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听严肃音乐,这是令音乐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疼的一个现状。虽然通过各方长期以来不懈的努力,此状况有一定的改观,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中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听严肃音乐?第一个原因是,听觉习惯上不适应。第二是,严肃音乐相对较复杂,对欣赏者有一定要求。第三是,学校音乐播放设备质量较差。
【关键词】中学生;严肃音乐;障碍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学生不愿意听严肃音乐,在中学校园是个普遍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多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竭力去改变这一现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总体来看,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为什么中学生不愿意听严肃音乐?笔者浅谈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听觉习惯上不适应
听觉习惯不适应,是中学生不愿意听严肃音乐的重要原因。这犹如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抵触辣的食物,原因就是不习惯辣的味道。由于不习惯,所以不愿意接受。同理,在音乐学习上,学生对严肃音乐在听觉上不习惯,致使其不愿意接触它。而导致“不习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听得太少。为什么听得少?主要原因如下:
在我国,由于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及升学考试压力问题,使得在家长的意识里,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应该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那么什么是“学习”呢?在他们眼里,“学习”是有特定范畴的,是指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的学习。音乐在他们眼里充其量只是起到一定的消遣娱乐作用。这种错误的意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当然也包括音乐欣赏)方面,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为父母的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这样错误的观念。由此,学生用在音乐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当然欣赏严肃音乐的时间也会非常少,可能只有每周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在课后很少会在严肃音乐欣赏方面进行听觉积累(当然这也和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有关)。并且,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无论是在广播里、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等等,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远远大于接触严肃音乐的机会。
二、严肃音乐相对较复杂,对欣赏者有一定要求
相比较于通俗音乐和轻音乐,严肃音乐要复杂得多,这一点无可否认。首先是作曲家往往用多个声部创作严肃音乐,声部的数量往往比流行音乐和轻音乐多。其次,严肃音乐中所采用的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作曲技法,相对于通俗音乐和轻音乐也要复杂很多。除此之外,严肃音乐在创作篇幅上往往也是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所不能比及的,一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欣赏时长往往要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欣赏者在注意力的集中上,有一定的耐性。严肃音乐本身的复杂性也要求听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较好地欣赏它。这种素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要了解一定的基本乐理知识(例如调式,和声等),还要求接受者在听觉感知上有一定的素养,也就是对音乐要素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当作曲家要用一定的音乐来烘托某种气氛,或表现某些特定对象时,欣赏者至少在感受方向上,要和作曲家有一致性。否则,作曲家和欣赏者之间就很难沟通了。这需要听者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丰富自己的音乐表情符号库,这样在作曲家采用某些音乐素材进行表达时,听者才能更好地感知和意会,才能使得欣赏活动有着更高的质量。
当然,听觉感性的积累另外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是可以使听者更好地感受音乐本身丰富的样式美。当一个四声部,甚至更多声部的音乐响起时,有些人听的是一个音团,或音块。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团糟。所以,听严肃音乐对这些人来讲可谓是一种负担,进而使他们对严肃音乐敬而远之。如果是一些对严肃音乐有一定听觉感性积累的人来听,情况很可能就不同了,他们很可能将音乐听成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有机的完美结合,美妙动听。进而,严肃音乐对他们来讲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听觉盛宴。
正是对严肃音乐欣赏者提出的这些素质要求,给本来就在音乐欣赏方面能力薄弱的中学生,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由于欣赏严肃音乐时间少、听觉积累严重不足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欣赏能力方面有严重缺陷,而这种不足的能力恰恰又消极地影响到他们的严肃音乐欣赏活动。这犹如一个恶性循环,一圈一圈,急待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力去打破。
三、音乐播放设备问题不容小觑
把音乐播放设备(包括电脑,声卡,功放,音箱等)问题列為中学生接受严肃音乐的障碍看似牵强,但实际上,它的杀伤力不亚于前两条。
很多学校由于受教育经费匮乏、或者是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学校在音乐教育硬件上投入不足,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在音乐播放设备方面,稍好一点的设备,一套要一两万元,甚至十几或几十万,而差的三四千也能买一套,但是从里面传出的音乐声音的质量,也有着天壤之别。
笔者曾亲自带领学生去一所市重点中学见习音乐课,该校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有单独的音乐多媒体教室,但是音乐播放设备却很差。记得当时是音乐欣赏课,听的是施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整个声音效果就像一个音团,高频的音出不来,低频的音下不去,音响效果非常浑浊,听的过程中,毫无美感体验可言。笔者接下来就此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音乐播放设备差了,再好听的音乐也不能给人美的享受。(受流行音乐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本来就对严肃音乐不太感兴趣,作为严肃音乐传播工作者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学生引入严肃音乐中来,甚至把严肃音乐美的意韵做了一番语言上的说明和铺垫,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音箱里传来劣质的声音,这个时候,老师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学生心里也会在寻思:老师说这音乐多么好听,原来就是这样的,根本不好听!这时候他们甚至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因为传到他们耳朵里的“劣质音乐声音”的确不好听。这种不好听并不是作曲家写的不好,而完全是那套音乐播放硬件设备导致的。当老师再一次引导他们去听赏严肃音乐时,至少在心理上,他们是抵触的。
正如一群从未吃过黄花鱼的孩子,老师先是告诉他们黄花鱼多么多么好吃,然后服务员端了一盘炭黑的黄花鱼上来(被蹩脚厨师烧焦了),孩子们在吃的时候已经开始抵触黄花鱼了,因为实际的味觉体验告诉他们,黄花鱼并不像老师说的那样好吃,它实际很难吃。但是学生并不清楚,不好吃并不是因为黄花鱼本身,而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从劣质音乐播放设备里传出来的“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正如被烧焦的黄花鱼。
中学生不愿接受严肃音乐,原因诸多,而笔者认为以上三方面是主因。所以要卓有成效地让中学生走进严肃音乐的世界,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孩子自身等各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学校音乐播放设备的问题,这一点很少会有人在意,必定高质量的设备需要更多经费的投入。这些设备不像黑板,粉笔那么简单,能写出字,让学生看得见就行。音乐播放设备远不是“能发出声音”就行,还要能“发出优质的声音”。
作者简介:付祥奎(1979—),男,汉族,200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硕士,现为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关键词】中学生;严肃音乐;障碍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学生不愿意听严肃音乐,在中学校园是个普遍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多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竭力去改变这一现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总体来看,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为什么中学生不愿意听严肃音乐?笔者浅谈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听觉习惯上不适应
听觉习惯不适应,是中学生不愿意听严肃音乐的重要原因。这犹如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抵触辣的食物,原因就是不习惯辣的味道。由于不习惯,所以不愿意接受。同理,在音乐学习上,学生对严肃音乐在听觉上不习惯,致使其不愿意接触它。而导致“不习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听得太少。为什么听得少?主要原因如下:
在我国,由于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及升学考试压力问题,使得在家长的意识里,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应该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那么什么是“学习”呢?在他们眼里,“学习”是有特定范畴的,是指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的学习。音乐在他们眼里充其量只是起到一定的消遣娱乐作用。这种错误的意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当然也包括音乐欣赏)方面,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为父母的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这样错误的观念。由此,学生用在音乐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当然欣赏严肃音乐的时间也会非常少,可能只有每周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在课后很少会在严肃音乐欣赏方面进行听觉积累(当然这也和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有关)。并且,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无论是在广播里、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等等,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远远大于接触严肃音乐的机会。
二、严肃音乐相对较复杂,对欣赏者有一定要求
相比较于通俗音乐和轻音乐,严肃音乐要复杂得多,这一点无可否认。首先是作曲家往往用多个声部创作严肃音乐,声部的数量往往比流行音乐和轻音乐多。其次,严肃音乐中所采用的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作曲技法,相对于通俗音乐和轻音乐也要复杂很多。除此之外,严肃音乐在创作篇幅上往往也是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所不能比及的,一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欣赏时长往往要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欣赏者在注意力的集中上,有一定的耐性。严肃音乐本身的复杂性也要求听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较好地欣赏它。这种素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要了解一定的基本乐理知识(例如调式,和声等),还要求接受者在听觉感知上有一定的素养,也就是对音乐要素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当作曲家要用一定的音乐来烘托某种气氛,或表现某些特定对象时,欣赏者至少在感受方向上,要和作曲家有一致性。否则,作曲家和欣赏者之间就很难沟通了。这需要听者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丰富自己的音乐表情符号库,这样在作曲家采用某些音乐素材进行表达时,听者才能更好地感知和意会,才能使得欣赏活动有着更高的质量。
当然,听觉感性的积累另外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是可以使听者更好地感受音乐本身丰富的样式美。当一个四声部,甚至更多声部的音乐响起时,有些人听的是一个音团,或音块。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团糟。所以,听严肃音乐对这些人来讲可谓是一种负担,进而使他们对严肃音乐敬而远之。如果是一些对严肃音乐有一定听觉感性积累的人来听,情况很可能就不同了,他们很可能将音乐听成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有机的完美结合,美妙动听。进而,严肃音乐对他们来讲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听觉盛宴。
正是对严肃音乐欣赏者提出的这些素质要求,给本来就在音乐欣赏方面能力薄弱的中学生,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由于欣赏严肃音乐时间少、听觉积累严重不足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欣赏能力方面有严重缺陷,而这种不足的能力恰恰又消极地影响到他们的严肃音乐欣赏活动。这犹如一个恶性循环,一圈一圈,急待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力去打破。
三、音乐播放设备问题不容小觑
把音乐播放设备(包括电脑,声卡,功放,音箱等)问题列為中学生接受严肃音乐的障碍看似牵强,但实际上,它的杀伤力不亚于前两条。
很多学校由于受教育经费匮乏、或者是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学校在音乐教育硬件上投入不足,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在音乐播放设备方面,稍好一点的设备,一套要一两万元,甚至十几或几十万,而差的三四千也能买一套,但是从里面传出的音乐声音的质量,也有着天壤之别。
笔者曾亲自带领学生去一所市重点中学见习音乐课,该校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有单独的音乐多媒体教室,但是音乐播放设备却很差。记得当时是音乐欣赏课,听的是施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整个声音效果就像一个音团,高频的音出不来,低频的音下不去,音响效果非常浑浊,听的过程中,毫无美感体验可言。笔者接下来就此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音乐播放设备差了,再好听的音乐也不能给人美的享受。(受流行音乐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本来就对严肃音乐不太感兴趣,作为严肃音乐传播工作者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学生引入严肃音乐中来,甚至把严肃音乐美的意韵做了一番语言上的说明和铺垫,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音箱里传来劣质的声音,这个时候,老师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学生心里也会在寻思:老师说这音乐多么好听,原来就是这样的,根本不好听!这时候他们甚至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因为传到他们耳朵里的“劣质音乐声音”的确不好听。这种不好听并不是作曲家写的不好,而完全是那套音乐播放硬件设备导致的。当老师再一次引导他们去听赏严肃音乐时,至少在心理上,他们是抵触的。
正如一群从未吃过黄花鱼的孩子,老师先是告诉他们黄花鱼多么多么好吃,然后服务员端了一盘炭黑的黄花鱼上来(被蹩脚厨师烧焦了),孩子们在吃的时候已经开始抵触黄花鱼了,因为实际的味觉体验告诉他们,黄花鱼并不像老师说的那样好吃,它实际很难吃。但是学生并不清楚,不好吃并不是因为黄花鱼本身,而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从劣质音乐播放设备里传出来的“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正如被烧焦的黄花鱼。
中学生不愿接受严肃音乐,原因诸多,而笔者认为以上三方面是主因。所以要卓有成效地让中学生走进严肃音乐的世界,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孩子自身等各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学校音乐播放设备的问题,这一点很少会有人在意,必定高质量的设备需要更多经费的投入。这些设备不像黑板,粉笔那么简单,能写出字,让学生看得见就行。音乐播放设备远不是“能发出声音”就行,还要能“发出优质的声音”。
作者简介:付祥奎(1979—),男,汉族,200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硕士,现为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