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人到了反思的时候,他将进入了一个伟大的起点。”
从裁缝到大型上市企业集团的董事长,高德康的历练无疑具有传奇色彩。
2007年1月5日,高德康当选“2006 CCTV年度经济人物”。在录演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了财富论坛主持人陈伟宏的“刁难”,在现场为另一位主持人董卿用10分钟制作一件礼服。在此过程中,他并未使用皮尺,凭借眼力就把董卿的身高、三围加上肩围和领围,甚至体重和血型都说出来了。
这,就是高德康的“专业”和眼光。
高德康的老家在江苏常熟,1976年,他发起成立本村的一个小缝纫组并担任组长。那一年他24岁,已是那一带有名的裁缝,干活又快又好。那时农村里的衬衣,别人做一件需要48分钟,但高德康只要25分钟。一天8小时下来,他可以做两件棉袄,两件罩衣,一件衬衫,而别人需要两天。他的秘诀,就是熟能生巧——这也是他感悟的创新之道:熟就是对细节精熟,巧就是改进和创新。
为什么波司登能有今天?这,就是基因。
缝纫组成立那会儿,苏南的小服装厂可谓遍地开花。这样一个小不点的村缝纫组当时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于是高德康利用常熟与上海区位临近的地理条件和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工业城市的优势去寻找加工业务,挨家挨户地联系活儿,即便只是几件衣服的单子,他也如获至宝按时完成。加工质量又不错。就这样,他的名字传开了,业务也逐渐增多。
创业初期,高德康往往同时肩挑几个角色,除了联系业务,还会负责原料采购、生产,甚至是物流——常熟到上海70多公里,那时企业连个摩托车都没有,只能依靠自行车来回运送原料和产品。于是在204国道上,高德康骑着自行车驮着一百多斤的货物,风里来,雨里去,经严寒,历酷暑。
高德康后来在回忆创业艰辛经历时说,当时我们厂规模很小,但志气不小。在为上海企业做加工业务中我们虚心学习,学到不少优秀的管理经验,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的一丝不苟和工作安排上的严密周到,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从模仿中起步,“他为我用”、不断学习,为我们自己创业打基础。
为上海企业做加工,也锻炼了高德康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悟性。那时,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的蓬莱公园,有100公里路。高德康骑自行车每天要跑个来回,有时货品多,高德康就挤公共汽车,背着重重的货包挤上去,再挤下来,累得满头大汗。遇到上班时间,公共车挤得不得了。当高德康背着货包好不容易挤上去,车上的人闻到一身臭汗,就把高德康往下推,有一次把高德康的腰都扭伤了。有时候他们还要骂一句:你这个乡下人,乡巴佬。高德康生气得不得了……在这样的痛苦面前,高德康有时甚至考虑还耍不要和上海人做生意?但是不去上海,家里就没有活干,吃不上饭。只能上,乖乖地上。高德康后来说:“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要钻,没办法的,只能受点委屈。”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南巡讲话,让高德康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在来临,于是先后投入2000万元,兴建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办公大楼及其他配套设施,引进了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三四倍。企业更名为康博集团。
1993年年底,康博结束了贴牌加工的历史,开始全力推广自己的品牌——“波司登”。
由于没能把握好市场的脉搏和规律,只是凭自己的感觉购回原材料并投入生产,1994年这一年生产的全部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积压在仓库里的羽绒服价值总计达2000多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波司登无疑是致命的灾难。更为雪上加霜,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
“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真是上吊跳楼的心都有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高德康仍不禁感叹。“我一人死了一了百了,可是还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就觉得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为企业负责。”幸好后来通过反季节甩卖,获得800万元的回笼资金,度过了难关。
总结教训,高德康决定:第一,销售上放弃代理制,以在当地建波司登贸易公司为主,这样可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第二,要大量引进专业人才,尤其是成熟性的设计人才、品牌策划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要花大本钱。
此次失败也敦促高德康在羽绒服产品上做出改变。他大胆实践,把羽绒服的含绒量从过去的50%~60%提升到90%,由此引发了我国羽绒行业的一场革命。
1995年,波司登生产68万件,销售62万件,一炮打响。自此坐上了我国羽绒服行业的第一把交椅,持续至今已有16年。
一路历练过来,高德康已是企业家高德康。
他爱学习。当年企业还是一个村里的小厂时,他每天都要思考今天要向上海企业学点什么?为此,经常到睡不着觉的地步。为了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他还特意跑到北大、清华上了一年学。他说:“我经常总是在听人家讲,听了以后抓住要害,再在实践中去检验,到最后看结果,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时间再紧张,他每个月一定要集中3天时间学习,把自己的思路理顺。“不一定整天忙得不得了的领导就是好领导,你必须把思路理顺,考虑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
他喜欢反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人到了反思的时侯,他将进入了一个伟大的起点。”他认为这句话非常有用。后来他的事业做大了,波司登已经成为了中国羽绒服第一品牌,自己也变成了千万、亿万富翁了,每天思考、总结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他认为,一个人没有去总结,没有去反思,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和创新。
他经常说,一个企业家应该看未来想今天,千万不要用历史做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而应该是从中提炼某些精神和经验,融合到现在的管理团队中去检验。更要紧的,还是要用创新的东西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他喜欢第一。纺织行业里他是第一个CCTV年度人物,波司登也是纺织行业里的第一个世界名牌,工业大奖是国内消费品领域唯一的一个,纺织服装协会给评的“领军企业”也是唯一的。他觉得这些都是他要拿到的东西。“不是唯一就是第一,那就是我的目标。”
他喜欢开车,更喜欢超越的感觉。1995年的时候,他从厂里到上海半个小时,现在没有打破记录的。他把驾驶中的速度和超越当成一种享受。曾有一次,他开车都到工厂门口时,有一辆车超过了他,他没有转向进厂里,而是直接向前开,直到超越了这辆车才调着回厂。他说,当你把一个事情作为自己的享受,是不累的,永远会有一种激情。而且开车的时候,需要思维反应快,尤其开快车超车时,需要判断能力。
企业家的眼光是稀缺资源。给人做代工时,他就感受到了品牌的力量。早在1997年他就在国外大范围注册了波司登商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机遇,1998年金融危机也是机遇,一方面国外消费者会更青睐波司登的产品,另一方面波司登收购那些优质品牌的机会也更多。很早在央视天气预报黄金时段投广告,也是高德康的做的经营规划,央视这个品牌宣传制高点他是要上的,天气预报这个对防寒服特别黄金的时段他也是非要拿下的。
他以他的无数行动来证明,企业家和老板是不一样的:企业家对国家、对社会有一种责任,而不是挣了钱去挥霍。
从裁缝到大型上市企业集团的董事长,高德康的历练无疑具有传奇色彩。
2007年1月5日,高德康当选“2006 CCTV年度经济人物”。在录演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了财富论坛主持人陈伟宏的“刁难”,在现场为另一位主持人董卿用10分钟制作一件礼服。在此过程中,他并未使用皮尺,凭借眼力就把董卿的身高、三围加上肩围和领围,甚至体重和血型都说出来了。
这,就是高德康的“专业”和眼光。
高德康的老家在江苏常熟,1976年,他发起成立本村的一个小缝纫组并担任组长。那一年他24岁,已是那一带有名的裁缝,干活又快又好。那时农村里的衬衣,别人做一件需要48分钟,但高德康只要25分钟。一天8小时下来,他可以做两件棉袄,两件罩衣,一件衬衫,而别人需要两天。他的秘诀,就是熟能生巧——这也是他感悟的创新之道:熟就是对细节精熟,巧就是改进和创新。
为什么波司登能有今天?这,就是基因。
缝纫组成立那会儿,苏南的小服装厂可谓遍地开花。这样一个小不点的村缝纫组当时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于是高德康利用常熟与上海区位临近的地理条件和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工业城市的优势去寻找加工业务,挨家挨户地联系活儿,即便只是几件衣服的单子,他也如获至宝按时完成。加工质量又不错。就这样,他的名字传开了,业务也逐渐增多。
创业初期,高德康往往同时肩挑几个角色,除了联系业务,还会负责原料采购、生产,甚至是物流——常熟到上海70多公里,那时企业连个摩托车都没有,只能依靠自行车来回运送原料和产品。于是在204国道上,高德康骑着自行车驮着一百多斤的货物,风里来,雨里去,经严寒,历酷暑。
高德康后来在回忆创业艰辛经历时说,当时我们厂规模很小,但志气不小。在为上海企业做加工业务中我们虚心学习,学到不少优秀的管理经验,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的一丝不苟和工作安排上的严密周到,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从模仿中起步,“他为我用”、不断学习,为我们自己创业打基础。
为上海企业做加工,也锻炼了高德康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悟性。那时,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的蓬莱公园,有100公里路。高德康骑自行车每天要跑个来回,有时货品多,高德康就挤公共汽车,背着重重的货包挤上去,再挤下来,累得满头大汗。遇到上班时间,公共车挤得不得了。当高德康背着货包好不容易挤上去,车上的人闻到一身臭汗,就把高德康往下推,有一次把高德康的腰都扭伤了。有时候他们还要骂一句:你这个乡下人,乡巴佬。高德康生气得不得了……在这样的痛苦面前,高德康有时甚至考虑还耍不要和上海人做生意?但是不去上海,家里就没有活干,吃不上饭。只能上,乖乖地上。高德康后来说:“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要钻,没办法的,只能受点委屈。”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南巡讲话,让高德康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在来临,于是先后投入2000万元,兴建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办公大楼及其他配套设施,引进了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三四倍。企业更名为康博集团。
1993年年底,康博结束了贴牌加工的历史,开始全力推广自己的品牌——“波司登”。
由于没能把握好市场的脉搏和规律,只是凭自己的感觉购回原材料并投入生产,1994年这一年生产的全部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积压在仓库里的羽绒服价值总计达2000多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波司登无疑是致命的灾难。更为雪上加霜,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
“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真是上吊跳楼的心都有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高德康仍不禁感叹。“我一人死了一了百了,可是还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就觉得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为企业负责。”幸好后来通过反季节甩卖,获得800万元的回笼资金,度过了难关。
总结教训,高德康决定:第一,销售上放弃代理制,以在当地建波司登贸易公司为主,这样可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第二,要大量引进专业人才,尤其是成熟性的设计人才、品牌策划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要花大本钱。
此次失败也敦促高德康在羽绒服产品上做出改变。他大胆实践,把羽绒服的含绒量从过去的50%~60%提升到90%,由此引发了我国羽绒行业的一场革命。
1995年,波司登生产68万件,销售62万件,一炮打响。自此坐上了我国羽绒服行业的第一把交椅,持续至今已有16年。
一路历练过来,高德康已是企业家高德康。
他爱学习。当年企业还是一个村里的小厂时,他每天都要思考今天要向上海企业学点什么?为此,经常到睡不着觉的地步。为了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他还特意跑到北大、清华上了一年学。他说:“我经常总是在听人家讲,听了以后抓住要害,再在实践中去检验,到最后看结果,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时间再紧张,他每个月一定要集中3天时间学习,把自己的思路理顺。“不一定整天忙得不得了的领导就是好领导,你必须把思路理顺,考虑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
他喜欢反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人到了反思的时侯,他将进入了一个伟大的起点。”他认为这句话非常有用。后来他的事业做大了,波司登已经成为了中国羽绒服第一品牌,自己也变成了千万、亿万富翁了,每天思考、总结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他认为,一个人没有去总结,没有去反思,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和创新。
他经常说,一个企业家应该看未来想今天,千万不要用历史做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而应该是从中提炼某些精神和经验,融合到现在的管理团队中去检验。更要紧的,还是要用创新的东西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他喜欢第一。纺织行业里他是第一个CCTV年度人物,波司登也是纺织行业里的第一个世界名牌,工业大奖是国内消费品领域唯一的一个,纺织服装协会给评的“领军企业”也是唯一的。他觉得这些都是他要拿到的东西。“不是唯一就是第一,那就是我的目标。”
他喜欢开车,更喜欢超越的感觉。1995年的时候,他从厂里到上海半个小时,现在没有打破记录的。他把驾驶中的速度和超越当成一种享受。曾有一次,他开车都到工厂门口时,有一辆车超过了他,他没有转向进厂里,而是直接向前开,直到超越了这辆车才调着回厂。他说,当你把一个事情作为自己的享受,是不累的,永远会有一种激情。而且开车的时候,需要思维反应快,尤其开快车超车时,需要判断能力。
企业家的眼光是稀缺资源。给人做代工时,他就感受到了品牌的力量。早在1997年他就在国外大范围注册了波司登商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机遇,1998年金融危机也是机遇,一方面国外消费者会更青睐波司登的产品,另一方面波司登收购那些优质品牌的机会也更多。很早在央视天气预报黄金时段投广告,也是高德康的做的经营规划,央视这个品牌宣传制高点他是要上的,天气预报这个对防寒服特别黄金的时段他也是非要拿下的。
他以他的无数行动来证明,企业家和老板是不一样的:企业家对国家、对社会有一种责任,而不是挣了钱去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