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精心预设,富有弹性
1.吃透内容,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堂生动的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达成一种什么目的或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课程目标。而学生学有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因此,增强学习的目标指向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作用的体现。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下的生成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而目标的确定不能有虚化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出现“贴标签”“泛化”现象,而“语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乏或变得含糊,学生的听说读写在课堂中表现得随意化、虚泛化。课堂效果差,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方法等目标在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渗透,决不能本末倒置。
2.研究学生,精设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既能抓住教材的精髓,又能调动学生展开教学探究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登高》一诗时,设计一探究问题:“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请你说说“奇”在何处。这个问题紧扣了诗歌赏析的关键,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全诗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许多语文老师一味地信赖教参,或凭借经验,缺乏精设问题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平庸乏味,或东一榔头,西一斧头。
3.过程情境,弹性预设。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彻底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这是我们在预设过程与情境时首先要注意的。预设过程与教学情境时,课堂教学要在注意有序性的基础上,注意教学的无序性,学习内容的变动性,思维的离散性。
教学设计,本是教学生成的实施准备,而课堂又是即时动态,总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与情境预设时,要有弹性,在细节上不能定得过死,重点把握好教学主线,把握引导、点拨的时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其兴奋点、注意力、思维主线,要纳入到临场应变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对话体验,有效生成
1.调动学生,加强对话。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课文是教学的例子,是师生对话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个性感受对话,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话,鼓励并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存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单向性,封闭性,教师认真备课、写教案,然后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体经验积极主动建构生成的。
因此,教师应转变这种观念。教师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倡导学生积极反思探索,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灵活自由的,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求知的欲望才会激活,课堂才会不断衍生出丰富、鲜活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才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对话体现阅读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多层次的丰富内容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对话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要对阅读内容能作出个性的反应,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意义,并能建构新的意义。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的一方,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合作伙伴。
2.把握异点,有效引导。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当今的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是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思维火花迸发的场景。
在讲授《祝福》,在解读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时,根据预设,鲁四老爷理所当然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课时,对文中的柳妈,学生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深信有关迷信,但她不是故意吓唬祥林嫂,可见不是凶手。
这时,一学生突然提问:“既然柳妈不是凶手,那该怎样理解鲁四老爷就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鲁四老爷是不是受害者?”执教者一愣,随即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揣摩一下文中显示不同的时间鲁四老爷的心情与对祥林嫂的态度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讨论完后,执教者顺水推舟:“照这么说,鲁四老爷本身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我们能把杀害祥林嫂的责任全部推给他吗?”
上例是成功的。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多元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热情与兴奋投身更为广阔的空间,突破预设目标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不拘于已有答案,不落窠臼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激励,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成。
在课堂生成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往往都被调动起来,师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真实自然的生命形态、情感世界和人文思想,课堂富含诗意和创造的理想,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教学过程便成为一个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河北无极中学)
1.吃透内容,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堂生动的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达成一种什么目的或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课程目标。而学生学有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因此,增强学习的目标指向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作用的体现。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下的生成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而目标的确定不能有虚化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出现“贴标签”“泛化”现象,而“语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乏或变得含糊,学生的听说读写在课堂中表现得随意化、虚泛化。课堂效果差,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方法等目标在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渗透,决不能本末倒置。
2.研究学生,精设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既能抓住教材的精髓,又能调动学生展开教学探究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登高》一诗时,设计一探究问题:“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请你说说“奇”在何处。这个问题紧扣了诗歌赏析的关键,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全诗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许多语文老师一味地信赖教参,或凭借经验,缺乏精设问题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平庸乏味,或东一榔头,西一斧头。
3.过程情境,弹性预设。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彻底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这是我们在预设过程与情境时首先要注意的。预设过程与教学情境时,课堂教学要在注意有序性的基础上,注意教学的无序性,学习内容的变动性,思维的离散性。
教学设计,本是教学生成的实施准备,而课堂又是即时动态,总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与情境预设时,要有弹性,在细节上不能定得过死,重点把握好教学主线,把握引导、点拨的时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其兴奋点、注意力、思维主线,要纳入到临场应变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对话体验,有效生成
1.调动学生,加强对话。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课文是教学的例子,是师生对话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个性感受对话,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话,鼓励并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存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单向性,封闭性,教师认真备课、写教案,然后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体经验积极主动建构生成的。
因此,教师应转变这种观念。教师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倡导学生积极反思探索,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灵活自由的,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求知的欲望才会激活,课堂才会不断衍生出丰富、鲜活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才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对话体现阅读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多层次的丰富内容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对话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要对阅读内容能作出个性的反应,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意义,并能建构新的意义。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的一方,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合作伙伴。
2.把握异点,有效引导。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当今的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是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思维火花迸发的场景。
在讲授《祝福》,在解读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时,根据预设,鲁四老爷理所当然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课时,对文中的柳妈,学生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深信有关迷信,但她不是故意吓唬祥林嫂,可见不是凶手。
这时,一学生突然提问:“既然柳妈不是凶手,那该怎样理解鲁四老爷就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鲁四老爷是不是受害者?”执教者一愣,随即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揣摩一下文中显示不同的时间鲁四老爷的心情与对祥林嫂的态度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讨论完后,执教者顺水推舟:“照这么说,鲁四老爷本身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我们能把杀害祥林嫂的责任全部推给他吗?”
上例是成功的。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多元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热情与兴奋投身更为广阔的空间,突破预设目标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不拘于已有答案,不落窠臼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激励,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成。
在课堂生成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往往都被调动起来,师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真实自然的生命形态、情感世界和人文思想,课堂富含诗意和创造的理想,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教学过程便成为一个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河北无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