会卫生保健体系的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五、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化全息服务机构应该得以扶持
结合我国临终关怀实际情况,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基本成员应该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医师。另外,志愿者和患者家属有时也可纳为临终关怀团队成员之一。
六、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现在看来,我国的临终关怀可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当今世界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口老龄化。中国达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26亿,占人口总数的2.7%,中国已经是人口老龄化国家。预计2050年,世界近24%的老年人都将是中国人,约有4.5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有很大需求。其次,临终关怀的发展必定会依托于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并且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进入了小康社会,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又多了一个死亡质量的问题,而临终关怀正是关注着人们死的质量,所以临终关怀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临终关怀追求的不是激烈的、或许会给病人增添痛苦和负担的、或者没有任何意义的治疗,而是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有着很高的要求,希望以此来缓解病人的病情。它旨在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我IE了使病人内心安宁地面对死亡,医务人员还要善于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病人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烦恐。真正地做到让病人走得有尊严,走得温暖。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与现状,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数次走访了北京市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在上午八点到十点的老人活动时间内,为他们表演了几个简短的节目。节目并不算很精彩,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几位老人用手打着节拍,一直微笑着注视着我们。虽然他们可能看不清我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听不清我们唱的是什么歌,但我们很确定,我们做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带给了他们温暖和快乐。在随后对医生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松堂临终关怀医院自成立以来,已经接待了五十万余名同我们一样的志愿者,他们和我们一样,想用自己的力量和温度温暖这些老人的最后一程。
采访之余,我在大厅遇到一位散步的老爷爷,附近的医护人员告诉我们,这位老爷爷已经九十八岁了,每顿饭都要喝一点白酒,从来不做不喜欢的事,活着,就图个自己高兴。这样,就算走了,也不亏啊,老爷爷笑着说。我想,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所在吧,生如夏花般绚烂,哪怕是最后一程。死如秋叶般静美,不逃避,不恐惧,从容泰然。
临终关怀作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但我们通过广发问卷,采访医生,护工,志愿者等临终关怀相关人物代表,走访临终关怀医院等方式进行了社会调查并了解到,当今的中国,临终关怀仍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各个地区卫生资源的分布有着天壤之别;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循序渐进,进行分类指导地开展临终关怀工作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除此之外,社会支持乏力,旧的传统观念的干扰,缺乏专业人员和相应卫生法规等都是我国临终关怀当前面临的难题。
要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难题,走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为了逐步改变消极的死亡观念,我们要加强国民的死亡教育
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就是要通过死亡教育,转变人们乐生恶死的传统观念。如今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应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
二、通过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到目前为止,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里,只有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这一数字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的需求。
三、迎接护理挑战,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四、对伦理环境做出改变,使医疗保健体系朝着一体性的方向发展
预防、治疗和临终关怀构成了社会卫生保健体系的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五、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化全息服务机构应该得以扶持
结合我国临终关怀实际情况,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基本成员应该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医师。另外,志愿者和患者家属有时也可纳为临终关怀团队成员之一。
六、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现在看来,我国的临终关怀可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当今世界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口老龄化。中国达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26亿,占人口总数的2.7%,中国已经是人口老龄化国家。预计2050年,世界近24%的老年人都将是中国人,约有4.5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有很大需求。其次,临终关怀的发展必定会依托于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并且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进入了小康社会,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又多了一个死亡质量的问题,而临终关怀正是关注着人们死的质量,所以临终关怀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