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创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像、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一次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的得到诠释。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什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个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做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做好;当学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由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创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像、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一次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的得到诠释。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什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个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做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做好;当学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由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