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这个过程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统计”时让每个学生统计出班级喜欢不同小动物的人数的过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为什么要统计──统计的方法──统计的注意事项──会看统计结果”这个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再如“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我给学生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有关乘车的几个问题都需要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算式,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和算法。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人数是71人,超过限乘人数,所以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完整的经历了“发现问题——要用计算来解决——先列式然后理解算理——笔算——解决问题”一个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结论,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发展和提升。
2 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二年级“统计”这一知识时,我让学生用自己会的方法统计出老师所念的红花、黄花、蓝花的数量,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开始无规律的念,而且越念越快,有的学生记文字、有的打勾……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败下阵来”,这时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我可以换一种方式使我的统计既快又准确”,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一单元时,当学生知道测量长度的尺子有很多种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多数学生用了自己最常用的格尺,有的学生用了稍长一点的尺子,而米尺却没有人用,通过测量过程学生发现拿短的尺子不但测起来费劲,而且量的不准,这时学生才悟出“量较长的物体要用较长的尺子”。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进行实验教材教学时我们坚持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各有几条对称轴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发现、质疑、说服,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当有的同学把长方形对折再对折说出“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后,其他同学马上提出了质疑,所有的同学再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刚才的同学在找对称轴时不能对折再对折”。在找圆有几条对称轴时同学之间的争议把课堂教学带进了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在不断的倾听、质疑、说服,最后学生依靠自己力量、小组合作学习验证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一过程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1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这个过程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统计”时让每个学生统计出班级喜欢不同小动物的人数的过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为什么要统计──统计的方法──统计的注意事项──会看统计结果”这个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再如“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我给学生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有关乘车的几个问题都需要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算式,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和算法。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人数是71人,超过限乘人数,所以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完整的经历了“发现问题——要用计算来解决——先列式然后理解算理——笔算——解决问题”一个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结论,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发展和提升。
2 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二年级“统计”这一知识时,我让学生用自己会的方法统计出老师所念的红花、黄花、蓝花的数量,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开始无规律的念,而且越念越快,有的学生记文字、有的打勾……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败下阵来”,这时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我可以换一种方式使我的统计既快又准确”,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一单元时,当学生知道测量长度的尺子有很多种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多数学生用了自己最常用的格尺,有的学生用了稍长一点的尺子,而米尺却没有人用,通过测量过程学生发现拿短的尺子不但测起来费劲,而且量的不准,这时学生才悟出“量较长的物体要用较长的尺子”。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进行实验教材教学时我们坚持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各有几条对称轴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发现、质疑、说服,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当有的同学把长方形对折再对折说出“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后,其他同学马上提出了质疑,所有的同学再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刚才的同学在找对称轴时不能对折再对折”。在找圆有几条对称轴时同学之间的争议把课堂教学带进了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在不断的倾听、质疑、说服,最后学生依靠自己力量、小组合作学习验证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一过程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