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漪,是曹禺先生笔下塑造的最为丰满、最为复杂、最为鲜明的女性形象之一,是一个让无数读者既爱又恨,让人同情又让人敬佩的悲剧女性,笔者将从人性的角度对繁漪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一、对爱情与婚姻的幻灭
繁漪出生于门第之家,精通琴棋书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典型的“受过新教育的旧式女子”,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繁漪嫁给了留过学的有社会地位有钱的周朴园,做了周朴园的第二任妻子。但接下来迎接繁漪的却是丈夫周朴园的冷酷,专制和长达十八年的精神折磨。爱情、婚姻,对繁漪而言,就是幻灭。繁漪和周朴园的十八年的婚姻,貌合神离,十八年中繁漪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儿子周冲,另一个是精神压抑;对于儿子,繁漪作为一个旧时女子,没有像《红楼梦》中李纨那样,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繁漪作为周冲的母亲,没有尽到母亲的义务和责任,对儿子更没有多少母爱。爱情的幻灭和婚姻的失败,使她惧怕面对周冲,儿子周冲是她爱情和婚姻幻灭的最好证据,所以繁漪是无论如何爱不起自己的亲生儿子的,甚至是残忍的。长久的精神压抑使繁漪更多陷入自怨自艾,形如槁木,在周萍没有到来之前,繁漪的生活就是幻灭。
二、在乱伦中垂死挣扎
如果说周萍没有出现之前,繁漪在周公馆中寂寞等死,那么周萍的到来,繁漪的生命欲望开始燃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原始的要活下去的欲望的觉醒。历来,评论家多认为繁漪和周萍之间是有爱情的,对于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
繁漪是经过了五四的洗礼,但她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女性那样冲出家庭,去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的自由和爱情,繁漪身上更多的是旧思想的束缚,周公馆的物质生活是繁漪赖以生存的土壤,尽管十八年来的生活是压抑的、毫无生气的,是孤寂的,但繁漪从未想过离开周公馆,在精神上她无法与这样的家庭决裂,要活下去,也只能在周公馆内来寻找希望。周萍,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有共同的情感需要,有共同的需要释放的精神压抑,使繁漪不顾一切地和周萍走在一起,甚至发生乱伦关系,但这不是爱情,周萍是繁漪继续有勇气活下的一根救命稻草,即使繁漪爱上了周萍,那么,这“爱情”是自私,是复杂的,是繁漪把被救赎被拯救的希望寄托在了周萍身上,从一开始,这场乱伦之恋,就是繁漪摆脱压抑和孤寂的一剂药。与其说繁漪爱上了周萍,不如说繁漪希望周萍能够给自己垂死的生命以生的希望,繁漪把解救自己的希望全部放在了周萍身上,可惜周萍无力解救,并且害怕逃离,周萍越是害怕越是逃离,繁漪越是步步紧逼,繁漪越是在欲生不能的痛苦中备受煎熬,垂死挣扎。
三、绝望的反抗
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繁漪的反抗,是发生在周萍要求终止乱伦关系之后的,她反抗的主要对象是她的丈夫周朴园,这种反抗是决绝的,是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外化。
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繁漪,这个连儿子周冲都认为“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而是“最大胆,最有想象的”女性,却并非是“反封建”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沉积着的传统封建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她的意识深层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她对周朴园虽然充满了怨恨,但却没有打算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去广阔的自由天地里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的习惯和本能使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
四、疯狂的复仇
反抗周朴园的失败、周萍的绝情,繁漪陷入无法自拔的绝望境地,但繁漪不愿意等死,决定做最后反击,复仇,向周朴园复仇,惩罚周萍,让周萍回到自己身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繁漪失去了理智,陷入疯狂状态,利用亲生儿子企图破坏周萍与四凤,在大雷雨之夜揭开了周公馆的秘密,使三个年轻人在一瞬间惨死,周朴园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也远走他乡,周朴园一生唯一爱过的侍萍也疯掉了。这个结果对周朴园来讲是始料不及的,是极其惨烈的。从复仇的角度来讲,繁漪成功了,但繁漪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发疯了。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繁漪的复仇从一开始就是非理性的,是带有盲目性,繁漪人性中存留的善使她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发疯了。繁漪的复仇是原始的生命野蛮力量的再现,是“雷雨”式的,在最后时刻,在繁漪身上人性回归了,疯了。
繁漪,是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被压抑被扭曲的女性,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她的遭遇值得人同情,是让人爱让人恨又让人怜悯的复杂的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
一、对爱情与婚姻的幻灭
繁漪出生于门第之家,精通琴棋书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典型的“受过新教育的旧式女子”,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繁漪嫁给了留过学的有社会地位有钱的周朴园,做了周朴园的第二任妻子。但接下来迎接繁漪的却是丈夫周朴园的冷酷,专制和长达十八年的精神折磨。爱情、婚姻,对繁漪而言,就是幻灭。繁漪和周朴园的十八年的婚姻,貌合神离,十八年中繁漪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儿子周冲,另一个是精神压抑;对于儿子,繁漪作为一个旧时女子,没有像《红楼梦》中李纨那样,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繁漪作为周冲的母亲,没有尽到母亲的义务和责任,对儿子更没有多少母爱。爱情的幻灭和婚姻的失败,使她惧怕面对周冲,儿子周冲是她爱情和婚姻幻灭的最好证据,所以繁漪是无论如何爱不起自己的亲生儿子的,甚至是残忍的。长久的精神压抑使繁漪更多陷入自怨自艾,形如槁木,在周萍没有到来之前,繁漪的生活就是幻灭。
二、在乱伦中垂死挣扎
如果说周萍没有出现之前,繁漪在周公馆中寂寞等死,那么周萍的到来,繁漪的生命欲望开始燃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原始的要活下去的欲望的觉醒。历来,评论家多认为繁漪和周萍之间是有爱情的,对于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
繁漪是经过了五四的洗礼,但她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女性那样冲出家庭,去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的自由和爱情,繁漪身上更多的是旧思想的束缚,周公馆的物质生活是繁漪赖以生存的土壤,尽管十八年来的生活是压抑的、毫无生气的,是孤寂的,但繁漪从未想过离开周公馆,在精神上她无法与这样的家庭决裂,要活下去,也只能在周公馆内来寻找希望。周萍,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有共同的情感需要,有共同的需要释放的精神压抑,使繁漪不顾一切地和周萍走在一起,甚至发生乱伦关系,但这不是爱情,周萍是繁漪继续有勇气活下的一根救命稻草,即使繁漪爱上了周萍,那么,这“爱情”是自私,是复杂的,是繁漪把被救赎被拯救的希望寄托在了周萍身上,从一开始,这场乱伦之恋,就是繁漪摆脱压抑和孤寂的一剂药。与其说繁漪爱上了周萍,不如说繁漪希望周萍能够给自己垂死的生命以生的希望,繁漪把解救自己的希望全部放在了周萍身上,可惜周萍无力解救,并且害怕逃离,周萍越是害怕越是逃离,繁漪越是步步紧逼,繁漪越是在欲生不能的痛苦中备受煎熬,垂死挣扎。
三、绝望的反抗
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繁漪的反抗,是发生在周萍要求终止乱伦关系之后的,她反抗的主要对象是她的丈夫周朴园,这种反抗是决绝的,是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外化。
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这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肃治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繁漪,这个连儿子周冲都认为“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而是“最大胆,最有想象的”女性,却并非是“反封建”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沉积着的传统封建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她的意识深层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她对周朴园虽然充满了怨恨,但却没有打算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去广阔的自由天地里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的习惯和本能使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
四、疯狂的复仇
反抗周朴园的失败、周萍的绝情,繁漪陷入无法自拔的绝望境地,但繁漪不愿意等死,决定做最后反击,复仇,向周朴园复仇,惩罚周萍,让周萍回到自己身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繁漪失去了理智,陷入疯狂状态,利用亲生儿子企图破坏周萍与四凤,在大雷雨之夜揭开了周公馆的秘密,使三个年轻人在一瞬间惨死,周朴园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也远走他乡,周朴园一生唯一爱过的侍萍也疯掉了。这个结果对周朴园来讲是始料不及的,是极其惨烈的。从复仇的角度来讲,繁漪成功了,但繁漪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发疯了。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繁漪的复仇从一开始就是非理性的,是带有盲目性,繁漪人性中存留的善使她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发疯了。繁漪的复仇是原始的生命野蛮力量的再现,是“雷雨”式的,在最后时刻,在繁漪身上人性回归了,疯了。
繁漪,是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被压抑被扭曲的女性,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她的遭遇值得人同情,是让人爱让人恨又让人怜悯的复杂的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