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的缺失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a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听课时,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提问学生时,总是听见到教师说:“你说”、“你来说”、“你来回答”。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老师就会迫不及待地像发连珠炮似的连续发问:“你说”、“你来说”、“你来回答”……。而没有听到教师说:“请你说”、“请您来说”、“请您来回答”;更没有听到老师说:“请某某某小朋友来说”,或者说:“请某某某同学来回答”。即有些教师提问学生时,喊不出学生的名字、而用人称代词来表述。
  对课堂提问中的这种现象,或者说是一种陋习,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与教授曾提出过评述,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主要是教师总是去追寻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忽视了教学的最基本问题——对学生的了解。胸中有书,目中无“生”,已习以为常。不认识学生、也叫不出学生名字,其实质是缺失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与了解。
  如果是刚走上讲台的新任课教师,开始教学时,叫不出学生名字,尚有可原、还可理解。但在“你来说”、“你来回答”之前,则应该加上“请”字,“请你说”、“请你来说”、“请你来回答”,以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礼貌。否则,就会显示出教师没有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师生都缺失常规的礼仪教育与训练。
  有的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时,就迫不及待地像发连珠炮似的连续向学生发问:“你说”、“你来说”、“你来回答”……,这种迫不及待地、急于求成地提问,缺失给予学生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空间,一是说明教师对学生缺少了解。学生由于各人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反映程度的差异,对教师的提问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有的迅速,有的迟缓;有的能回答,有的不能答。教师应有耐心等待、善于启发的艺术与技巧。二是说明教师的提问缺少针对性与启发性,所提问题没有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缺失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才使学生一问三不知,导致提问末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时至今日,提问学生不喊学生名字、而用人称代词来表述的现象,仍然发生与充斥在课堂上,说明有些教师缺失对课堂提问的深刻认识,缺失对学生的深入尊重与了解。
  事实上,课堂提问是颇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的一种教学手段,并非想问就问,随随便便地问。其中,涉及到提问的内容要恰如其分,明确、具体和同感;提问的时间要恰到好处,应在关键时段、要害之处提出问题,并要多给学生认真思考的时空,即教师要有等待学生回答的技巧;提问的对象要把握得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高,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作好周密的考虑与细致的准备:该设计些什么样内容的问题?该在讲什么内容时提出问题?该向哪些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增强针对性、鼓励性、切忌盲目性、随意性。
  事实证明,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中效果较好、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即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质疑能力。一方面它可以把整体知识内容肢解,降低智力价值;另一方可把对话,(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简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方式去“灌注”知识,让学生快乐而有趣地去学习。所以,搞好课堂提问,关键是教师备课时就要作好充分准备,并在课堂教学中随机作调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地了解每一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充分了解学情,即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作为有名有姓的鲜活“个体”,课堂学习主人,由于社会环境、生活背景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基础,千差万别;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各不相同。在得到教师关爱的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特别是尊重、信任与理解。所以,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的必修课与基本素质。而了解学生的第一步,首先要从记住并能呼喊出学生的名字开始。
  尽管这只是一个表层问题,但其深层内涵是教师要真正关爱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上课时,教師能熟记并且随时能叫出学生名字,同时能投以鼓励、赞许的目光,学生首先会感到惊喜,随即会感到兴奋自信,觉得老师了解、重视和关心自己,他们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局面。在这样环境与气氛中进行教学,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对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叫不出或者很少叫出自己的名字,就会让学生产生失落感,认为自己不被老师所信任、关注与尊重,是“被遗忘的角落”,最终就会导致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产生诸多课堂行为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课堂提问中,教师能否叫喊出学生的名字,这是体现“以生为本”思想,沟通师生情感、建立平等伙伴合作师生关系的重大问题,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细小事情,切莫等闲视之。
其他文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把这句话用在理科当中也许不是很合适,但用在文科的语文科目当中,恐怕最合适不过了。记得几年前的一次全区的语文公开课中,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首先梳理了故事情节,然后分析了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主题思想)——小说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课上到这里,就剩下最后的环节——练习检测,完成就大功告成了,心里正暗自庆
期刊
一个班是一个大集体,而小组算是班集体中的正式小集体。但班内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平衡的,往往在小组这种组织形式之外,有些个体之间的交往会更频繁,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校园或班级里总会看见三五个不等的学生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他们相聚一起,共同活动,自发形成一个个人人数不等的小群体(或称小团体)。班级小团体是学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形成的雏形,是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这对学生吸收同伴的经
期刊
中国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就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他们有表达欲望,说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让口语交际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这也就意味着越是新奇的资源,越是原生态的环境氛围就越是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采用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再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这是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生与中学生提的新要求。  口语交际,
期刊
我校地处西城繁华地段,生源复杂,家长因为忙于生计和本身文化层次的限制加之我校班额较大,每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实行分层次布置作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布置作业时,如何做到适量,适度呢?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用弹性作业,有针对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也有适合中等水平和优秀学生的不同要求。  如何具体实施分层次布置作业呢?首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地分层。分层的原则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学
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学生在小组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拓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学会与别人合作,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与步骤  (1)合理分组。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就近异质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结合两种
期刊
高中学生面对的物理问题模型花样不断,但大多采用变式思维,去设计新的模型。其目的在于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应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好的培养,好的发展,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  在物理课堂上,教学要以激发学生潜能为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使知识的传授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机手段。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形成,还是物理规律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
期刊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硬件条件落后。学校对硬件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计算机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机房可供学生使用的机器数量少,部分机器因硬、软件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维护而沦为摆设,导致上课时无法一人拥有一台机器。学生家庭的计算机配置普遍高于学校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信息技术未列入高考科目,导致学生、老师、家长对信息技术不够重视。学校里开设的课时明显少于实际要求。学生花费了大把
期刊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历史课堂究竟会走向何处,我们作为历史老师也在努力探索,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所得: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某些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