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140608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之时,读一阕词,清风流云,微波轻岚,唯美的词像动人的琴弦拨动着心绪,心底顿时涌动起一泓清泉,内心深处无言的情愫都在那泓泉里潋滟生姿。宋词很大,大到“气吞万里如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词很小,小到“沧海的一粒粟,红尘的一粒尘,旷野的一粒种”,都从内心开出一朵花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劫,或情感,或事业,或生老病痛,宋词便是劫的窗,情思的出口。读宋词就仿佛在采撷一朵朵花,花团锦绣,盈满襟怀……待到读了《蒋勋说宋词》,突然觉得散落在记忆中的花朵成了花环,蒋勋便是那擅长编织的花匠,他从历史、美学、人生际遇、生活环境等角度把那些繁花盛朵串起来,缀成了一个缤纷的花环。他一边编织,一边抽丝剥茧地把我们带到那个烟波浩渺、文治辉煌的古宋朝代——词人墨客风流蕴藉,笔下生花;翩翩少年花前侧帽,柳边系马。
  词进入知识分子的境界
  蒋勋为宋词的繁盛做了最好的注脚:唐诗成就高到老百姓已高不可攀。凡是艺术形式意境高远之际、繁复到专业性很高时,它就远离了民间,是巅峰也是下坡的开始。到了巅峰,无路可走了,豪迈写不过李白,沉郁写不过杜甫,叙事的磅礴写不过白居易,只有峰回路转来到民间,创生出贴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词。
  蒋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写宋词:李煜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关键人物,王国维评价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让词进入了知识分子的境界。李煜前半生耽于淫乐,这种生活让他接触了词,早期多写艳情词。亡国后,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原罪感,他开始写家国之思,写生命从繁华到幻灭,当他把亡国的心境放进去后,力量出来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象在诗中反复,感叹时间的消逝、家国乡愁。他的《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流淌着真性情,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如果他说“垂泪对祖先”似乎还可被原谅,但他没有感知到家国,家国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这是李后主在美学上的极品,词作把他的亡国情感扩大成为生命繁华与幻灭之间的最高领悟,可以用作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告白。他怀念的不是故国,而是在思考人生。“天上人间”的结尾,是一个扩大,是夜晚惊醒那一刹那的生命感伤,是生命的最后谶语。
  视野广大是一种能力,專注也是一种能力
  谈到宋词的唯美缠绵,蒋勋说:唐朝是一个向外征服的时代,是向外的观察,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感官都很磅礴,精力非常旺盛。五代时天下大乱,蜀和南唐经济稳定富有,开始产生对细腻情感的一种眷恋,特别是文化中心的南移使得原有北方塞外的文学景象,慢慢转成江南的文学景象,烟雨蒙蒙,人的心境也开始缠绵,有一点耽溺与颓废的生态美学。
  当我们看到五代词,从《花间集》再到北宋词,我们会抗拒,不喜欢颓废。晚唐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热情,他要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断地吐丝,去追求,为生命流泪。而五代词常常抒发的是一种很炙热的火烧过后的冷灰之感,热烈的情感被拿走了。
  读蒋勋的评说,感觉到一种酣畅淋漓:我们眷恋唐的开国气度与豪迈,那种旺盛的向外征服的生命力,而无法忍受宋朝收回来的内省、安静的力量。进入五代,闲情、惆怅、新愁,所有内在不可排解的落寞都浮现了。唐代也有愁,但被大的声音掩盖了,不会被自闭到孤独。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在喝酒歌唱中挥霍掉了;他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愁,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里排解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愁与人产生了对话关系。而五代是在极大的孤独里去凝视“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是深层的独白、无谓的惆怅。“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衣服的每一处隙缝里都是风,是孤独,是淡淡的喜悦,幽幽的感伤。唐朝画面里都有人,宋朝时人走掉了,是“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谈起宋词的“至广大”“近精微”,蒋勋说:宋朝可以愉快地去描绘生命里的小事件、小经验,没有大野心,其实能够看到更小的东西,也是需要野心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对自己生命有了自信,反而连激情都细水长流了。《寒食帖》里字错了,圈掉在旁边补上,这种率性而为的从容,没有丝毫恐惧感。宋太祖留下的遗诏“不可杀士大夫”,使文人得到充分的尊重。
  宋词之美就在于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安静
  谈到宋词的平实,蒋勋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展开:从宗教上来讲,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华丽,宋代的罗汉却非常亲切平民,像夜市里人的样子,济公的形象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宋代从宗教到文学艺术都更贴近生活。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伤与温暖并存,意境从平淡中慢慢扩大。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对生命的指引性很高,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有不同的领悟。诗是一个意象,“诗无达诂”,所有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
  欧阳修把文以载道的意义扩大到平实,把文学从政治的使命感转换到生活。《醉翁亭记》中他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一派天真、一个爱喝酒的老翁。他把唐宋的文学经验转换到一个比较豁达的方向,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
  欧阳修之后,苏轼创造的文学风格一扫唐代的“贵游文学”(追求贵族气的豪迈、华丽,一种大气、挥霍的美学感觉),很平实。“明月几时有”“多情应笑我”,世俗的语言直接入诗,开阔豁达,不拘泥于小事件,不耽溺其中,而是把它放大。有“墙里秋千墙外道”的俏皮与真性情,有“自喜渐不为人识”的自嘲,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自得,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自在,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通透。
  蒋勋从人生际遇谈宋词,用悲悯的情怀讲柳永的故事,让人深为叹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歌在民间流传甚广。落榜了,他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翌年他考取了,皇帝把他名字涂掉:“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没有用科举来决定生命的全部,他在民间被喜爱的程度惊人,死后民间有个节日叫“吊柳七”。作为一个正统不敢触碰的人物,他另类,有一点颠覆性,从自己的生命出走,辟开了一条新路,他将短小的小令发展出铺叙的“慢词”,音律缓慢,大气的铺排感影响到后来戏曲的发展。柳永词里有非常惊人的流浪意识,不知道生命要漂流到哪里。苏轼称赞他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大唐以下无人有此气魄。”并问“我的词跟柳永有何不同?”人曰:“你的词是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是十七八岁的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当一种文学形式开始锤炼内在形式美时便是强弩之末
  蒋勋认为,北宋与南宋词,最大的不同在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词本身有音乐性,周邦彦和李清照非常精通音律,周邦彦本身是一个音乐家,他不仅填词可以填到音乐性极度准确,而且可以“自度新腔”。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北宋末期执著于词必须跟音乐有复杂的配置关系。李清照批评苏轼不通音律,但苏东坡没想以音乐传世,他的词是阅读性的,使词脱离了音乐的束缚。李清照跨了南北宋,她的词婉约唯美,有时代的动荡,有事件性;而周邦彦是一个艺术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通常在专业范围内讨论。
  南宋的词更加追求形式美,姜夔的词极度优美,雕琢文字像雕精致的玉器,给人以晶莹剔透的美感。对此,蒋勋评价:在受压抑的时代,要么努力发出高亢之声,如陆游、辛弃疾;要么退下来经营自己生命的小空间。生命有时会有大时代的辽阔,像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他们走出书斋,把生命置放在大山大河中,去历练出生命的情操。辛弃疾声音豪迈辽阔,却显凄厉,李白身后是强大的大唐,底气很厚,辛弃疾的底下是薄的,气不够便显凄厉。他不断以北伐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而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只是在书斋中发出低微的眷恋和徘徊,文学便会受到限制。
  一种文学方式,一旦过了开创性的年代,开始锤炼内在的形式美时,便是强弩之末,走向了没落。一种与表演艺术、音乐性结合的戏曲便出现了。
  《蒋勋说宋词》沿着宋词的脉络一路走来,让人犹置石子小径,然而曲径通幽,眼前是开阔的,这是一本宋词的简史,如果说宋词是雕镂的沉香古董,蒋勋便是那雕刻的工匠,将一个个繁复的工艺展现给我们,让人恍然大悟间心生眷恋。《蒋勋说宋词》让我们爱上宋词,也让爱宋词的人懂得宋词。
其他文献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强调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河西学院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发挥区位和学科优势,成立“红西路军研究院”,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揚红色基因,唱响时代主题。河西学院党委把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团结奋进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途径。专
期刊
朗朗神州,传祚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这里,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序列最为完整、遗存比较丰富的路段,是中国华夏文明、游牧文化、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为明显、风格最为独特的核心区段,历来有着“世界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富有甘肃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
期刊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动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形成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根本遵循。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德行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辛勤劳动教育;实践出真知,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学校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重视青少年动手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趣的培养,用身体
期刊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将教育脱贫攻坚和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打好教育脱贫“组合拳”,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落实责任,着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压实“省负总责”的政治责任。省教育厅党组和班子成员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
期刊
作为地处南梁精神诞生地的综合性本科高校,陇东学院大力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红色育人,把南梁精神作为学校最鲜亮的办学底色。  探索思政课“12311”教学模式改革,在“三个进入”上做文章  学院以思政课提质增效为导向,积极探索“12311”课程教学管理模式。“12311”教学模式,即在每一专题教学中,学生以十人为单元编列1个教学小组,课前学生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2篇经典原著,查找3篇与
期刊
武威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72所(小规模学校373所)。其中小学554所(完小353所、教学点201个),初级中学11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0507人,其中小学102867人,初中57464人,特殊教育学校176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165所(小学71所、初中45所、九年制学校41所,完全中学初中部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寄宿学生28920人。  武威市坚持教育优
期刊
甘肃省坚持把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作为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发展机遇,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一战略平台,树品牌、建机制、提效益,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特色的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在“特”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开放品牌效应  有为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倡议,兰州大学作为秘书长单位牵头发起
期刊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近年来,兰州市七里河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精神要求,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提升教育品质,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面落实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
期刊
近年来,甘肃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逐步形成了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真招实策,落实中央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甘肃省全面贯
期刊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天津一路风雨兼程、澎湃前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天津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天津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三条路径扩大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