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例如,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了把统计作为一个过程来教,可组织学生在早晨7点到7点半,对学生的到校情况进行统计。然后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再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生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先认真观察这些圆柱,并摸一摸这些圆柱,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投影片出示圆柱的几何形图及侧面展开图,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在信息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尤为突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低年级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时,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再如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后,针对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常会忘记商0,我借用儿歌“我是0,本事大,除法运算显神通。不够商1我来补,有了空位我就坐,别人要想把我除,常胜将军总是我”帮助学生掌握。简单而有趣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易懂。
四、问题解决的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测量一下自己家里卧室的长和宽,求出面积,然后算一算如果用长和宽分别为60厘米和15厘米的长方形木板铺地,需要木地板多少块?如果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2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的练习,不仅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练习实践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习“分类”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到超市去了解物品的摆放方法,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到真正上课时学生学习分类的标准也就得心应手了。又如认识了线段后,我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画,画要全部由线段组成,使学生巩固了对线段的认识。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单位“米”作准备。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例如,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了把统计作为一个过程来教,可组织学生在早晨7点到7点半,对学生的到校情况进行统计。然后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再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生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先认真观察这些圆柱,并摸一摸这些圆柱,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投影片出示圆柱的几何形图及侧面展开图,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在信息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尤为突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低年级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时,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再如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后,针对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常会忘记商0,我借用儿歌“我是0,本事大,除法运算显神通。不够商1我来补,有了空位我就坐,别人要想把我除,常胜将军总是我”帮助学生掌握。简单而有趣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易懂。
四、问题解决的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测量一下自己家里卧室的长和宽,求出面积,然后算一算如果用长和宽分别为60厘米和15厘米的长方形木板铺地,需要木地板多少块?如果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2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的练习,不仅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练习实践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习“分类”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到超市去了解物品的摆放方法,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到真正上课时学生学习分类的标准也就得心应手了。又如认识了线段后,我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画,画要全部由线段组成,使学生巩固了对线段的认识。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单位“米”作准备。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