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给高职院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了很多高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本文通过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寻根求源,找到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而提出改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态。
一、研究的意义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大量繁琐高压力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早在1974年F reudenberger就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别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他强调的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又有人将职业倦怠的人成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在高压状态下有的人甚至在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内就开始产生职业倦怠。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对专门性高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顺应潮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寻根求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生源,对一些热门专业盲目扩张,学生素质极低;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看到热门专业就上,完全不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申请这种专业的实力,盲目招生,导致学生暴增,而教师数量较少,教师超负荷工作;另外某些高职院校争创省技能名校,全国几强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不顾教学质量,只注重形式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教师过早开始职业倦怠。 其主要表现为:一情绪衰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体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漠不关心,不在重视教学质量,只要完成学校交代的工作即可,每天天本着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心态进入工作,更不用谈科学研究,甚至有些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迟到、早退、翘班等现象。二自我效能感低。认为自身的工作没有价值,前途迷茫,自己在单位无足轻重,微不足道,没有主人翁意识,在教学工作中没有责任意识等。由此可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因此要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三、高职院校院校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高职院校认知度不高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家长对高职教育带有偏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是三流教育,成绩好的学生都会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没有选择高职教育的,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生源素质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无论高职院校教师付出再多,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都不会太高,而这种相对不公平的社会评价导致了很多教师失去了希望,工作热情也渐渐退去,进而产生工作倦怠。
(二)高职院校自身管理存在缺陷
现今的高职院校大多顺应国家政策号召,由中专或技校合并的,再加上起步较晚,自身各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尤其对于一线教师,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工作量的考评标准缺乏客观性、公正性。例如,上课多的教师和上课少的教师在薪金待遇上是一样的,这就导致课多的教师付出得不到回报,积极性渐渐丧失;上课好的教师与上课效果差的教师在评职称上完全没有体现,这就导致了很多年轻教师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上课质量;这些问题本身就加剧了教师的不满与愤慨,再加上繁重的工作量,科研要求的不断提高,晋升机会得不到保障等等,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期的提前。很多教师的利益、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整天喊口号“讲奉献”这样的精神食粮并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满意度下降,破罐子破摔。
(三)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来源不同,成分比较复杂,既包括春季高考的生源,也包括夏季高考的生源,还有部分3+2分段的生源。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相比,面临更大的挑战,教师认真备课,激情昂扬的去给学生上课,结果面对的是一群毫无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教师付出的努力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還有部分学生不仅毫无学习积极性,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尊重教师的行为,顶撞谩骂教师。可想而知,长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难免会有挫折感,尤其是年轻教师,直接挫伤自尊心、自信心。
四、改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国家强调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政策资金上要给予高职院校较多的支持。在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平衡的国家,一些高职院校是非常知名的,和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享有同等的地位。我国对高职院校带有偏见,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偏见导致了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影响了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应该转变观念,接纳高职教育。
(二)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方面是直接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完善自我管理体制,制定或采取各项激励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一方面,制定公平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对于上课多、上课效果好的教师给予更高的福利待遇,劳有所得,付出就有收获。另一方面,完善教师竞争上岗机制,对表现好的教师给予激励,在评聘职称的时候,优先考虑工作突出的教师,提高教师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业余活动,丰富教师的爱好,给高职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和人际交往的平台,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
(三)教师自身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积极进行自我调适,自我疏导不良情绪。明确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在教学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合理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作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加强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交流。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刘炳震.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研究———以道德低效与提升为视角[D]. 河北科技师范学校,2013.
[2] 赵宇.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 西南大学,2009.
[3]宫火良.情绪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4]周毅刚.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与学校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心理研究,2010(5).
一、研究的意义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大量繁琐高压力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早在1974年F reudenberger就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别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他强调的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又有人将职业倦怠的人成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在高压状态下有的人甚至在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内就开始产生职业倦怠。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对专门性高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顺应潮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寻根求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生源,对一些热门专业盲目扩张,学生素质极低;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看到热门专业就上,完全不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申请这种专业的实力,盲目招生,导致学生暴增,而教师数量较少,教师超负荷工作;另外某些高职院校争创省技能名校,全国几强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不顾教学质量,只注重形式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教师过早开始职业倦怠。 其主要表现为:一情绪衰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体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漠不关心,不在重视教学质量,只要完成学校交代的工作即可,每天天本着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心态进入工作,更不用谈科学研究,甚至有些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迟到、早退、翘班等现象。二自我效能感低。认为自身的工作没有价值,前途迷茫,自己在单位无足轻重,微不足道,没有主人翁意识,在教学工作中没有责任意识等。由此可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因此要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三、高职院校院校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高职院校认知度不高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家长对高职教育带有偏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是三流教育,成绩好的学生都会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没有选择高职教育的,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生源素质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无论高职院校教师付出再多,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都不会太高,而这种相对不公平的社会评价导致了很多教师失去了希望,工作热情也渐渐退去,进而产生工作倦怠。
(二)高职院校自身管理存在缺陷
现今的高职院校大多顺应国家政策号召,由中专或技校合并的,再加上起步较晚,自身各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尤其对于一线教师,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工作量的考评标准缺乏客观性、公正性。例如,上课多的教师和上课少的教师在薪金待遇上是一样的,这就导致课多的教师付出得不到回报,积极性渐渐丧失;上课好的教师与上课效果差的教师在评职称上完全没有体现,这就导致了很多年轻教师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上课质量;这些问题本身就加剧了教师的不满与愤慨,再加上繁重的工作量,科研要求的不断提高,晋升机会得不到保障等等,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期的提前。很多教师的利益、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整天喊口号“讲奉献”这样的精神食粮并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满意度下降,破罐子破摔。
(三)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来源不同,成分比较复杂,既包括春季高考的生源,也包括夏季高考的生源,还有部分3+2分段的生源。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相比,面临更大的挑战,教师认真备课,激情昂扬的去给学生上课,结果面对的是一群毫无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教师付出的努力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還有部分学生不仅毫无学习积极性,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尊重教师的行为,顶撞谩骂教师。可想而知,长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难免会有挫折感,尤其是年轻教师,直接挫伤自尊心、自信心。
四、改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国家强调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政策资金上要给予高职院校较多的支持。在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平衡的国家,一些高职院校是非常知名的,和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享有同等的地位。我国对高职院校带有偏见,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偏见导致了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影响了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应该转变观念,接纳高职教育。
(二)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方面是直接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完善自我管理体制,制定或采取各项激励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一方面,制定公平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对于上课多、上课效果好的教师给予更高的福利待遇,劳有所得,付出就有收获。另一方面,完善教师竞争上岗机制,对表现好的教师给予激励,在评聘职称的时候,优先考虑工作突出的教师,提高教师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业余活动,丰富教师的爱好,给高职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和人际交往的平台,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
(三)教师自身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积极进行自我调适,自我疏导不良情绪。明确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在教学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合理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作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加强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交流。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刘炳震.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研究———以道德低效与提升为视角[D]. 河北科技师范学校,2013.
[2] 赵宇.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 西南大学,2009.
[3]宫火良.情绪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4]周毅刚.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与学校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心理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