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11日,上海国际计算机电子音乐研讨峰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组委会、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各音乐院校及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师大等综合性高校的音乐院系,还有来自中国乐器协会、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等全国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机构及海外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来宾,就国际、国内的计算机电子音乐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关于创作
  
  1948年,法国工程师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创作了第一部具体音乐《火车练习曲》,随后,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于1953年在德国科隆德意志广播电台电子音乐实验室完成了其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Studie I》……在五六十年代,德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电子音乐的两个中心,电子音乐的诞生和发展迄今为止已近50年的历史了。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则起步较晚。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第一场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它“揭开了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序幕” ①。起步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20多年时间,但我国的电子音乐创作仍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的电子音乐作品,如:张小夫的《不同空间的对话》、《天问》、《吟》,吴粤北的《电子音诗——摩梭人家》、《变形Ⅰ、Ⅱ、Ⅲ》,刘键的《纹饰》、《风的回声》、《半坡的月圆之夜》等等。
  对比目前国际国内电子音乐创作的现状,本次会议在充分肯定我国电子音乐创作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在会上坦言到:“目前我们国内对电子音乐创作规律中的电子音乐语言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我们搞过一些比赛,我也听过一些作品,有的只是一首歌和一个简单的伴奏”。
  显然,在电子音乐创作上国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毕竟电子音乐是一个外来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才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关于教学
  
  我国的计算机电子音乐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全国第一个由政府批准的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在武汉音乐学院正式成立②。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开始招收电子音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年,吴粤北教授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在作曲系开设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在他的主持下,1999年该专业扩建成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中第一个音乐与音响导演系。2001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开始招收电子音乐作曲本科生。2003年,吴粤北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创建了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第一个音乐工程系,致力于电子音乐理论及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我国各音乐院校及一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院(系)也相继开始增设计算机电子音乐方面的相关课程和专业。
  会议中,中外专家和各地来宾纷纷就此发表意见,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主任张小夫教授发言时说到:“师资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另一个就是课程的设置,拿我院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教学大纲来说,我们每年都在修改,这个大纲已经不止四五稿了。”与会的美国作曲家詹姆斯·哈金斯(H.James Harkins)博士对国外的电子音乐教学进行了介绍,他说到:“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做一些实验或创作,通常这些学生们也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些工作和作品,这样他们彼此间就能学到很多自己不足而又非常需要的东西。”随后,南京艺术学院的庄曜教授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教学情况和经验。
  可见,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电子音乐专业教学还比较年轻,因此不论是在师资、教材,还是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急待改善之处,毕竟,专业教学是整个计算机电子音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于科研
  
  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音乐实验室”。随后,天津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在1986与1988年先后两次邀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计算机音乐研究室”。1987年6月,刘健、吴粤北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创建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室,吴粤北教授任音乐音响实验室中心主任。1993年,张小夫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创立现代电子音乐中心。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担纲的电子音乐与数字媒体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我国的计算机电子音乐科研工作从起步到今天,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算法作曲、音乐声学、计算机电子音乐教学等科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电子音乐科研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会议中,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呼吁到:“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年会所递交的论文一大半以上都是以技术为主的,而国内在这方面还较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电子音乐创作技术领域的研究中去。”
  另一个与会专家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就是科研中的学术规范,本次峰会主持人、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说到:“在国际上,Electronic Music本意是指偏流行的电子音乐,Electro-acoustic Music本意是指专业化的电子音乐,而在我们国内恰好把二者弄反了,把前者误当成是专业化的电子音乐,把后者误当成是电声乐器演奏之类的流行音乐。”接着,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何监秋主席介绍了我国计算机音乐研究的概况和现状。
  在会议临近结束时,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丰元凯主任又提出了“计算机究竟算不算乐器”的问题,引来与会者们的激烈争论。可见,目前在我国计算机电子音乐科研工作的总体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和前瞻性的探索等方面都还需迎头赶上。
  
  探索中前进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电子音乐发展的趋势是:非常注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注重不同学科参与者的协作,以科技为主动力和重要手段,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人类的创造力和精神世界。
  而我国计算机电子音乐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总体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还处在探索、学习和积累的阶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后发优势和文化优势,如: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探索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前车之鉴,减少了我们走弯路的机率,同时,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无疑是我们在创作既有独特个性又富文化底蕴的优秀电子音乐作品过程中的巨大源泉。当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轻松过程,今天在我国计算机电子音乐发展史上所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无不是在无数开拓者和有志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获得的。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中国的计算机电子音乐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次上海国际计算机电子音乐研讨峰会的成功举办无疑为我们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期待着中国计算机电子音乐发展的腾飞早日到来。
  
  ①王次炤《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开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②刘健、钱仁平、冯坚主编《电子音乐创作与研究文献》,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第417页。
  
  倪朝晖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儒布,这个名字对于蒙古族音乐界来讲,早已是一张不朽的王牌了。2012年9月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共同主办、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以及北京十月天传媒携手承办的“‘草原之魂’——永儒布交响作品音乐会”奏响北京音乐厅。早在23年前的1989年,永儒布就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作曲家率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他的交响作品音乐会。如今,先生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不辞辛劳地冲在创作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熏于2010年9月24日至26日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70多所高校和教学研究单位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8篇,艺术歌曲(指定体裁)33首。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高师和声理论与教学研究,除此以外,作曲技术理论的其他方面也有广泛涉及。  一、关于和声及其他作曲技术理论  1.高师
“报刊”是近代西风东渐以来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而在“救亡”、“启蒙”背景下所产生的近代音乐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乐教”理念的继承,又呼应着新时代的各种脉动。所以,音乐栏目或一些有关音乐的题材就成为晚清报刊特别愿意刊载的内容。经过百来年的战火和社会动荡,近代音乐文献留存下来的部分已经不能充分展示近代音乐发生的原貌。因此,检索近代期刊中的有关史料就成为研究者还原历史现场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笔者在翻
2008年10月28日,由重庆交响乐团、重庆市歌剧院自主创作、排演的大型交响音乐会《太阳之子》在重庆隆重上演。   作为“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全国巡演的第十场,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副主任覃志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等领导、专家到场观看演出。重庆本市市民对这场音乐会也给以极大关注。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十分欣喜于能在自家门口
对于马思聪的研究,迄今为止比较集中于他在1967年离国之前,其缘由自然因相关资料不难寻觅。而其后直到他去世,由于相当长的时间里,马思聪作为一个“叛国投敌分子”的身份,及对外处于消息封闭、即便有稍许信息传来人们也处于讳莫如深的状况,使得人们对他晚年的事像了解颇为困难。虽在他获得政治“平反”的1985年后,马思聪一度重返国人的眼帘,但在其间林林总总的干部、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的大潮中,它仅有稍纵即逝的
一转眼,杨立青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音乐文章,仍将激励年轻一代继续攀登艺术高峰。这里,实录2013年6月23日上海东方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纵横经典”栏目《杨立青》专题,以为纪念。  毕祎: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很高兴地请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2},来跟我们一起追忆我们的一位先辈,也是这个月{3}刚刚离我们而去的杨立青教授。钱老师你好!说起这个事情我们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然而,有一类孩子,却被人们称为“缺萼的花朵”。在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位从教21年并且在特殊教育岗位默默奉献了七个春秋的女教师,是这群特殊孩子的班主任。七年来,她教这些孩子说话、走路、穿衣,教他们写字、读书、画画,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阳光。她用博大的爱呵护着一个个“残缺”的生命,守望着生命的花开。她就是保康县首届“保康名家”获得者、县特校副校长、培智二年级班主任张加荣。
2009年9月11日至15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了“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会议,20多位日本学者与30余位本土学者共享盛会。这个已经延续了十六年的、高规格国际音乐学术会议,是以促进中日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为宗旨的定期学术交流平台。十几年的历程,为中日两国的音乐学研究以及中日两国音乐的比较研究,贡献了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本次会议又收获了中日两国学者的52篇优秀研究论文,其研究领域涉及中
首次见到《中国新音乐年鉴2009》(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钱仁平主编。本文中以下简称《年鉴》,其他年鉴则使用全称以示区别),是在2011年5月北京现代艺术节期间,那时该书刚刚出版,还带着油墨的清香。笔者立即被该书独到的学术眼光、“及时”的选题和精美的装帧强烈吸引,在北京的宾馆里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一气读完全书,受益匪浅。至2012年5月,《年鉴》2010卷如期出版,总页码竟达550页,比2009卷
一 出、出版、宣传花儿首先要认识花儿  保护花儿,首先要认识花儿。对花儿认识得越深刻,保护的自觉性就越强。要组织花 出,出版花儿书籍和花儿音像制品,宣传花儿作品和花儿歌手,更要认识花儿,因 出、出版、宣传花儿就是向观众、读者、听众介绍花儿、传播花儿知识,同样有个导向问题。其中若出现舛误,对于不了解花儿的人来讲,就会把“非”当成“是”,将假花儿当成真花儿 出、出版、宣传花儿要讲究科学性,所谓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