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注重情感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情感 伴随 感染 入境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所以有人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因此,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就会为情绪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让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重要作用
1.情感是语文课程中固有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注重情感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人虽小情却多,是有情之人、多情之童。根据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小学阶段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形象。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受到关爱和鼓励的情感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正向的驱动力,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充分利用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培养、激发兴趣还是体验、感受、领悟,不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角交际教学还是综合性教学,不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不论在学校中还是在学校外,都应该注重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在语文课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培植、养育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培养。
因此,“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彼时彼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这一切主要通过言语、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情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真、善、美,就必须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使学生如沐春风、如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
二、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由以下两点:
1.教师要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作品。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剖析作品,挖掘出作者的匠心,全面释放文中激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使学生受到作者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比如:教师不了解曹植在少年时期就很有才华、很受父亲曹操的宠爱而遭到兄长曹丕的妒忌这一情况,就无法了解曹植当时悲愤心情,借豆萁、豆羹来比喻兄弟相残现象,进而提升情感,呼唤人间需要真爱,人与人、人与物何尝不需要呵护、关爱,更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体验及对生命的领悟。
2.要采用多种方式恰当表达文情,使学生能够受到感染。首先是有表情朗读,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表情朗读可将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换成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耳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使学生品其味、明其理、激扬其怀。例如,有表情地朗读《卜算子·咏梅》,就能使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朗诵的节奏里,随词句激昂,被作者真挚的感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其次是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要达到这一目的,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怎么能谈到情感教学呢?教学要先“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小抄写员》时,让学生讨论:小小年纪的叙利奥出于对父亲真挚的爱,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忍受着身体上的极度劳累、精神上的极大误解和思想上的莫大悲痛,为父亲抄写签条,你有没有为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担什么?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学了课文后你准备为自己的父母或亲人做些什么?这样就把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中从“情”入手,在“情”上下工夫,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关键词:情感 伴随 感染 入境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所以有人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因此,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就会为情绪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让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重要作用
1.情感是语文课程中固有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注重情感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人虽小情却多,是有情之人、多情之童。根据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小学阶段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形象。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受到关爱和鼓励的情感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正向的驱动力,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充分利用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培养、激发兴趣还是体验、感受、领悟,不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角交际教学还是综合性教学,不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不论在学校中还是在学校外,都应该注重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在语文课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培植、养育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培养。
因此,“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彼时彼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这一切主要通过言语、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情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真、善、美,就必须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使学生如沐春风、如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
二、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由以下两点:
1.教师要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作品。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剖析作品,挖掘出作者的匠心,全面释放文中激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使学生受到作者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比如:教师不了解曹植在少年时期就很有才华、很受父亲曹操的宠爱而遭到兄长曹丕的妒忌这一情况,就无法了解曹植当时悲愤心情,借豆萁、豆羹来比喻兄弟相残现象,进而提升情感,呼唤人间需要真爱,人与人、人与物何尝不需要呵护、关爱,更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体验及对生命的领悟。
2.要采用多种方式恰当表达文情,使学生能够受到感染。首先是有表情朗读,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表情朗读可将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换成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耳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使学生品其味、明其理、激扬其怀。例如,有表情地朗读《卜算子·咏梅》,就能使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朗诵的节奏里,随词句激昂,被作者真挚的感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其次是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要达到这一目的,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怎么能谈到情感教学呢?教学要先“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小抄写员》时,让学生讨论:小小年纪的叙利奥出于对父亲真挚的爱,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忍受着身体上的极度劳累、精神上的极大误解和思想上的莫大悲痛,为父亲抄写签条,你有没有为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担什么?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学了课文后你准备为自己的父母或亲人做些什么?这样就把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中从“情”入手,在“情”上下工夫,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