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五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学定教”的理念广泛演绎,初中语文课堂的“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呈现出一派新的气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彰显。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组内外展示,好不热闹!但是,与之前课堂相比,我们语文教师则显得默默无闻,缺少活力,和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殊不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她需要优美言语的呈现,或慷慨地解说,或流畅地引导,或睿智地点拨,或哲理地提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是一位语言的魔法师——妙手著文章,金口吐玉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然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那教师就必须尽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而不是“袖手旁观”。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艺术化地修炼语文课堂的五种用语,在导入新课、引导点拨、问答点评、衔接过渡、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中做到指向清晰,掷地有声,恰到好处,动情入心。修炼好“五语”,将极大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度。
  一、激趣导入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表明,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鼓舞者和发动者,相反,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压抑人的活动。所以,一堂充满情趣的语文课能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诱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使学生身临其境、富于联想,产生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课堂教学,可达较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堂语文课达到高效而有情趣?笔者认为,设计一段能激趣的导入语,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讲好导入语,用精炼亲切生动的导语,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能激趣的导入语应该是指富有特色、切实有效的导入语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的思想荡起水花;像电光火石,给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炬;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冬天》,就将学生读过的朱自清的有关作品串联起来,设计成一段导入语: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踩着《春》的清新气息走来,引领我们观赏了恰到好处的梅雨潭的《绿》,伴随我们领略了别样的《荷塘月色》,接着,他《匆匆》而去,却把那独特而深沉的《背影》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感受着浓浓的父子深情。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散文《冬天》,去感受那有温度的冬天。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旧课,又新颖别致,能够吸引住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激趣导入语,显得格外重要。不过,导入语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一个度,不能拖沓冗长,无病呻吟,一定在求快的基础上求巧,求趣,重在实效。
  二、有效提问语——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果把语文课堂学习比作一次美妙之旅的话,那么学生应该是游客,在风景区中轻松徜徉,不管是观赏,聆听,还是思考,体验,都有所收获;而教师应该是导游,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总是会引领游客品鉴到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会让游客得到丰厚的人文滋养。在这游览过程中,导游的语言就是一段巧妙神奇的点拨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地体现在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因势利导和设疑引领上,最主要的是课堂提问语的锤炼。一堂语文课,起到推动课堂前进的动力就是有效度的提问,这将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兴趣,引领学生思想洪流的前行。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1.主问题的打造。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应该简洁明了,指向清晰,才不会干扰,甚至误导孩子的思维训练。那么为了避免提问的琐碎和冗杂,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个主问题,让它成为课堂的核心,能起到化繁为简,统领全篇的作用。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狼》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这样说道‘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能从哪些地方分别看出‘禽兽之变诈’,‘几何’,‘增笑’的呢?”由这个主问题,我生发开去,引领学生从文中找寻到“狼”的作为,并探究它们行动背后的意图,以及和屠户相比,“狼”行为的可笑……分析之余,又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如何对“哉”“止”“耳”字朗读语气的把握,读出无情的嘲弄意味。
  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立意高远而又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部综合’。”当然,主问题的打造,需要教师对文本有着极其深刻的研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这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2.换角度的思考。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用一种方式进行提问,难免造成视觉和听觉的疲劳。在问题设计的用语上,如果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期待和生活體验,把问题用学生知晓的情境来包装一下,或许能收到绝佳的效果。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把全文的中心揭示的教学点,换用学生熟知的方式来呈现。我把这个故事“穿越”到了现在:文章中的“我”在遇险和脱险之后,回到家中,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长“说说”,简要介绍了一下我的此次历险经历,并说了“我”的心理感受。我要求学生选择作品中的父亲、小内德、杰里或者周围的朋友等,给“我”发一条回复,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很新鲜,回复也是非常迅疾和踊跃,有劝慰的,有鼓励的,有展望的,有表达歉意的,有谈自我内心的……
  这种跳出常规式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瞬间拉近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丰富了语文的实效。   三、恰当点评语——百般红紫斗芳菲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是課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最见其功力的抓手。语文教师的评价语,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捕捉、筛选、概括、评判和升格的能力,又关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学习语文的动力和潜能的调动。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点评的话语应该极具层次性和条理性,具体来说要做到情感真挚,语言新颖,形式多样,这样能够起到激励鞭策学生不断上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不外乎那样几句——“你真不错啊”“你真了不起”“你真棒”,这样的课堂点评语缺乏变化,了无情趣,笔者认为,当学生反复听到这样机械而乏味的评价后其兴奋度就会减弱,评价的激励性就打了折扣。这和课程标准上要求的“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至少是苍白的。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老师执教《散步》一课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
  师:课前读过文章了吗?
  生齐:读过了。
  师:那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范读一下课文,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新海实验中学初二19班同学的朗读风采,谁来?(同学举手)
  师:请这位女生读(1—4)节,男生读(5—8)节。
  生范读课文。
  师:两位同学读的水平都很高,字正腔圆,轻重缓急拿捏得较准,女生很有幸福感,深情,富有感染力;男生含蓄些,但挺有责任感。如果放松些,幸福感就出来了。
  ……
  师:莫怀戚为何要带母亲出来散步?
  生:“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带母亲散步,想锻炼母亲的身体。
  生:“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师:你们真会读书,找到了课文里相关的句子,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解读。
  ……
  生:我注意到,“她的眼随小路望去”,表明,母亲不是一味地迁就的孙子,而是发现小路真的很有意思。
  师:很有意思的发现哦!愿闻其详。
  生:金色的菜花,色彩美;整齐的桑树,行列美;水波粼粼的鱼塘,活力美。
  师;的确有意思,三美。厉害,出口成章!这是文章写到的美。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别说被表扬的学生深感幸福,就是观摩这些课的老师也都如痴如醉,这就是艺术化的教学评价产生的魅力。要表扬学生,就一定要抓住学生的优点,因为精彩的点评是有温度的——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字正腔圆,轻重缓急拿捏得较准”“会读书”“三美。厉害,出口成章”这是李老师教育机智的灵光呈现,让学生一次次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巅峰体验。
  四、无痕过渡语——巧借金针度与人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上下功夫,如果说课堂上的各教学环节是课堂的骨肉,那么教师的过渡语就是课堂的筋脉,勾连前后,衔接上下。因此,语文课堂非常讲究艺术性的过渡,追求自然无痕,使得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如行云流水。
  根据功能的不同,过渡语可以分为激趣式过渡。串联式过渡、提示性过渡、迁移式过渡、结课式过渡等。根据设置方式的不同,过渡语还可以分为归纳式过度和提问式过渡等。在具体运用时,语文课堂过渡语一般都是上述几种要素的综合,由此显示出教师课堂语言的灵活多变。当然,语文课堂过渡语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导引”“衔接”。所以,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教学板块,灵活多样的进行设计,在“导引”和“衔接”上做文章,力求无痕对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执教《台阶》一课时,采用的几组过渡语:
  师: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叙述“我”家的故事。她很显然比第一个同学简洁多了。下面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概括一下。一句话。这句话怎么说?——谁,干了什么,怎么样。
  媒体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这个环节由说故事到概括故事,体现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提升,同时,教师的方法指导:“这句话怎么说?——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能及时有效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向更高层次。
  生:父亲用了大半辈子,把我们家的台阶变高了,可到那时父亲却老了。
  生:父亲勤劳能干,花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座新屋,新房台阶变高了,可是父亲却老了。
  师:(学生声音很小,老师把学生的话重复了一遍)这两位同学概括得很精到。
  师:父亲是一个什么人?
  生:是个农民。
  师:我们来读课文,说说农民父亲。请同学们很快的浏览文章。
  媒体展示
  读课文,谈父亲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
  这个环节是教学板块的转移:由故事到人物。课后练习二3为:“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教师将此“大问题”作了很好的梯度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引入学生从具体细节入手。
  师:结合文本,你怎么来评价父亲?来说说看。
  媒体展示
  你怎样来评价父亲,可以用下面句式说:
  我的 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这个环节是教学问题的提升:认识人物形象,由具体描写到精神内涵,由课文内容,到个性评价。
  五、精彩总结语——唯见长江天际流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课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样重要。明代文学家谢榛在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于漪老师说:“课堂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同样如此,一节课的暂停,一堂課的结尾,也应为“撞钟”,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就是说,既要使结束语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有力的有效的收束环节,又要让未解的悬念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愿望和兴趣。换言之,结束语讲的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课后积极探究和实践,开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笔者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南通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课比赛,执教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幽径悲剧》,在学习结束时,我面向学生,激情朗诵:“因为优课比赛这一特殊的机缘,让我与同学们的生命有了45分钟的交融。季先生心目中把古藤看成是相知相伴的‘伙伴’,而我想称同学们为‘学友’,因为我们共同感受着季羡林的悲天悯人,责无旁贷的个性,一起触摸着那个崇高的灵魂。同学们,是美丽的语文给了我们这份别样的感动,是精彩的语文为我们的生命翱翔插上了强劲的翅膀。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学生安静地聆听着这段话,耳畔响起了下课铃声,但学生都说这堂课太快了,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下课。还有位老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接近课堂结束的时候,他根据课堂活动内容总结道:“我们本节课已经明白了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原来是死海有多种矿物质,具有咸度高浮力大的特点。那么,大家一定会问这样神奇的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好,下节课同学们自然就会明白了。”这样的结尾,既是对本节课的收束,又是下一节课乃至下一个较长学习过程的结束语。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有力的有效的收束环节,又要让未解的悬念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愿望和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效度的提升,离不开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离不开课堂教学微结构的优化。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语言时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积极打磨课堂导入语、点拨语、评价语、过渡语和结束语。课堂“五语”的修炼优化,既能够使得语文课堂亮点纷呈,提升课堂品质;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语文老师应科学理解“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精髓,当讲则讲,该止即止。一个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应自觉地修炼自己的语文课堂“五语”,在修炼中砥砺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课堂艺术,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一首优美的诗,每一句课堂用语闪现出别样的魅力,提升语文课堂的效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赖雪松.浅谈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09.
  [2]韩丽萍.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模式实践探析[J].成才之路 2014.32.
  [3]刘德万.再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J].新课程导学.2016.12
  [4]纪荣花.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6.66.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更关注的是学生“学的活动”,而非以往教师“教的活动”。教师由学习活动的中心舞台转向了幕后,而学生则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课堂作为语文的主阵地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组织、应用语言的机会,语文课应该让语文学习活动真正有效的发生,但怎样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才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真正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真实情境中的课堂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应引导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新课标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1、问题意识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问题意识”这一概念的是姚本先先生,他认为:“思维的问
为实现噪声监测点位示意图的快速填报,在Excel中使用VBA(Visual Basic for App lications),通过在噪声监测点位底图库中模糊查找和自动复制,降低了点位图填报的繁琐程度,提高了点位底图库的利用效率。
当企业的退出存在障碍时,需要政府实施积极的干预,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国有企业中,由于政府的双重角色,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亏损企业的继续营业可能对地方政府更为有利.在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