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的智能未来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超强蚕丝?它的性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蚕丝可以导电?还能够做成智能器件?它又是如何被赋予了全新的功能?素来享有“纤维皇后”美誉的天然蚕丝遇上高科技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跟随张莹莹研究团队,走进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一探究竟。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传统蚕丝经过高科技变身,在柔性可穿戴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去参与智能未来的编织;同时, 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见证着科学家们坚韧的精神领域科学创新之路。
  科技变身之超强蚕丝的制备
  如何让蚕丝可以更轻盈更强韧,从而制备改性蚕丝呢?
  石墨烯是由纯的碳原子组成的一种纳米碳材 料,拥有着非常高的轻薄度、强度及导电导热性能。通过将石墨烯溶液喷涂在桑叶上,喂养幼蚕,从而制备出掺杂有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超强蚕丝。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然而,事实证明,蚕宝宝很适应这种含有高科技添加剂的新食物,不仅健康成长,成活率百分之百,而且真的吐出了含有石墨烯的蚕丝!最后测试蚕丝的力学性能,发现蚕丝强度提高了64%, 韧性提高了 113%。
  研究中心将获得的改性蚕丝进行高温碳化,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的模板诱导作用,使得蚕丝在碳化过程中石墨烯化程度提升,其对应的碳化纤维电导率显著提高。
  该系列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具有生物友好性、可大规模制取力学增强的改性蚕丝纤维的方法,同时在新型纺织品、可穿戴器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潜在应有价值。这项研究被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评选为“2016 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之一。
  科技变身之智能器件的制备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逐渐地走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简单的计步手环到复杂的心率睡眠监测手表,正带来一次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然而,多数可穿戴设备通常是传统设备的小型化和便携化,还不具备真正的柔性,更缺乏舒适性、透气性等特点。我们传统的丝绸制品虽然柔软、舒适、透气,但是不具备导电性和相关的功能性。如何让传统的丝绸制品变身为适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的科技产物,成为智能丝绸,也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的致力点。
  有幸接触到该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这方面的几项科研成果,以此认识一下由传统蚕丝变身而来的几例智能器件吧。
  第一例
  采用市场上购得的真丝面料,首次发展了高温热裂解桑蚕丝绸并用于制备高性能柔性拉力传感器的策略,走近制备智能丝绸的梦想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桑蚕丝绸固有的编织花纹,所获得的碳化丝绸具有“纳米石墨晶-微米级纤维—宏观编织图案”多级结构,同时具有柔性、高导电性和高可拉伸性的特点,将其包埋于弹性聚合物中所制备的柔性拉力传感器兼具高灵敏性和宽应变工作范图的性能。
  第二例
  基于蚕丝纳米纤维薄膜, 碳纳米管/石墨烯薄膜, 指纹状石墨烯薄膜分别获得了高性能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以桑蚕丝作为原材料,通过静电纺丝及高温碳化将其转化为微晶石墨化纳米纤维膜,制备出一种有超高灵敏度、高透明度、低检测极限、超低响应间、可阵列化集成的 “蚕丝电子皮肤”。然后通过碳纳米管薄膜上原位生长石墨烯或者直接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指纹状石墨烯,从而获得导电性好、透光性高、具有“立体指纹结构”的纳米碳薄膜并利用直接印模植物叶片表面多级微結构的方法得到具有微结构的柔性基底。将两者结合得到高灵敏、低检测极限的柔性透明的薄膜状压力传感器。
  以上器件均有着出色的性能和实际应用。例如,可将力学传感器直接贴于人体皮肤或负载在衣物、配饰上,用于检测大运动(例如跑步、跳跃、踏步、手指弯曲、腕部活动等);也可用于检测微弱生理信号或者小运动(例如脉搏、呼吸、微表清、发声、心电、脑电等),不夸张地说,在做心电监测时,不需用耦合剂,也不会受到运动的影响。若将其与信号处理及命令生成系统集成,还可实现对人体运动和生理信号的实时捕捉与重建,从而服务于未来的虚拟科技发展、健康与运动管理、大数据采集与社会行为分析等。
  当然, 目前取得的智能器件成果远不止于此,该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还开发了一系列其他的柔性器件。这些器件集成起来均可用于制备全蚕丝基柔性可穿戴器件和智能织物,从而为高性能可穿戴电子器件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及功能化集成提供了新的途径,向我们展示着蚕丝在未来可穿戴智能领域的无限可能。
  1. 张莹莹老师演示如何使用可穿戴设备
  推荐单位 / 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
  成果来源 / 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
  科研代表 / 张莹莹 转化作者 / 高敏、王琪
其他文献
在北京,有这样一条街道:它北接地坛、南连天坛,是荟萃北京历史人文精华的“天地之街”。自元代起,它就是南北重要通衢和轴线。街道两侧绵延的青砖灰瓦、街巷院门,都承载着北京人对故乡的回忆和念想。盛夏里,我最喜欢喝着北冰洋汽水走在这条街上,各类酒味儿、熟肉味儿、糕点糖果味儿,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味儿都扑鼻而来,老电影里的旧时光仿佛触手可及。  这里,就是北京的崇雍大街。  2018年3月,崇雍大街的示范段——
期刊
“礼赞伟大祖国,书写科技担当”。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满满的安全感,因为我们的祖国崇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也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各自的担当。  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关键在教师。而教科研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2019年7月,我申请的课题“基于乐感差异提升小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教学策略研究”在北京市规划办成功立项。研
期刊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眼瞅着就要深冬了,但我今天还是得和大家聊一聊夏天的冰与火之歌——城市高温及其响应。  2020年7月下旬,北京平原大部分地区出现了3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局部甚至突破40摄氏度。高温蓝色预警持续生效。  那北京到底有多热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内藏玄机。为了科学诊断北京“体温”,您可以先跟我一起了解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最高温和最低温。50多年来,北京
期刊
蓝天总是让人心情舒畅,给人一种空气清新的感觉。我的朋友也对我说,这么蓝的天,一点儿污染也没有,可以开心地出去玩儿了。但是,我可能要给你们泼一盆冷水了。今天,我们就说点儿不一样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揭秘隐藏在蓝天下的“杀手”。  提到“雾霾君”,它是我们痛恨的“头号公敌”。雾霾天,灰蒙蒙一片,让人无法呼吸。但是“蓝天君”,却是受人欢迎的“人气之王”。其实,在晴朗的蓝天之下,也隐藏着威胁我们健康的“杀
期刊
2020年暑期,随着电影院的开放,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八佰》很搏人眼球。激扬的爱国情怀、热血的军人情结、逼真的战争画面,这部首次采用IMAX拍摄技术的影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为低迷的电影行业注入了生机与希望。技术革新,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就在我的身边,也上演了一场关于生机与希望的生存保卫战,用技术创新奏响了转型发展之 歌。  那么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它——位于岱海湖畔的内蒙古岱海发电公
期刊
时间拉回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我们每个人的节奏。  母亲电话告诉我姥爷的身体熬不了太久了,能回来尽量回来吧。1个多月后,那个我记忆里的和蔼的小老头,没有等到我回来。诚实地讲,错愕多于悲伤。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比这更快的,是疫情的肆虐。  我的研究领域是儿童神经系统罕见病。病毒的蔓延,让很多小患者无法常规就诊。对于他们,悲伤多于错愕。先天的基因缺陷,让他们的身体无法正常完成功能。他
期刊
2020年初,一场全球性危机突然来袭,在世界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大范围恐慌。这是过去几代人都没有想象过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没错,它就是新冠肺炎疫情。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后,以上这段描述将很有可能同样适用于另一场全球性危机——气候变 化。  马尔代夫,这个印度洋上的岛国,因其异乎寻常的风景,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然而,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已经让这个国家三分之二的国土惨遭淹没,气候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也从弱到强,不断创新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40年来,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从以跟踪国外科技发展为主迈向了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时代,实现了整体创新能力的历史性飞跃。  站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期刊
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璀璨夺目的珠宝大多是晶体。那琳琅满目、晶莹剔透的外表,总是一下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令人见之不忘。其实,还有大量的人工晶体在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科研文化、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只是一般人知之不多,但可以说没有晶体,就没有现代科技文明。  如何获取这些天然少有的晶体,就要靠人工培育,这就是晶体生长。不同晶体的生长技术和工艺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种晶体成熟的生长工艺都要经
期刊
2019年9月,北京市各大媒体纷纷刊登一则消息——《北京南中轴御道全线贯通》,文字间透露着振奋与鼓舞。中轴线申遗保护课题组听闻,立刻动身调研。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尚在毛坯状态的御道,御道中是还未漆缝的地砖、锯齿状未收边的斜幔以及艰难生长的草皮,而御道以外的街道上,曝晒无林荫、行进有障碍、斑驳的围墙后线杆林立。虽然说御道条石是按传统规制铺设贯通,但整个街道空间中的车流人流、界面围墙、临时景观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