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生命教育要教给大学生什么。为此,笔者期望通过对3所高校的大一新生进行有关生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调查,了解学生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的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为学生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新生; 生命观调查; 生命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138-03
一、调查研究的缘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进行了多年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台湾教育机构更是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地区媒体更是将“生命教育”课定位于一生最重要的一门课。根据“《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调查’”的结果:“近半大学生不知要做啥”,为此还列出18本生命教育必读书单。近年来,内地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它将“生命”这一课题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直陈于世人面前,从一定意义上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荣誉都更加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密码,都令人肃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所有生命的行为都无法重复、无法再现、无法替代。同时,这血的事实也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生命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期望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有关生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调查,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由高中生到刚入大学门槛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学生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
为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大学生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所在单位丽水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随即选取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共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其中丽水学院254份,丽水职业技术学院146份,收回问卷382份,有效问卷377份,其中文科185人,理科192人,男生212人,女生165人。调查对象结构统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共有24个涉及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附有不同量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一学生常见的与生命价值观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我的了解、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看法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新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概述
1.对自然生命的认知方面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一学生缺乏对自然生命的了解和认知,不懂得如何保护和保养生命。虽然非常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缺乏对生命生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尤其是性教育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生存技能状况不容乐观。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吗?”,35.1%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51.6%和10.6%,非常了解的只占2.7%。
在问及“你认为身体健康重要吗?”,89.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9.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1.3%的学生选择不重要。
而在问及“你了解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吗?”,只有11.1%和30.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6.9%和11.3%。
在问到“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突发事件时,你知道如何应对吗?”,有4.5%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有85.1%学生表示只知道大概方法,但没实践,只有10.4%的学生表示知道,并实践过。
在问到“你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如何?”,只有38.1%的学生认为很好,40.9%认为一般,21%的学生认为很差。
另外,大一学生对于性知识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学生更多求助于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而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有74.6%的学生选择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有11.9%的学生选择同龄人;10.3%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只有3.2%的学生选择家庭。可见虽然相当一部分学生性观念相对开放,但缺乏对性知识的正确全面了解,获得渠道不正规,易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2.对社会生命的践行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认知及自主性方面:大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自我认同度不高。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吗?”,7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23.8%的学生表示很少自己做主,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安排,只有0.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做决定。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吗?”,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10.5%和22.5%,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7.3%和19.7%。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怎样?”,有6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有12.4%的学生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只有2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棒。
二是人际交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但在处理矛盾时,有部分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商,不够冷静和理智,易导致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不利于良好人际氛围的形成。
在问及“你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人的发展重要吗?”,有64.8%和34.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只有0.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但当问及“同学间如果出现矛盾,怎么办?”,只有52.8%的学生选择及时沟通对话协商;38.7%的学生选择不去理睬,从此关系僵化;8.5%表示会采取过激行为。
当问及“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是否有杀死别人的念头?”,8.8%的学生甚至表示“经常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31.3%,“没有”的为59.9%。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缺乏起码的珍惜和爱护,并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三是对生命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遇到挫折时,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易导致伤害生命行为的发生。
在问及“你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吗?”,72.4%的学生表示我一定能,25.5%的学生表示我不知道,2.1%的学生表示我做不到。75.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不会;19.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只有5.8%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
但问到“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有68.2%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有28.6%的学生和3.2%的学生则表示偶尔有和经常有自杀念头。
四是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方面:调查发现一些大一学生生活态度不够积极,生活质量欠佳。他们普遍在就业、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压力,不懂得如何进行缓解和自我调适,大多是消极面对,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觉得每天过得如何?”,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愉快而充实,有53.7%的学生认为马马虎虎,10.6%的学生则认为空虚无聊。
有34.7%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压力;59.9%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压力;仅有5.4%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有压力。
当问及“如何缓解生活中的压力?”,有64.7%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慢慢消化;有3.2%的学生选择困惑,不知所措;有21.8%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仅有10.3%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
3.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方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人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注重自我实现和享受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同时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你经常思考人生目标吗?”,经常思考的占49.9%,偶尔的占42.7%,较少和没想过的分别占6.6%和0.8%。
在问及“你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的选择中,仅有20.2%的学生选择社会贡献,选择自我实现和生活是否舒适的分别达到63.1%和11.4%,另外有5.3%的学生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可见在人生价值的追求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强调自我,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在问及“你认为人活着在于?”的选择中,1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法律道德,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13.5%的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74.3%的学生选择仅仅守法还不够,人要有道德追求,人格完善。
在被问及“大约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或人生的价值”这一问题时,72.1%的学生选择了“12-18岁”;14.3%的学生选择了“19岁以后”;4.6%的学生选择了“12岁之前”;9%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不知道”。
在被问及“当遇到生命问题时可能的咨询对象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依次是:朋友(63.8%)、父母(49.8%)、同学(31.7%)、教师(24.8%)。在问及“你的生命观主要来源于哪种途径”这一问题时,42.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28.1%的学生选择了“朋友”;11.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当被问及“在你的印象中,中学阶段哪些学科会渗透生命教育”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的排序依次是:语文(32.2%)、政治(17.1%)、生物(16.4%)、班会活动课(14.2%)、其他学科(11.5%)、不清楚(8.6%)。
三、调查结论及其反思
1.调查结论
第一,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宝贵性的体认是积极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
第二,有相当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愿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生命教育的黄金时间应是在大学前,特别是中学阶段,大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
第四,家庭和朋友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渗透在学科中进行,其本身并没有能够在学校真正开展起来,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没有统一的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甚至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授。
2.基于调查及其结论的反思
调查让我们相对清晰地看到了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被忽视”的地位,而原因很可能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被人们当成了升学的手段、谋生的工具,这种教育的工具价值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造成了对生命的遮蔽——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导致了人性的生命状态的剥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对客观化、规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也正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将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从以知识、理性为核心转换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尊重、养育与成长。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意味着丢弃知识、理性、考试,而是将它们放置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广阔视野中,使它们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构建起具有完整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且,为这一课程的实施建构起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合理的支持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形成正确生命观的黄金时期就接受良好的生命教育。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向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命观形成的原因,研究出为这些“失血”的学生补上这“生命之血”的策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3]王后雄,冯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15-16.
[4]欧阳康.生命教育的前提性反思——由云南“三生教育”引发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 (4):10-12.
[5]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
[6]刘怡.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38.
[7]“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总435期)[EB/OL].天下杂志,http:11ad.cw.com.tw/ec/2009edu/page02.html.
[责任编辑:成方哲]
关键词:大学新生; 生命观调查; 生命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138-03
一、调查研究的缘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进行了多年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台湾教育机构更是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地区媒体更是将“生命教育”课定位于一生最重要的一门课。根据“《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调查’”的结果:“近半大学生不知要做啥”,为此还列出18本生命教育必读书单。近年来,内地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它将“生命”这一课题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直陈于世人面前,从一定意义上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荣誉都更加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密码,都令人肃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所有生命的行为都无法重复、无法再现、无法替代。同时,这血的事实也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生命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期望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有关生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调查,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由高中生到刚入大学门槛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学生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
为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大学生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所在单位丽水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随即选取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共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其中丽水学院254份,丽水职业技术学院146份,收回问卷382份,有效问卷377份,其中文科185人,理科192人,男生212人,女生165人。调查对象结构统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共有24个涉及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附有不同量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一学生常见的与生命价值观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我的了解、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看法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新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概述
1.对自然生命的认知方面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一学生缺乏对自然生命的了解和认知,不懂得如何保护和保养生命。虽然非常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缺乏对生命生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尤其是性教育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生存技能状况不容乐观。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吗?”,35.1%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51.6%和10.6%,非常了解的只占2.7%。
在问及“你认为身体健康重要吗?”,89.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9.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1.3%的学生选择不重要。
而在问及“你了解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吗?”,只有11.1%和30.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6.9%和11.3%。
在问到“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突发事件时,你知道如何应对吗?”,有4.5%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有85.1%学生表示只知道大概方法,但没实践,只有10.4%的学生表示知道,并实践过。
在问到“你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如何?”,只有38.1%的学生认为很好,40.9%认为一般,21%的学生认为很差。
另外,大一学生对于性知识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学生更多求助于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而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有74.6%的学生选择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有11.9%的学生选择同龄人;10.3%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只有3.2%的学生选择家庭。可见虽然相当一部分学生性观念相对开放,但缺乏对性知识的正确全面了解,获得渠道不正规,易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2.对社会生命的践行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认知及自主性方面:大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自我认同度不高。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吗?”,7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23.8%的学生表示很少自己做主,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安排,只有0.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做决定。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吗?”,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10.5%和22.5%,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7.3%和19.7%。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怎样?”,有6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有12.4%的学生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只有2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棒。
二是人际交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但在处理矛盾时,有部分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商,不够冷静和理智,易导致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不利于良好人际氛围的形成。
在问及“你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人的发展重要吗?”,有64.8%和34.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只有0.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但当问及“同学间如果出现矛盾,怎么办?”,只有52.8%的学生选择及时沟通对话协商;38.7%的学生选择不去理睬,从此关系僵化;8.5%表示会采取过激行为。
当问及“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是否有杀死别人的念头?”,8.8%的学生甚至表示“经常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31.3%,“没有”的为59.9%。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缺乏起码的珍惜和爱护,并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三是对生命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遇到挫折时,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易导致伤害生命行为的发生。
在问及“你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吗?”,72.4%的学生表示我一定能,25.5%的学生表示我不知道,2.1%的学生表示我做不到。75.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不会;19.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只有5.8%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
但问到“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有68.2%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有28.6%的学生和3.2%的学生则表示偶尔有和经常有自杀念头。
四是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方面:调查发现一些大一学生生活态度不够积极,生活质量欠佳。他们普遍在就业、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压力,不懂得如何进行缓解和自我调适,大多是消极面对,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觉得每天过得如何?”,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愉快而充实,有53.7%的学生认为马马虎虎,10.6%的学生则认为空虚无聊。
有34.7%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压力;59.9%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压力;仅有5.4%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有压力。
当问及“如何缓解生活中的压力?”,有64.7%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慢慢消化;有3.2%的学生选择困惑,不知所措;有21.8%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仅有10.3%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
3.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方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人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注重自我实现和享受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同时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你经常思考人生目标吗?”,经常思考的占49.9%,偶尔的占42.7%,较少和没想过的分别占6.6%和0.8%。
在问及“你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的选择中,仅有20.2%的学生选择社会贡献,选择自我实现和生活是否舒适的分别达到63.1%和11.4%,另外有5.3%的学生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可见在人生价值的追求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强调自我,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在问及“你认为人活着在于?”的选择中,1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法律道德,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13.5%的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74.3%的学生选择仅仅守法还不够,人要有道德追求,人格完善。
在被问及“大约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或人生的价值”这一问题时,72.1%的学生选择了“12-18岁”;14.3%的学生选择了“19岁以后”;4.6%的学生选择了“12岁之前”;9%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不知道”。
在被问及“当遇到生命问题时可能的咨询对象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依次是:朋友(63.8%)、父母(49.8%)、同学(31.7%)、教师(24.8%)。在问及“你的生命观主要来源于哪种途径”这一问题时,42.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28.1%的学生选择了“朋友”;11.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当被问及“在你的印象中,中学阶段哪些学科会渗透生命教育”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的排序依次是:语文(32.2%)、政治(17.1%)、生物(16.4%)、班会活动课(14.2%)、其他学科(11.5%)、不清楚(8.6%)。
三、调查结论及其反思
1.调查结论
第一,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宝贵性的体认是积极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
第二,有相当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愿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生命教育的黄金时间应是在大学前,特别是中学阶段,大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
第四,家庭和朋友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渗透在学科中进行,其本身并没有能够在学校真正开展起来,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没有统一的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甚至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授。
2.基于调查及其结论的反思
调查让我们相对清晰地看到了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被忽视”的地位,而原因很可能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被人们当成了升学的手段、谋生的工具,这种教育的工具价值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造成了对生命的遮蔽——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导致了人性的生命状态的剥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对客观化、规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也正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将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从以知识、理性为核心转换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尊重、养育与成长。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意味着丢弃知识、理性、考试,而是将它们放置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广阔视野中,使它们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构建起具有完整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且,为这一课程的实施建构起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合理的支持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形成正确生命观的黄金时期就接受良好的生命教育。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向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命观形成的原因,研究出为这些“失血”的学生补上这“生命之血”的策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3]王后雄,冯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15-16.
[4]欧阳康.生命教育的前提性反思——由云南“三生教育”引发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 (4):10-12.
[5]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
[6]刘怡.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38.
[7]“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总435期)[EB/OL].天下杂志,http:11ad.cw.com.tw/ec/2009edu/page02.html.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