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国企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uoqiangs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中国领导人不管选择哪条路,都将充满挑战。但这些挑战与坚持旧国企业务模式及角色定位不变所造成的负面后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近,有关中国国企改革问题,出台了重要文件,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党委在国企管理中的角色地位。尽管这看似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变化,实则对加强国企监督很有必要。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转型,其目标是以创新为驱动、以知识为基础、靠服务拉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中国领导人此刻必须仔细思索如何改革国有企业,使其能够继续为新经济作贡献。
  在过去30年中,国企的角色是明确的。它们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的先锋,为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构筑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特别是在自然垄断行业(如通讯和电力)和关键战略性行业(如钢铁、煤炭和银行)。
  但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力量的传统单边市场,目前正受到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新技术企业的冲击。后者通过具有规模经济的统一大平台,横跨多边的产品、物流和分销等市场。这些企业通过同时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打造平台——从根本上说,它们也是在提供一个公共基础设施——直接对国企的传统业务模式构成挑战。
  新数字平台对公共需求的反应迅速而有效。这些企业比传统制造业更能体现合作性和共享性,帮助了消费者和小型初创企业来参与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包括影响从设计到分销的各个供应链环节。对于创新和购买力而言,中国高达13亿的人口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些数字化平台能够通过提供更胜一筹的规模、速度和便利性(包括与全球市场的对接)来颠覆老牌单边市场生产商(包括一些国企)。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过时的业务模式——更不用说强大的惰性——使其难以辨别在变化的经济中提供公共品的新机会并据此做出反应。比如,国有通讯公司和银行就没有很好地应对新技术的挑战。而华为和美的等传统民营企业就比国有企业表现好得多,它们通过尽快学习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要素成本,并开始使用机器人技术和来自西方的产品设计来提高竞争力。
  如今,不可阻挡的技术进步逻辑要求中国增长模式做出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尤其关键。例如,在国内消费硬件和耐用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必须开始发展其自身的高科技产品,同时打造强大的服务业。而随着世界商品出口的下降——这既有周期性因素,也受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中国必须激活其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
  然而,未能重新定位国有企业的新角色,及没有找到国企在新形势下的业务模式,正在拖累国企。国企可能在银行信用、自然资源和土地方面享有特权,但它们也受到僵化的治理结构和反腐带来的大规模人事流动的困扰。国企关键人事岗位的变动,需要得到党组织的首肯。因此,对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国企来说,其决策必须获得管理企业、执行产业政策和维护政治纪律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官员的一致同意。
  20世纪90年代末,国企上市获得了双赢效果,既确保了解决历史遗留的亏损问题的新资源,又推进了治理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如今,民营高技术企业中很多在海外上市,它们获得了新经济的大部分估值收益及现代治理的帮助。而对于国企,决策者却难以找到好办法来为债务累累、且有过剩产能和陈旧设备的国企提供破产重组的融资。
  这些对国企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迫使当局重新思考其最初的比较激进的改革计划。他们认识到,当经济和金融体系由各种联动和互相依存的要素网络组成时,改变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像国有部门这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会引起深远的后果。最近的国企改革战略调整让中国领导人获得了一些时间,去认识国企在新经济中的合适地位。
  国企改革的答案也许就在应对新经济环境下新的公共基础设施挑战——发达经济体已在面临这一挑战,包括与信息安全及公平竞争相关的问题。如果国有企业能够改变其业务模式及角色定位,转为以低成本提供平台和监管服务,抓住规模经济优势,那么它们也许有助于管理大型公共平台对信息的使用。或者它们可以有助于监督脸谱(Facebook)和谷歌等外国科技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确保这些外国公司可以带来良性竞争及优质服务,但不会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至于国有银行,也许可以利用它们的规模经济等优势,为数以百万计的渴望影响和丰富新经济的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最后,国有企业也许可以涉足公私合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民营企业一起建设交通和运输体系、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加强在食品安全、污染控制和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幸运的是,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拥有许多有价值的实物资产,净资产总量高达GDP的140%以上。这些净资产有助于缓和国企转变业务模式和角色定位时所面临的冲击,比如,可以填补社会保障系统的赤字,解决历史遗留不良债务(包括过去的腐败、不良贷款及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债务)。
  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改革兹事体大,中国领导人花一些时间评估及选择是合适的。不管他们选择哪条路,都将充满挑战。但这些挑战与坚持旧的国企业务模式及角色定位不变所造成的负面后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其他文献
CEO自身因为达标而获得巨奖,但同时公司却遭受到重大损失,这就需要公司制定合理的薪酬计划  现在正是世界各地上市公司召开一年一度股东大会的时期(annual general meeting,简称AGM),与往年一样,高管的薪酬问题直接将有关公司的新闻信息从商业栏目跳转到了头版头条。企业不断公布令公众目瞪口呆的高管薪酬方案,令人震惊的不仅是企业最高和最低薪酬员工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而且,更因为一个现
期刊
中国金融改革正值困难时期,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杠杆水平,继续推动金融改革非常重要。否则,杠杆化将继续人为地使利率保持在低位,储蓄也将继续被低效配置  近期,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和穆迪下调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这是对中国的关注和提示(实际上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并非降级),并不意味着它们认为中国经济将发生硬着陆。然而,中国的负债如果继续增长,可能会对经济中期走势产生影响。我认为,中国短期内不会发生硬着陆
期刊
债转股和证券化方案的设计必须谨慎,而且应是一个全面的总体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否则可能会使问题恶化,比如允许僵尸企业继续存续和经营  近期,中国居高不下且日益严峻的公司债务问题以及如何予以妥善应对引发了众多关注。目前,中国的公司债务已经上升至约占GDP的160%,相比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然很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 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此
期刊
前,从供给到需求,从产业到区域,从经济到金融,从物价到资产价格,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分化特征愈益明显。这一趋势性变化,对于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具有中长期意义,值得密切关注。  在宏观层面,投资与消费运行分化。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消费则稳中有升,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在产业层面,不同行业在利润、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产能投资等方面出现明显分化
期刊
在党的文件中,“编纂民法典”任务紧随于“加快市场法律制度建设”,这并非偶然。民法常常被称为“市场经济基本法”或“商品经济基本法”,这可一直追溯到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的“商品经济民法观”。这说明,虽然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与非经济关系,即“市民社会”,它大于市场经济关系领域,但市场关系处于民法所调整社会关系的核心,具有特殊意义。加快“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也成为民法典编纂的首要任务。  民法典
期刊
在新的五年里,中国将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把结构调整、引领新常态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推动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月19日-3月2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本届论坛
期刊
超出原本预期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和具有学习能力的算法,很可能会引发邪恶的超级智能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有、最聪明和最具商业头脑的三个人都认同某个想法,那这个想法一定值得其他人认真考虑。这里要提到的三个人分别是:世界首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线上支付、电动车、宇宙飞行,以及地面交通领域的核心创新者埃隆·马斯克;还有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他们都认同这个想法:人工智能(AI)存在威胁人类文明的潜在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事立法工作经历了重提民事立法、以民法通则为核心开展民事立法、内部确定恢复民法典起草、公开决定恢复民法典起草这四个阶段,民事立法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民法典中应该让人格权独立成编。原因有两点:第一,随着现代民法不断发展,尤其是商法的发展,人格权可以评估、转让等。第二,原来的人格权已经不能单独放在总则,总则容纳不了人格权的内容。比如隐私权,如果浓缩在总则会出现内容庞大和体例不相称。总
期刊
民法典编纂不同于民法学教科书的编写,法典的质量取决于其将来具体规则的完备性、内部协调性、可适用性。学界普遍认为,民事法律规定“宜粗不宜细”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民法典中的具体制度与规则的设计,能细则细,能在法律中规定,就不留给法律解释或司法解释,能在此次立法中完成,就不留给嗣后修法。全面与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要求必然意味者对立法工作量与技术的高要求,加之紧迫的立法完成时间表(总则2017年完成、分则20
期刊
通过官方主持之下、社会广泛参与的“私法”法典编纂活动,民法典的有效适用由此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礼让、相得益彰,共同走向持久稳定与繁荣的保障机制  □张力  作  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在人类法制文明史上还素有“一般私法”、“世俗宪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超级部门法”、“尘世的圣经”等殊荣。这一特殊地位使任何民法典的编纂都当仁不让地成为它所在国家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