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主题与电影主题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国际影坛,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作曲家,他与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合作,从1974年的《横冲直撞大逃亡》(The Sugarland Express)到近期的《战马》(War Horse),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为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更是为广大听众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主题旋律。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成就了一代电影音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还是一位很有思想和创意的作曲家为好莱坞商业电影注入更多的艺术气质和人文关怀,进而使这些商业电影闪烁着更为迷人的光芒?应该说二者兼而有之。威廉姆斯曾说:“好的电影音乐要视它如何为电影服务,是否达成它的使命与目的。它可以做得很少,不留痕迹,甚至没有自己很强的个性,只用作点缀或附属;它尽管(为画面)附加了曲子,并不表示它很突出的声音。当然,也有些电影需要强而有力的声音,有时候用上非常突出且显而易见的素材。”威廉姆斯的话中透露出一个重要理念:为电影服务。这正是威廉姆斯最核心的电影音乐观。所谓“为电影服务”,即为电影的艺术表现服务。那么,威廉姆斯是怎样做的呢?一般说来,电影中的音乐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功能,如深化思想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矛盾;中突、烘托气氛、配合画面等。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作曲家而言,“为电影服务”具有多种可能或途径。毋庸置疑,威廉姆斯的创作在上述诸方面都体现出了这一意识,并都尽显大师风范。但在笔者看来,最出色的还在于威廉姆斯的音乐极大地深化了电影的思想主题——他以“命题作文”的方式,根据电影脚本和实拍的画面(剪辑后的),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音乐主题(theme),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完整且具有交响性的音乐段落(即“电影主题音乐”),进而作为深化电影思想主题(mythos)的重要手段。威廉姆斯这种通过特定的音乐主题强化电影主题的创作特征,在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抒情性交响乐”风格阶段尤为突出。
  有研究者指出:“威廉姆斯的电影音乐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或多个音乐主题。这些音乐主题或与影片主旨相关,或与影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命运、情感情绪状态相关,往往呈现出明确的诠释性和高度的可辨识性。”这就是说,这些音乐主题在整部电影的音乐中具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它如同瓦格纳歌剧中的“主导动机”,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功能。但更应看到的是,这些音乐主题作为一部电影中最主要的音乐材料,构成了作为所谓“电影主题音乐”,进而极大地深化了电影的思想主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星球大战》(StarWars,1977)中,威廉姆斯就设计了著名的“星战主题”和十分动人的“莉亚主题”,进而发展(主要以变奏手法)出一种结构完整的“电影主题音乐”。如以“莉亚主题”及其三个变奏发展成了一段优美的“公主莉亚主题”,不仅塑造出了莉娅公主纯洁美丽的音乐形象,更强化了电影的浪漫主义特质,使之与电影整体的科幻色彩和未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凸显出电影的人文主义思想主题。在《超人》(Superman,1978)中,威廉姆斯则设计出了“超人主题”,并将其发展为《超人进行曲》。在紧接的《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中,威廉姆斯设计了“骑士主题”,进而将其发展成《骑士进行曲》(Raiders March)。这些主题不仅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思想,更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
  20世纪90年代初。威廉姆斯进入了创作中的“抒情性交响乐”风格时期,并将这种音乐主题运用得出神入化。先是在《虎克船长》(Hook,1991)中,他创作了主题音乐《虎克船长主题:飞向梦幻岛》(The Flight to Neverland)。威廉姆斯在这首单曲的总谱扉页中写道:“我试图创作一种明亮且具有歌唱性的旋律,这种旋律包含一些童年的惊奇和那种这次著名的飞翔所需要的活力和‘情绪激昂’。”这可以看做是威廉姆斯写作“抒情性交响乐”的开始。在后来《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Ryan,1998)两部二战题材的电影中,威廉姆斯运用“电影主题音乐”深化电影思想主题的意图就更为明显和有效。前者中根据“辛德勒主题”(Schindler theme)所发展出的“辛德勒名单主题”(Theme form Schindler’s List)和后者中根据“哀悼主题”发展出来的《为阵亡者所写的赞美诗》(Hymn to theFallen),作为“抒情性交响乐”,都以深沉隽永、感人至深的音响,给人以心灵上的巨大震撼。进入新世纪,威廉姆斯为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Stone,2001)所写的“海德微主题”(Hedwig’s theme)、为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2002)所创作的“凤凰福克斯主题”(Fawkes thePhoenix)以及《星球大战前传Ⅱ》(Star Wars:Episode II,2002)中的“穿越星际”(Across the Star)、《哈利波特与阿拉卡兹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1kaban,2004)中的“回溯之窗”等,都成为其“抒情交响风格”的代表作,并获得了业界专家和世界观众的认可。
  “电影配乐中的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对电影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的确如此,威廉姆斯所设计的音乐主题作为电影整体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完全达到了这样的作用和境界。
  二
  《辛德勒名单》是斯皮尔伯格1993年执导的一部黑白纪实片风格的二战题材电影,威廉姆斯于1993年夏为其配乐。这部电影最主要的音乐就是根据“辛德勒主题”(见谱例1)而创作的“辛德勒名单主题”。在影片中,“辛德勒主题”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了7次,出现在电影的不同部位。第一次是圆号独奏。圆号沉闷的音色配合着成群结队的犹太人被驱赶到维斯拉河南岸的场景。音乐刻画出犹太人被德军驱赶时内心的悲伤和无奈,为电影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第二次吉他独奏,为主题的变奏,是以自由的散板节奏呈现出来的。   谱例1电影《辛德勒名单》音乐中的“辛德勒主题”此处的场景是辛德勒帮助一位犹太姑娘解救她的父母。这个自由的散板打破了影片沉闷的气氛,为惨遭法西斯蹂躏的犹太人注入了一丝生命的希望;第三次是长笛独奏,表现辛德勒发现红衣女孩尸体后的震撼。长笛的音色是沙哑、压抑和凝滞的,显得十分凄惨和哀伤;第四次是弦乐队演奏的“辛德勒主题”,表现辛德勒名单上犹太人获救后内心的舒展和一丝平静i第五次为弦乐队,对应的场景是辛德勒与被他解救的犹太人告别。当史顿代表犹太人将一枚由大家打造的戒指送给辛德勒作为纪念时,音乐响起,表达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感激之情和依依不舍;第六次是独奏小提琴,出现在影片最后犹太人对辛德勒的哀悼和纪念的场景。提高八度演奏的小提琴使辛德勒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得以弘扬。第七次是钢琴独奏,是在片尾字幕处出现的。这里,情绪较为平静,音乐中充满回忆和总结的意味。
  在这七次“辛德勒主题”呈现中,最为动人的是第六次独奏小提琴的呈现。这里完整出现《辛德勒名单主题》,所对应的画面上战争结束许多年以后,战乱的幸存者和一些犹太人的后裔来到辛德勒的墓前,向这位曾经搭救他们或他们父母的恩人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这是一段用管弦乐队伴奏(美国波斯顿交响乐团)的小提琴独奏曲(帕尔曼独奏),全曲共49小节,分为3部分。乐曲开始是一个5小节的引子,由独奏英国管奏出,音乐犹豫且具有悲剧性。这个引子也可视为与“辛德勒主题”相对应的另一主题,姑且称之为“引子主题”(见谱例2)。
  谱例2《辛德勒名单主题》中的“引子主题”
  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由“辛德勒主题”发展出一个由4个乐句组成的10小节乐段(见谱例3)。后,这个乐段持续在d小调上,由主题动机中的“纯五度”(a-d)为框架性音程延伸出来,以d小调属音A为支点,采用跳进与级进结合的方式,通过重复、变化重复等旋律发展手法构成完整的结构段落,并完满终止在d小调主和弦上。值得注意的是,开始的A作为属音,几乎是这段旋律的最高音(比此音高的也只有C和bB),形成一种向下的反压。最终,属音向下解决到主音,而不是昂扬地解决到上方主音。故这段旋律给人一种极其沉重的压抑之感。接着,独奏小提琴提高八度重复这一段,情绪激动起来。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是一个8小节的过渡性段落。其前半部分的音乐材料来自“辛德勒主题”,中间部分音乐材料则来自第一部分前的“引子主题”,后半部分则是一个向上的级进和琶音音型,作为第三部分到来之前的一个过渡,并伴随着向a小调的转调(到a小调重属和弦)。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不仅音区再提高五度,转为a小调,而且局部还利用音阶式上下行进行“加花”,旋律在高中低三个音区转化,最终向上终止在a小调主和弦上。这一部分情绪更加激昂,但整体上仍保持着一种宿命式的悲剧色彩。
  谱例3《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主题”发展出的完整乐段
  电影《辛德勒名单》通过描写和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讲述了种族主义阴影下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人性中善良的本质,更重要是歌颂了商人辛德勒那种超越种族主义、超越战争和民族矛盾的人道主义精神,诉说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段音乐位于电影的最后,所匹配的是人们悼念辛德勒的场景,无疑是对电影中弥漫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概括和升华,极大地深化了电影的思想主题。
  三
  无独有偶,同样是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一部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4年之后的1997年,斯皮尔伯格又推出了《拯救大兵瑞恩》,仍由老搭档威廉姆斯作曲。正如一位论者说的:“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主题,用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有何价值?这是令将士和观众都为之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阐释和挖掘,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战争中正义和人道精神的内涵。”牺牲一人拯救多人是士兵的职责,但牺牲多人拯救一人,似乎不成正比,但它所表达出的则是对个体生命及其价值的尊重。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音乐并不复杂,这首置于影片最后的为交响乐队和合唱队所写的“赞美诗”,所配的画面和《辛德勒名单》相似,是被拯救者大兵瑞恩在阵亡将士陵墓前的悼念,对于突出整部影片的人道主义思想主题有着画龙点睛之效。关于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威廉姆斯在这首总谱的扉页上写道:“《拯救大兵瑞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他杰出的摄影技术所积累的效果和蕴含在这部电影中令人信服的表现与令人震动的情感>中击(特别是在影片结尾部分)相联系。”乐曲开始是定音鼓和小军鼓奏出的固定节奏(见谱例4),隐喻战争或军队的形象。紧接着,长笛和小号奏出一个主题动机,本文称“哀悼主题”(见谱例5)。这是一个号角性主题,由G大调“属一下属”的“反功能”和声逻辑构成,仍是战争或军队的象征。
  谱例4《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为阵亡者所写的赞美诗》谱例5《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哀悼主题”
  这个主题与背景节奏不仅渲染出战争气氛,而且还合在一起,成为这首“赞美诗”的前奏、问奏和后奏。整个“赞美诗”呈现为ABA三部曲式,其结构图如下:
  其中,A部分是一个18小节的乐段,合唱队唱出教堂唱诗班似的无词歌,表达出阵亡者深切的哀悼(见谱例6)。众所周知,“赞美诗”(Hymn)起源于中世纪,是天主教会格列高利圣咏四种固定形式之一,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味。威廉姆斯此处并没有采用早期“赞美诗”的单声形态,而采用了多声音乐形式,不过织体较为简单,主调织体为主,基本没有对位,局部还保持着中世纪后期宗教音乐的多声形态。他曾说:“为电影中的这一部分写音乐特别具有挑战性,因为这里的音乐需要运用足够安详、简单的乐音表达一种真挚的虔诚,而不需要去破坏每个观众的内心反应。我想起来了,其音乐应该是人声,至少在篇幅上具有合唱曲的织体特征,但不依赖那种可能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文本。但事实上,我感觉这首小曲是单一的管弦乐演奏。”不难看出,威廉姆斯之所以选择这种浓重宗教色彩的“赞美诗”风格,就在于他要排除那种富于激情的音乐,使观众内心保持一种庄严和肃穆,以示对阵亡将士的哀悼。在4小节的间奏后,乐曲进入中段(B),以管乐演奏为主,没有合唱。此段与A相比,虽具有对比性,但在音乐材料上仍有联系,也可以说,对比主要是在音色上。接着又是两小节的间奏,但这里没有用“哀悼主题”,而将其置于再现段(A′)之中。A′为变化再现,相对于呈示段篇幅通过重复而扩大,且音响在重复过程中不断加厚,逐渐达到高潮,使这首庄严、肃穆的“赞美诗”终于打开情感的闸门,如同江河入海一泻千里。这种情感的宣泄结束后,乐曲进入后奏,情绪归于平静,合唱队和管弦乐队渐止,只有打击乐的固定节奏和管乐器上奏出的“哀悼主题”。
  谱例6《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为阵亡者所写的赞美诗》中的A部
  影片中,威廉姆斯巧妙地选取了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殊意味和宗教色彩的“赞美诗”来深化电影人道主义的思想主题。谈到这首“赞美诗”时,威廉姆斯曾说:“在写这首小曲的过程中,电影中所呈现的阵亡英雄时常出现在我心里。电影中如此令人信服的描绘,唤起对我对现实生活中英雄们的记忆,我为创作这首小曲而感到荣幸。”足见威廉姆斯是一位充满人道精神的作曲家,在其内心深处同样也埋藏对二战阵亡将士的祭奠。
  作为一位电影音乐大师,威廉姆斯在许多非战争题材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这种运用“音乐主题”深化“思想主题”的创作意识也显而易见。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功能虽然是多样的,但最为主要的则是深化电影的思想主题。威廉姆斯的电影音乐创作也是如此,其艺术表现功能是多样的,共同表达出“为电影服务”的理念。但威廉姆斯用音乐主题所延伸发展出的电影主题音乐深化电影的思想主题,则是其电影音乐的最可贵之处。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一 出、出版、宣传花儿首先要认识花儿  保护花儿,首先要认识花儿。对花儿认识得越深刻,保护的自觉性就越强。要组织花 出,出版花儿书籍和花儿音像制品,宣传花儿作品和花儿歌手,更要认识花儿,因 出、出版、宣传花儿就是向观众、读者、听众介绍花儿、传播花儿知识,同样有个导向问题。其中若出现舛误,对于不了解花儿的人来讲,就会把“非”当成“是”,将假花儿当成真花儿 出、出版、宣传花儿要讲究科学性,所谓科学性,
2008年10月11日,上海国际计算机电子音乐研讨峰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组委会、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各音乐院校及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师大等综合性高校的音乐院系,还有来自中国乐器协会、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等全国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机构及海外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来宾,就国
正当国内商家如火如荼地炒作“光棍节”大促销大甩卖时,英联邦及其他很多国家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停战。每年的11月1]日前后,英国街头随处可见鲜红的虞美人花,象征着最惨烈的法兰德斯战场上所流淌的鲜血,也提醒着人们永远铭记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各种武装冲突中丧生的亡灵。这种悼念气氛深深影响着当地的音乐文
2010年10月,透过在上海大剧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出的叶小纲歌剧《咏别》,国内观众初次见识了石倚洁在舞台上令人惊艳的表现。粗略地翻看一下石倚洁的艺术履历,不禁让人惊叹,从2007年10月在意大利首次登台主演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女人心》至今,短短几年,他已经在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日本、中国、智利等国的舞台上,主演或参演了近四十部中外歌剧作品。这不仅在中国中
京城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一年前的2010年的3月9日,也是在北京音乐厅,也是  年轻的浙江交响乐团,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给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台清新的“春路雨添花——浙江交响乐团音乐会”。他们演奏了充分体现本土人文内涵的《龙腾虎跃》、《西湖梦寻》、《双星鉴》、《三五七》、《西湖》等五部管弦乐作品,以及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稍显稚嫩的演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音乐评论比赛  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发展,2016年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将举办当代音乐评论比赛。本届比赛评委会成员:杨燕迪(主任)、于庆新(副主任),居其宏、田可文、吴霜。  一、投稿要求  1.投稿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针对1979年以来创作和出版的作曲家作品、中国-东盟音乐周2012—2015年展演的新作品之创作与演奏以及当前各种音乐思潮和音乐现象,为评论对象(单纯作品分析类文章,不在参
乐教育哲学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已出现了多种流派。作为一个专业,其在北美的发展更是呈现诸种理念共存、共生发展的局面。其中,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是特色最为鲜明的两个流派。众所周知,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 Elliott)的著作《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usic Matters?押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本文作者和他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接触是在2004年夏。那一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次年会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会议期间,主办单位特别邀请环县敬家皮影班来兰州表演。皮影艺术极为特殊的表演场面,民间艺术家们声震天际的“嘛簧”,三四个人能操演十余件乐器的技艺,让所有在场的代表震惊感叹,久久萦绕于心怀。  两年以后,作者考入上海音乐学院2006级博士班。当我们讨论未来的论文选题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环县
秋时节,满园硕果。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于2011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再度掀起钢琴音乐热潮。经过艺术总监但昭义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吴迎、江晨、黎颂文四位教授及香港专家李健先生,从全球七十余位报名选手中初评选拔,有15个国家35名选手赴深圳现场参赛;经过8场初赛、4场复赛、3场决赛,总计15场的激烈角逐,俄罗斯选手戈琳娜·克里斯提亚科娃、安东·伊古诺夫分
一、问题的提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研究方法就是“事”与“器”的关系。因为,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既是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得以成功的保障,对规范和指导音乐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和水平,特别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创新程度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联系,而且,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论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