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行款秩序探微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其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折服。有力而灵动的线条、干湿浓淡的笔墨、丰富多变的结体等,都为书法艺术所特有,这也是中国汉字能发展演变成书法艺术的原因所在。而书法艺术的行款秩序,亦是其独特之处。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秩序,从简牍书法开始,便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字序从上而下,行序从右至左的特殊行款形式的形成,与古人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简牍以及人的书写生理习惯、汉字的字形特征有关;同时,“尚右”观念亦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书法行款;下行左书;简牍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35-02
  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秩序,从简牍书法开始,便一直沿用至今。如此特殊的行款形式,是如何形成的?本文从简牍入手,试对书法“字序从上而下,行序从右至左”的行款秩序进行探究。
  一、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秩序
  行款就是字的排列顺序。行款包括字与字间的排列顺序和行与行间的排列次序这两个方面,前者称“字序”,后者称“行序”。
  世界上各国文字的行款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大多是字序从左向右,行序从上至下的,和现在的西方文字一样。也有特殊的,如回纥文、蒙古文等,是字序下行,行序从左至右的。而中国汉字,以及在汉字发展阶段中逐渐形成的书法艺术,又有其独特的行款形式——字序从上至下,行序从右至左。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代,文字便开始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孕育着书法美。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书体、笔法乃至书写工具如何演变,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秩序却从未改变,并一直延用至今。这当中的原因,应归结于书写材料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书写传统。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字记录的需要和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书写材料必须具备易于获取、成本低、制作简便等特点。而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载体,简牍的数量远远高于甲骨文,且简牍具备作为书写材料所需要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对后代书法行款秩序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二、简牍之于书法行款的秩序
  汉字书写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行款形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倡导汉字改革,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汉字书写才开始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方式。但书法艺术,却始终保留着下行左书的行款形式。
  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我国汉字及书法形成了下行左书的行款秩序呢?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是这样说的:“从中国文字的性质说,每一个字都是从上写到下的,当然以下行为适宜,可是它们又是从左写到右的,为什么行款倒是从右写到左呢?这恐怕只是习惯的关系,觉得这样才便利。”
  王凤阳先生赞同唐兰先生所说的汉字行款形式的形成是出于一种习惯,这是影响汉字下行左书行款秩序形成的其中一个因素,而书写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用什么写、写在什么上,则是形成这种行款形式的另一重要因素。他认为,解决汉字的行款的特殊性,就要追溯汉字的书写条件。
  书写条件、书写材料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如地中海地区使用纸草和羊皮纸,南亚使用贝叶和桦树皮制成的树皮纸,美洲使用无花果树皮制成的树皮纸等。而在我国,用刀刻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或是陶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的记载。甲骨文主要记录占卜、祭祀之辞,陶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主要内容则是祭祀典礼、征伐记功、赏赐任命、颂扬先祖等。无论是制作甲骨文的的龟甲骨片,还是制作青铜器在其上面进行铸刻,花费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而龟甲兽骨的获取量更是有限。甲骨文和青铜器两者携带和运输亦是不便。由此可见,这两者都是出于特殊的目的在特殊的材料上所留下的文字,自然不会是日常所大量使用的。
  在殷商时期,竹类植物在我国南北便有着广泛的分布,其中某些株型高大的种类,因资源丰富,加工省易,在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再经过“杀青”,竹简便可用于书写,无须繁复的制作工序。且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从典籍和出土实物上都可以知道,当时日常书写所用的材料是竹简、木牍,使用简牍显然不是战国春秋以至于西周时期的发明,而是后代对前代书写习惯的继承。
  《尚书·多士》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陈梦家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到,文字可分为官书和民书,凡作者是官吏或一切有铭文的器物和文书是王室宗庙或官府所有所用所造的,其上的文字就是官书;而凡作者是平民或一切器物和文书是平民所有所用所造的,其上的文字就是民书。自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从此私学盛行,民书亦盛行。受自由讲学和自由著述的风气影响,诗书在民间传播,文字书写也更加普及,而作为普通百姓,自然是采用廉价易得的材料进行书写的。而竹简、木牍,正是具备了廉价易得、加工简便的特点。
  既然当时普遍且大量使用的日常书写工具是竹、木这种廉价而易得的材料,由此我们推断,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形式,便是从开始使用简牍书写时所逐渐形成。
  三、简牍书法行款秩序探微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竹木之用亦未识始于何时。”可见关于简牍开始使用的时间,至今仍无法确定,但在纸发明之前,简牍在我国一直作为人们书写的主要材料,纸发明以后,简牍仍然与纸并行使用了一段时间。关于简牍书法的行款秩序,我们可以根据现存的简牍书法资料进行探究。
  何谓简牍?《辞源》里对“简牍”的解释是:“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论衡·量知》说“夫竹生于山,木生于林,为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片之为板,乃成奏牍”,就是讲“简牍”。   简牍书法中下行左书行款秩序的形成,笔者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简牍的材料特点及人的生理习惯。
  “简”是指竹简和木简,“牍”则包括木牍和竹牍。竹简经过取材与修治,一般作长条状,简端等齐,作平头,但也有些简端作梯形或圆形。竹简容字根据其简长及字体大小而定,行数一般是两行或一行,字数则自八字至四十字不等,多则可容六十字。而木牍多半是长方形的薄木板,也有竹制品,主要是用作官方通信及文件移送的,根据字体大小及木牍宽度,多可容字五到九行,少可容字两行。
  简牍呈长条状的材料特点,既可以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横写,亦可以从上而下竖写,但古人却选择了从上而下的字序,笔者由此可以推断,这与人书写的生理习惯有一定的关联,即唐兰先生所说的“便利”。古人书写的方式,一是手执简牍而书,二是将简牍置于案几上书写。横执简牍或横陈简牍于案几,易晃动且书写不便。而直书下行的书写方式,则显得稳固,且更为便利。
  木牍一般是独立一块,而竹简、木简则编联成册,有的是先编后写,有的则先写后编。编简成册后是卷成卷的,若先编后写,将成卷的简册置于案几上,从右往左写,可边写边把卷好的简册打开,方便自然;若从左往右写,成卷的简册垫在手腕下,不便书写,即使先把简册摊开再书写,写完一列,移动整卷简册再写下一列,亦显得不便。先写后编亦是如此,依照人的生理习惯,除左撇子外,工作时总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的,编简时左手取简,右手编简,自右而左(或自上而下),依次编结。由此编联成册的结果,阅读时自然是从右往左的。
  此外,根据人的眼睛的生理特点,垂直视角比水平视角要小,由上至下阅读,眼球的摆动幅度小于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的水平阅读,换行方便,眼睛也不易疲劳。再者,古文无标点,人们需要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才能识文断句,而文字上下排列比左右排列更易于断句。
  由此可见,简牍自身材料的特点、书写、编简成册及阅读时的生理习惯,影响着简牍书法下行左书的行款秩序的形成。
  (二)“尚右”观念的影响。
  在古代,礼制是一种个非常特殊的上层建筑,中国原始的祭祀礼仪并未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的形式来约束人心。而古人对于方位尊卑的观念,尤其是尚左尚右的观念,与各种礼制制度、礼仪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联。
  古人的著作中早已出现对汉语方位词尊卑的考证,甲骨卜辞及甲骨文亦可佐证。左右尊卑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不同的时期“尚左”“尚右”各有不同,或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又各有不同,或是在不同的场合又有所不同等。笔者大胆地推测,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形式,与我国的左右尊卑观念亦有一定的关联。
  古文献中有所谓“殷人尚右”一说,朱彦民先生从甲骨文卜辞、甲骨文例、甲骨文字形以及相关考古资料中做了考证,对此说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亦表示:“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礼崩乐坏,此时的左右尊卑文化是多变的。胡明珠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中研究所得:从官职、军事设置以及行军的军事编制、军队部署上,可看出周朝、晋国、赵国、齐国是以右为尊的;而鲁国“犹秉周礼”,其礼仪制度应与周王室保持一致,“在公之右”意为当辅佐君王,“右”即是显贵的代称;在魏国,有“右宰”一职,在史书资料中却找不到“左宰”的信息,由此亦可将其看做是魏国尊右的一个侧面证明;宋国的官职左右尊卑不定,以时事为转移;楚国在春秋时期官职设置以右为尊,军事力量则以左为上,但到了战国后期,官职上也以左为尊了;秦国则文臣尚左,军事尚右。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尚左尚右虽并无定法,但总体看来,大多的诸侯国仍秉承着以右为尊的传统。
  此外,古代的符信和契约中有“左券”“右券”“左契”“右契”之分,持右者处在一个较为尊贵的地位,起主动作用,而持左券者是其从属者,由此体现的也是右尊左卑的思想。关于右券为尊,《战国策·韩策》对此有记载:“操右契而为公责德于秦、魏之主,裂地而为诸侯,公之事也。”兵符上亦有体现,《杜虎符》:“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东郡虎符》:“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这些内容均反映出君王持右,将领持左,显然体现的是尚右的观念和思想。不仅是先秦,后世也是以右符为尊,尚右的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人向来有“先书为尊”的习惯,根据上述关于先秦人民以右为尊的观念和传统,我们说简牍书法下行从右往左的行款秩序,是受“尚右”观念的影响,亦在情理之中。
  (三)汉字的字形特征。
  最初的汉字是象形的,古汉字90%以上是直立的,直立是古汉字的特征之一,汉字的直立造成汉字字形的竖长。
  唐兰先生也认为,古代图画文字的行款是很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式的文字,到了长篇大段以后,也受到了拘束,大概每字的长短还是自由的,而宽度却慢慢地画一起来,如“虎”“象”“马”等一些原来正写的字,因太宽阔,就被竖了起来,头在上,尾在下,变成了侧写。
  可见,汉字竖长的字形特征,若在简牍上采用横写的方式,上下便会显得压迫,而直书下行,则较为适合。从出土的汉简资料中我们亦可以发现,汉简中有大量行书、草书,行草书比篆隶楷更为自由随性,竖写的方式,使人们在简牍上可以更加任情恣性地进行书写与表达。
  四、简牍书法影响了我国书法行款秩序
  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代人们常用的书写工具。书法行款秩序的形成,可从简牍书法中一探究竟。
  下行左书的书法行款秩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结果。简牍廉价易得、加工简便的特点,使其自然地成为古代人们日常所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其呈长条形的材料特点,以及汉字自身字形特征的影响,使人们在书写时逐渐形成了从上而下的书写字序。而人们在简牍上进行书写、编简成册以及阅读时的生理习惯,则逐渐形成了从右至左的书写行序。先秦以前,人们“以右为尊”“尚右”的观念及传统,对书法下行左书的行款秩序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
  下行左书的行款秩序形成之后,便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影响着我国的书法艺术。纵观历代的书法作品,无论书风、书体如何变化,总是保持着下行左书的行款秩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如此独特的行款秩序,是构成书法艺术独特魅力的因素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
  参考文献:
  [1]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2]《书法史话》[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4]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年.
  [5]刘俊波.《中国简牍书法文化》[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
  [6]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中华书局,2006年.
  [7]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3年.
  [8]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胡明珠.《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苏家寅.《商代林木应用探讨》[D].郑州大学,2011年.
  [11]朱彦民.《卜辞所见“殷人尚右”观念考》[J].中国史研究,2005年.
  [12]朱彦民.《“殷人尚右”的观念再考察——以甲骨文字形和考古资料为视角》[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
  作者简介:姓名:王莹,出生年月:1991年9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海南,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中西美术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相对悠闲的大学一时让我们无所适从,作为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完成大一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后,总想能把所学变为所用,恰好得知学校有大学生创业资助计划,所以,课后与专业老师还有几个同学商量成立一间舞台设计工作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沈阳师范大学“造梦者”舞台设计工作室顺利成立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相对是丰富多彩的,随着学校各种专业和社团对舞台设计的需求,我们把服务对象主体定为校
期刊
摘要:歧义句是指句子的意思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解释,造成意思传达困难的语言形式。『言语学事典』定义为深层构造的差异无法在表层构造中表现出来。  文的多义性,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日语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存在很多的多意文、即歧义句。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多意文非常困难。  日本持续千百年,都一直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汉字和汉语的影响可谓是不可估量的。日本历史文化的土壤正因为至
期刊
摘要:《深夜食堂》作为一部拥有好评无数的小成本电视剧,成功的原因引人深思,每集仅25分钟的时长却能不紧不慢做到漫长人生的缩影,借饮食文化引出的人生哲理不经意间会成为你孤身航行在大海上迷茫时的一盏灯塔,这样更接地气传达的理念又与《舌尖上的中国》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关键词:IP电视剧;推翻立论;戏如人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6-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4-01  “电影场景和色彩极具魅力,是它们给予了影片时代的特征。”  出自好莱坞童话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之手的每部电影,都带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极具欧洲风情。 2014年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也不例外,电影延续了韦斯·安德森一贯的创作模式,将童话视觉风格色彩运用到了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国产动画片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从我国传承下来的四大名著逐渐成为了人们强烈的精神追求,被冠以“中国风”的这四大名著也得到各个时期的导演青睐,从电视剧改编成电影又改编成动画,而如今已然发展成为大型3D动画,并且受到了世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1961年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更是“中国学派”中的典范,它在国际上引起的巨大声誉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族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是主导未来社会的坚实力量,人才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针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学术科创的现状指出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科创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协作机制,开放自主的激励。引导措施以及强化研究、落实的组织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科创团队。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学术科创方面的科创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落脚点,
期刊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艺术所表现出的艺术形态已与时代接轨,更高展示了设计元素与新技术结合的完美性,从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图形、影像等元素的设计表现给数字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在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使得图形设计从二维到三维慢慢转换,同时又融合了多种影像元素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传播手段、教育模式还是社会实效性等诸多环节都产生了很强的冲击,为此对中国新媒体行业图形影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媒介生存的必经之路。媒介能否拥有绝大多数的受众,能否吸引住这些受众的注意力,必须依靠媒介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亦是如此。因此具有个性魅力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既是节目的标志和品牌,又是媒体占领市场、引领受众的法宝。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3-01  一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笔者饰演《昭君出塞》王昭君的角色,阐述了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除了对人物内心、情感、思想的精准把握,还必须有精湛的技艺,如此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美丽而崇高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角色塑造;同位心灵共振;王昭君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37-01  但凡是女子无不希望自己的容貌长得极好,譬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说到沉鱼落雁,闭
期刊
摘要:说起洛可可大多想起的是享乐的画面,耳边如果有音乐的话应该会是靡靡之音。我们的历史学家对洛可可艺术风格从来都是不公允的,洛可可时期绝非象征轻浮,愚蠢,浮华浪费的时期,而是人类历史在各方面最文明的时代……洛可可与它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不分伯仲。而这个时期女性形象似乎也要重新理解。  关键词:洛可可;女性形象;布歇;夏尔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