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 鸭板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山太平近郊的绿地野岭几乎都涉足了,不难见到马兰头、野蒜、野芹菜等,唯不见鸭板菜的踪迹。春天的阳光舒展在草地上,静静地流泻着我的期待,藏在心中久远的往事在静默中凝固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城中鼓山的巽峰塔下偶见了鸭板菜,我的往事便在初夏的阳光下悄悄萌动了。
  每当夕阳快落山时,年迈的祖父便打着赤膊,卷上裤角,背上年幼的妹妹从厨房的后门步入河中,然后溯河而上觅野菜。在夕阳淡淡的金晖中,祖父的背影像一幅西洋油画:古铜色的已懈皱的皮肤滑动着金色的古韵;背上的妹妹翘着小屁股,歪着小脑袋左右轻晃。故乡的小河清流如练,两边是苍翠的古柳,古柳下是凄凄草丛,草丛中叶绿茎青、状若鸭板的便是鸭板菜,在草丛中尤为显眼。祖父掐得最多的便是这菜。告别童年的歌谣,进入少年的时光后,我便学着祖父的样子,打着赤膊,卷上裤角,拉着扎两根羊角辫儿的妹妹溯流而上。鸭板菜实则跟鸭子并无干系,仅形象而已,但跟水是相息的。故乡的水好,有清水的地方就有鸭板菜,有鸭板菜的地方必能听见流水的潺潺声。所以我们多在水岸边、古柳下觅掐鸭板菜。草丛中细长、透明的茎秆,茎秆上嫩绿的鸭板样的叶子,叶子上晶亮的脉线,是我们大山里的孩子一个春天和一个初夏的向往;掐一把捏着手中,那种比野芹菜还醇厚、浓郁的清香,把我贫穷的少年时代的故事诱编得味美而情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知道烧好后的鸭板菜的味儿。尽管那时缺油少料,仅放几个辣椒烹调,但那种浓烈的馥郁中夹溢着山泉甘美的味儿,依然醉倒了我无数个彩霞漫天的黄昏。
  随着时光的流逝,祖父在余晖中背着妹妹溯流而上的油画已褪色了,那个在青青河岸边寻觅鸭板菜的少年也已长大成人,只是河水依然年年清,古柳依然年年绿,鸭板菜依然年年长。已长大成人的我依然在河岸边寻寻觅觅,是在觅一种名叫鸭板菜的野菜,更像是在寻童年时撒落的梦的种子、少年时遗落的阳光的碎片,只是不再那么痴迷,一切都在静美中穿行、寻觅、抚掐,不时闻着一手的馥郁,一脸的陶醉,一脸的迷惘,陶醉中有青春的梦幻,迷惘中有幽幽的思想:山外的那个精彩的世界有鸭板菜吗?人们认识它喜欢它吗?也和我一样为它而寻寻觅觅吗……
  鼓山的巽峰塔下果真是有水的。虽看不到水在流,却分明能听见水在走,地面上湿漉漉的地方,无人理睬的鸭板菜在沉默中成长。我掐了一大把下山来,见到一熟人,说,这种菜很好吃的,我终于找到它了。他看了看,淡淡地说,这是什么菜?苦菜?这有什么好吃的。我愕然。看来,外面的人真的不认识也不喜欢这鸭板菜,只有故乡的那个少年、那个青年在青河岸边为它寻寻觅觅,为它痴痴迷迷。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不能相信直觉,更不能相信错觉,认真爱一个人要用八爪鱼一样的触觉,如果装作浑然不觉,那么爱就会失去知觉。  你爱的人,她在天上飞,你在地下追;爱你的人,你在天上飞,她在地下追。如果你想以逸待劳,一定要找个爱你的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种感觉才对,所以谁告诉她是天鹅,赶紧逃离她吧。  认真对待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每个人,无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还是坏人,有私索取的人教会了我们如何爱自己,无
期刊
白果村端坐在夜的中央,夜色,网一般铺天盖地。在田埂上渐渐上升的,是奶奶地气连成一片的唤鸡入圈的歌谣,一池肆意鸣唱的蛙声,几痕窸窸窣窣的蝈蝈声。此刻,只有隐隐约约的几颗星星穿透云层,向我飞来,所有的生物都停止生长……  我一直不明白,白果村的夜晚为何如此绵长?黑暗中,我看见爷爷瘦骨嶙峋老鹰般的左手,紧紧抓住刚直的烟杆就着忽明忽暗的旱烟,“吧嗒吧嗒”地丈量着夜的长度,一直没有结果。  而夜,一如既往地
期刊
这个时节的夜晚,我想,田野里当是虫鸣唧唧、呢喃一地了吧。尽管今年的春天是挣脱了一场铺天盖地百年不遇的冰冻而缓缓来到的,我却坚信,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生命复苏的力量的。三月的阳光敲打着额头,敲打着大地,温暖便留在心里,温暖的气息便四处流淌。我其实一直在留意着院子里浅浅的水池边那棵杨柳,好像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它光溜溜的枝条上悄无声息地缀上了嫩嫩的鹅黄鹅黄的芽苞。我遗憾自己不曾目睹那个过程。究竟那软软如鞭
期刊
“起来,老倌子快起来,扯地米菜(荠菜)去。”  天刚麻麻亮,母亲用脚轻轻碰了几下父亲后,细声细气地喊了一声,生怕惊醒了我和妹妹。其实,大约鸡叫三遍后,我就醒了。知道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到了,又有“地米菜煮鸡蛋”吃了。  父亲小心翼翼地起床,不一会儿工夫就扯了一大把开满了小白花的地米菜回来了。母亲接过地米菜连根带茎洗得干干净净,挽个把放在清水锅里,然后趁我不注意将藏好了的鸡蛋拿出来,反复洗了几遍放在锅里
期刊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
期刊
我的旧居在台州黄岩城关花园巷,巷的南端转弯处有一口墨砚似的池塘,该池塘是在明代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地,清光绪年间大户林家建新宅时加建塘岸石栏杆,砚池巷就因该池而得名。砚池呈长方形,它长60米,宽20米。池东池北沿边筑有石护栏,池西头有两棵大树,若似墨砚边上插着两支毛笔。  池的南岸有一堵爬满青藤的砖墙,墙和池塘间有一米多宽的石板路,可供人们在池边洗涤。那时虽然有水井,但砚池更是家庭主妇洗涤的好地方
期刊
每次回到故乡,都让我不自禁地伤心,故乡的满目疮痍越来越让人目不忍睹:前山因挖山取石,早已狼藉不堪,昔日如一条蟠居的长龙,至今如一头生满癞疮的臭狗;后山因无度开荒,昔日鸟鸣花涌的胜景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洪水过后的沟壑;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早已干涸,河沟里枯草丛生;村舍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房子越发地旧,而我童年居住的茅屋早已不见踪影,旧址上只露出贫瘠的土地;而故人似乎越发地少了,他们有的搬进城里,有的外
期刊
想起两次在3号车厢遇到的事,其情其感,也许能聊以自慰并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次是赴京参加散文年会的归来途中。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至周口”列车的3号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年轻女孩两名乘客。因为陌生,刚进车厢时都没说话。可是后来一打开话匣子,竟然越说越知音、越说越亲近。我得知她是刚就业于北京幼教研究院的大学生,这次出差是研究院派她去周口市幼儿园讲幼儿国学教育示范课的。咋也没想到,中午,她很
期刊
一次聚会,宣传部的副部长徐利华对我说:“亚鹰,你是文人,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你不妨写一写。”他清了清爽门,就饶有兴味地讲开了——  就在我们生活的小城,有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妇,一对儿女在上中学,三年前夫妇俩双双下岗,全家生存危机顿现。但是,这对夫妇并没有像其他下岗工人那样到单位吵闹到政府上访,而是淡然地领回了下岗证,用部分下岗身份置换金买回一台榨油机,每年秋季油茶成熟时,他们就到各山乡收购山茶子
期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喜欢在花荫下把盏欢聚,雅称“洗妆”。我不想效仿古人的文雅风俗,却经受不住州门司镇梨花的诱惑,于是在草木葳蕤的三月,挽一袭和风,欣欣然驱车前往。  远远地飘来缕缕淡淡的花香,隐约还有蜜蜂的嗡嗡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描绘的是雪,却更像是写眼前的景。“南国梨乡”州门司镇六千多亩梨树在这个季节相约着一同盛放,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