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应努力学习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找准整合点,让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更为精彩。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嵌入交融,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从书本延伸到书外,延伸到互联网,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突破了学科、时空和地域限制。孩子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广泛、渠道更宽阔、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学习资源和实践交流机会无处不在,媒体作用于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当前课改的根本所在。
一、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关于科普的一篇说明文,而我们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孩子对海洋的认识是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把海洋带进课堂,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搜集关于海洋的信息资源及当前的全球性问题,通过图片,视频,新闻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题:为什么说海洋使人类21世纪的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以往要求学生读书,学生可能兴趣不浓,而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利用共享资源去寻找、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往往会深深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潜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二、整合资源——让语文课程充满生活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注重引导学生课内外联系,从现实生活中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资源,寻找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课外深入生活实际再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科学小品文,结合信息技术整合资源,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球,用已知的信息迁移到新知识点上,从中找到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既然是孪生兄弟是不是完全一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成为课堂小主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易攻克重难点,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每册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应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交流,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平时还要求学生注意收看电视广播,多读书报,适当上网,多参加报告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社会实践活动,留心观察发生在家庭、校园、社区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然后把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写下来,拿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作者介绍了家乡的特产——银杏树,并让学生完成习作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老师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收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编创成个性化文本,带到学校交流展示。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网上下载和家人帮助等各种途径,找到许多反映地方特色的产品,学生就像个小导游,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展示着家乡美,介绍着家乡了产品,通过孩子激动的神情体会到学生浓浓的乡情。这样学习不仅使课堂变得更开放更延伸,教材内涵更丰富,而且让学生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学习,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了阅读与理解、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和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搭建平台——让语文课堂成为主动学习的乐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声音、图象压缩技术,教师在有限的时空内,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以形声色一体、情境交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立体形式,活生生地再现古今中外的客观生活实际,把语言文字所蕴涵的诗情画意,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非智力因素集中起来,通过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学会用视觉,感觉去领略、感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描绘的美景,从形象感知中增强学习、参与语文实践的乐趣,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之间和教材之间、人机之间的交往,达成教学目标,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长江之歌》一课,我根据“三维目标”达成度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进行整体构思,确定以多媒体技术嵌入磨合作为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和方法,采取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抓住时机、应变、生成的教学策略。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电灯,拉上窗帘,凭借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打开视屏:啊!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长江!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随着不断变化的镜头,伴随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尽情欣赏长江沿途的美丽风景,我国大山大川的瑰丽,将每个时期的长江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长江被称为母亲河见证了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感受它博大的胸襟。学生们完全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仿佛正在倾听长江水奔腾的声音,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个个课文预设的问题。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在诗情画意中识字学词、领悟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伴随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作者对长江的情感,较好的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四、总结
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把握好教学中的重难点,找准整合点,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郝彩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对策研究评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11):99-100.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嵌入交融,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从书本延伸到书外,延伸到互联网,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突破了学科、时空和地域限制。孩子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广泛、渠道更宽阔、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学习资源和实践交流机会无处不在,媒体作用于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当前课改的根本所在。
一、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关于科普的一篇说明文,而我们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孩子对海洋的认识是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把海洋带进课堂,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搜集关于海洋的信息资源及当前的全球性问题,通过图片,视频,新闻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题:为什么说海洋使人类21世纪的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以往要求学生读书,学生可能兴趣不浓,而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利用共享资源去寻找、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往往会深深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潜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二、整合资源——让语文课程充满生活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注重引导学生课内外联系,从现实生活中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资源,寻找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课外深入生活实际再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科学小品文,结合信息技术整合资源,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球,用已知的信息迁移到新知识点上,从中找到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既然是孪生兄弟是不是完全一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成为课堂小主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易攻克重难点,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每册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应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交流,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平时还要求学生注意收看电视广播,多读书报,适当上网,多参加报告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社会实践活动,留心观察发生在家庭、校园、社区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然后把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写下来,拿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作者介绍了家乡的特产——银杏树,并让学生完成习作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老师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收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编创成个性化文本,带到学校交流展示。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网上下载和家人帮助等各种途径,找到许多反映地方特色的产品,学生就像个小导游,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展示着家乡美,介绍着家乡了产品,通过孩子激动的神情体会到学生浓浓的乡情。这样学习不仅使课堂变得更开放更延伸,教材内涵更丰富,而且让学生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学习,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了阅读与理解、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和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搭建平台——让语文课堂成为主动学习的乐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声音、图象压缩技术,教师在有限的时空内,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以形声色一体、情境交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立体形式,活生生地再现古今中外的客观生活实际,把语言文字所蕴涵的诗情画意,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非智力因素集中起来,通过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学会用视觉,感觉去领略、感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描绘的美景,从形象感知中增强学习、参与语文实践的乐趣,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之间和教材之间、人机之间的交往,达成教学目标,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长江之歌》一课,我根据“三维目标”达成度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进行整体构思,确定以多媒体技术嵌入磨合作为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和方法,采取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抓住时机、应变、生成的教学策略。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电灯,拉上窗帘,凭借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打开视屏:啊!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长江!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随着不断变化的镜头,伴随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尽情欣赏长江沿途的美丽风景,我国大山大川的瑰丽,将每个时期的长江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长江被称为母亲河见证了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感受它博大的胸襟。学生们完全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仿佛正在倾听长江水奔腾的声音,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个个课文预设的问题。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在诗情画意中识字学词、领悟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伴随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作者对长江的情感,较好的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四、总结
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把握好教学中的重难点,找准整合点,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郝彩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对策研究评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1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