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建国初期的民族工作思想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kai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讲话,体现了邓小平建国初期处理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本文通过重温这篇讲话精神,归纳总结了其中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从而分析出其对我们今天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意义
  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作了《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有利推动发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融合与共同发展,为各民族由新民主主义步入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这篇重要讲话的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对我们处理好当前乃至今后的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建国初期邓小平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这篇光辉的历史文献中,蕴含着建国初期邓小平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丰富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
  1、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建国初期邓小平主政西南民族地区,这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和少数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地区, 邓小平把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并予以高度重视。邓小平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一个是西北,一个是西南。恐怕西南比西北还多,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他一再强调民族团结问题是西南最复杂又是最重大的问题,并且要求树立民族工作长期性的思想意识。他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的时间,通过事实,才能消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邓小平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充分认识到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与重要性,将民族问题与国家政治、国防问题联系起来,让广大干部群众高度重视和做好民族工作。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邓小平从西藏独特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广大藏族人民和上层爱国人士盼望西藏解放,但英美帝国主义势力在西藏严重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西藏当局的现实,揭露了英美帝国主义势力以民族宗教为突破口,策划“西藏独立”,抵制西藏解放,妄图破坏祖国统一的企图,并就解决好民族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经过精心策划,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直接领导和指挥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中,广泛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西南地区民族工作方针,充分显示了他处理民族问题的卓越见解和杰出才能,在他的领导下,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奠定了今天西南民族工作的基础。
  2、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
  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了消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隔阂,要通过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就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
  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工作期间,反复告诫,要诚心诚意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帮助少数民族,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权利,在经济上使少数民族生活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在实际工作当中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民族问题就解决不好,民族团结也无法加强。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才可从思想上打消民族不平等的顾虑,才使少数民族相信中国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够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社会地位和平等的社会待遇。邓小平还认为,发展民族经济,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很重要的一环是贸易,经济工作应当以贸易工作为中心。要帮助少数民族把自己的贸易活动组织起来,这不是我们能够包办的。贸易中要免除层层中间剥削,使他们少吃亏。这样经济就活了,他们的生活也就会好起来。目前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使他们在贸易中获得利益,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逐步地从农、工、牧、商等方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疾苦,把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改善少数民族生活作为西南民族工作的主要政治任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邓小平领导西南各族人民发展贸易,建立了民族贸易机构,帮助民族地区开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活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给,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为此,建国初期的西南各民族团结处睦,共建美好家园。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不同之处,很大程度表现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与汉族不同,这是他们的文化,是他们数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由于民族的不同,因此文化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为汉族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也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比如邓小平谈到在西康,由于解放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住喇嘛寺等,这样就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从而也就很好地完成了解放西藏的任务。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包括民族教育、科学卫生、人才培养等在内,因此对少数民族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强调说:“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应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动员一些人到那里去办学校。现在最好先办一些训练班,着重宣传民族政策。办学校最困难的是没有教员。我们不是没有经费,不是其他问题,就是没有人教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民族理]同时,他还提出关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问题:“西南人才缺乏,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迅速创办民族学院,吸收一些青年进民族学院深造。”邓小平在看到少数民族存在教育问题的同时,还指出:“同文化教育相联系的还有卫生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工作也很重要,那里迫切需要医药。在当前来说,文化工作首先要以卫生工作为中心,卫生工作作用很大。”这也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卫生问题,体现了邓小平非常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并采取了卓有成效的具体措施,如创办了西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等,开创了西南民族工作团结、稳定,逐步发展的新局面。
  3、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邓小平在建国初期主持西南民族地区工作期间,就很重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并把推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纲领宣布了,少数民族很高兴,在高兴的同时,就要问什么时候实行,如何实行。……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比如在内蒙古,这方面是有经验的,在陕甘宁边区的北面,也有些经验。而在广大的新区,还没有经验,对许多干部来说还是个新问题。但是现在必须开步走,因为少数民族的要求是迫切的。”邓小平提出一系列措施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他的努力下,1950年11月,西康藏族自治区成立,这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相当于省辖市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和伟大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民族压迫和歧视的状况,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此后,西北、西南、中南也开始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一些自治地方。
  二、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开创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一段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破坏势力、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所谓的民族、人权的幌子在少数民族地区挑拨民族宗教关系,煽动民族仇视和宗教狂热,采取暴力恐怖等手段,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达赖集团、热比娅集团做出了伤害祖国、伤害人民,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举动。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群众财产损失甚至生命的丧失,而且引致大量境外媒体的歪曲报道,给国家造成了困扰和压力。重温邓小平的这篇《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对我们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建国初期,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民族地区工作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西南地区民族工作的实际,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成为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的基础。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邓小平主政西南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与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在西南民族地区工作的环境相比更加复杂多变,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开拓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2、现实意义
  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这篇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只要不出乱子,能够开始消除隔阂,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邓小平的话很正确,虽然我们现在的年代和当时相距久远,但有理由相信,现阶段仍应把搞好民族团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新中国60多年的经验也表明,民族团结是国家之幸。多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国就会陷于动乱和分裂,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则兴盛,分裂则衰败。所以,在中国,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这说明了发展经济是实行民族区域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不断发展经济,使各族人民切实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深受各族人民拥护,经受住了各个时期的各种风险考验,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总之,重温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重要讲话的精神,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对我们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还是非常大的。当前我们在少数民族问题上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反思,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要不断与时俱进地完善,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国内外分裂集团破坏祖国统一是蓄谋已久的,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和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郎维伟,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陈国新等,中共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本文中所称私营建筑经济是指:纯粹私营经济、国有或集体经济中属于私营经济的成份以及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经济。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
期刊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一句话道出了教师的冷眼,讥笑,甚至是一个表情都有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现实。由此看来,教师教学评价的恰当与否很有可能成为抹杀或造就人才的分界线。我作为一名普通政治教师,针对当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对教学评价认识的不足,并针对各种不足而采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策略谈谈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的指导并提出宝贵的意
期刊
摘 要:设计方法论研究是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线索,完成从要素分析到过程整合、从知识搜索到理论构建、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到形成一般设计方法的过程。自1839年摄影术发明以来,经过历代摄影家的不懈努力,摄影逐渐脱离绘画门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摄影也逐渐成为人们传达个人情感与相关信息的一种表达手段。具体的讲,摄影设计方法论,是对设计活动、设计过程、设计性质、摄影师的知识以及摄影器材以及光学知识的研究和概括
期刊
预告登记制度最早起源于普鲁士法中的异议登记制度,是指在当事人所期待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所需的条件缺乏或尚未成就时,法律为保护权利取得人对未来取得的物权享有请求权而进行的登记,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全债权请求权。由于预告登记具有公示效力,其性质似乎介于债权与物权之间灰色地带,但实质上属于债权物权化的具体表现,即债权通过登记被赋予公示效力,从而使该债权更具实现的可能性并防范交易风险。  我国《物权法》颁布之前
期刊
摘 要:限制加重原则是我国刑法中重要的数罪并罚原则,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有期自由刑并罚采用限制加重原则是在给法律打折扣,不符合刑罚的公正性,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限制加重原则制度的设立是合理的,它体现了刑法的灵活性,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同时也是我国刑法中配刑原则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限制加重;宽严相济;刑罚经济性原则;配刑原则  一、限制加重原则的概述  在我国的刑
期刊
摘 要:《云岭音画》是由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及筝乐作曲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筝曲,这首作品以高水准的演奏技巧成为古筝现代作品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演奏者与观众的青睐。文本通过对《云岭音画》演奏技法以及表演的分析,提出区别于古筝传统曲目横向单旋律线条的处理方法,并且运用不同声部纵向结合的新概念来对《云岭音画》进行音乐表演的处理,以便更好的诠释出这首筝曲独具特的艺术精髓。  关键词:《云岭音画》;
期刊
近年来,大众民意愈来愈明显地影响司法审判工作,甚至会左右法院的审判结果。作为一名在民事审判一线办案的法官,这种体会更是深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必须忠实于法律”这原本是笔者在学校学习法律时所学到的首要审判原则,然而在审判实践中,群众意见、舆论导向却往往成为办案的主要甚至有时是首要准则,这总是让笔者感觉无所适从。  先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李启铭交通肇事案。2010年10月1
期刊
摘 要:唐代科举取士制度是在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内部因素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彼此互通有无,礼尚往来,汇聚、融合思想,交流、交锋文明等外部因素的广袤背景下,继承隋朝擢官拔吏制度的优良传统,汲取前代举贤任能机制的弥贵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并日臻成熟的一种独具大唐帝国思想内涵与文化特色的遴选人才制度。毋庸置疑,这项制度对唐朝文人士大夫们的理想、心理、生活、人生、文学创作尤其诗赋创作都产生了内在影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史学的角度,论证了情感在民族声乐中愈来愈为重要的位置,“以情传声”就是将情感寄托于声音表达出来,以感染听众。本文旨在谈论情感因素在歌曲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有利于提升情感表达方法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民族声乐;以情传声  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的曲艺、戏曲,还是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歌曲的演唱,“以情传声,声情并茂”一直被视为演唱的关键所在。所谓“动听容易,动情难”,唯
期刊
摘 要:科学作为人的文化产品,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生于特定文化,长于特定文化,它的生长环境必定赋予其特定的目的和手段,至少是影响着它的方向或倾向性,使之带上所处文化的烙印。现代科技之所以不同于经典科学,其重要原因是它们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  关键词:文化;科学;认知模式  科学作为人的文化产品,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生于特定文化,长于特定文化,它的生长环境必定赋予其特定的目的和手段,至少是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