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舞蹈传入中国后已经走过8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逐渐融入中国传统舞蹈风格和民族舞元素,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本土特色的中国交谊舞体系。文章研究了体育课实践教学、公共选修课理论教学、舞蹈社团活动、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等途径在建设校园舞蹈文化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及其作用,并分析比较了相应的有效性差异。结论是体育课实践教学对于教会学生掌握体育舞蹈技术的演练和运用最有效,公选课理论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最有效,舞蹈社团活动、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等途径则是对以上两种主要教学途径的必要补充,对于活学活用体育舞蹈大有裨益。普及推广体育舞蹈教育,对于推动我国体育舞蹈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和建设广泛的体育人才后备力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海工科高校; 校园文化;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亦称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是一种集娱乐性、表演性、竞技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起源于西方的宫廷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十四世纪,宫廷舞最初出现于欧洲国家的贵族城堡舞会上,工整庄严的男女对舞用以彰显贵族们的尊贵典雅、端庄礼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对舞蹈文化的冲荡以及后来工业革命对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鼎盛时期。
一、研究背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1930年前后,交谊舞首先传入我国上海,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争相追逐的潮流文化,曾经风靡一时。因此,上海是中国交谊舞文化底蕴最坚实的城市。建国以来,交谊舞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50年代出现一段时间的辉煌,“文革”期间又陷入窘迫;改革开放后,压抑已久的交谊舞呈现爆发式发展,成为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全民运动。然而,90年代后期随着街舞、摇滚音乐等潮流文化的兴起,交谊舞再度遭受的冷落,步入了进展缓慢的平台期。如今,“80后”、“90后”青年以及年幼的“00后”对交谊舞认知和运用能力严重匮乏,很多年轻人不清楚“交谊舞”、“交际舞”、“国标”的概念范畴,只有中老年人在公园、广场等角落里孤芳自赏般的享受着交谊舞的尊贵典雅和摇摆飘荡,我国交谊舞人才力量出现了严重的 “断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育舞蹈正式成为表演项目;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上,体育舞蹈首次被国际赛事纳为比赛项目。因此,体育舞蹈又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前景,进而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推广、普及交谊舞,对于推动我国体育舞蹈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和建设广泛的体育舞蹈人才后备力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上海工科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生源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男生多、女生少”的性别比例不平衡现象,而且缺乏舞蹈艺术相关的课程专业和教学部门,体育舞蹈师资力量更是严重匮乏。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发展体育舞蹈运动、构建校园交谊舞文化可谓困难重重,需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建设体育舞蹈文化的主要途径及实施方案
(一)体育课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
高校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必修课,而且在学生综合素质分数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是大学生非常重视、投入时间精力较多的课程之一。开设体育舞蹈实践教学课,是保持长时间兴趣、保证学员数量、提高交谊舞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学校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培养计划以及学生数量配备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师的组织下,指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选定教学内容,这是建设交谊舞文化阵地的首要基本条件。然后,学校提供环境优雅、情景适宜的教学场地,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练习使用。再者,根据学校培养计划制定授课学时、课程学分以及能控制学生性别比例的选课办法。最后,由体育舞蹈教研室对教学质量、学生考核等进行把关,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然措施。
(二 )公共选修课理论教学的开展及作用
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是高校授课方式相对灵活、授课内容多样化的课程,也是多方面、多角度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手段,是学业压力相对轻松、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公选课的首要优点就是可以采用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欣赏国内外舞蹈名家的教学录像以及世界舞坛大赛的精彩画面和华丽表演。其次,公选课作为理论课便于详细讲授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的分类、不同种的风格特点以及舞会礼仪等难学易忘的抽象知识。再者,公选课如果使用大教室上课,普及面广,容纳学生数量远远多于体育实践课。调查表明,体育实践课在拥有30-40位学生时教学效果最佳,当超过60位学生时,教学质量随着学生数量增加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公选课课堂上50-100位学生教学效果相差不大,即便学生数量增至160人左右时,教学质量仍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三)舞蹈社团活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接受共青团组织指导和帮助的自发性组织,目前,在上海高校中舞蹈类社团是颇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教学阵地,在发展校园文化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舞蹈社团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最关键是能把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但是却有共同的舞蹈爱好的同学召集在一起,切磋舞蹈、交流感受、发展友谊。
(四)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
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与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学校的整体氛围也有一定关系。在艺体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中,女生所占比列比较大,形成良好舞蹈氛围的基础好。体育舞蹈是非常需要身体协调、手脚配合和思维敏捷的运动,即便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如果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就抛之脑后,舞蹈步法和花样套路就会很快被遗忘的一干二净。但是,如果高校在场地适宜的固定场所定期举办校园舞会,并配备专业舞蹈教师现场指导,对于带动气氛向健康良好方向发展,拓宽体育舞蹈的德育功能,不断提高学生体育舞蹈训练水平、促成浓厚舞蹈氛围有重要意义。
三、各种建设体育舞蹈文化途径有效性的分析与比较
体育课实践教学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保证舞蹈搭档之间训练步法和套路,对于演练掌握体育舞蹈的技术是最有成效的。但是,实践课的不足之处是缺乏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资料,此外,对于舞蹈的基础理论、舞蹈的分类、标记方法等抽象知识的教学效果欠佳。公选课授课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对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大有裨益。但是主要缺点是“华而不实”,学生容易出现纸上谈兵,实际运用、掌握舞蹈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舞蹈社团活动、校园舞会活动和舞蹈业余培训班使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于打破陈规、给学生提供锻炼空间很有好处。这些活动方案往往是促成学生推陈出新、进一步培养兴趣的催化剂。但是社团活动的缺点是有很大的盲目性,松散性,缺乏系统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往往出现社团成员不懂舞会礼仪、不清楚舞种分类、听不出舞曲的音乐节奏等问题。如果社团管理不到位,还会出现学生之间乱收培训费现象,甚至在训练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还会出现突发性的意外受伤等负面影响。此外,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都需要学校在正常教学安排以外投入师资力量,组织管理难度大。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总结多年舞蹈教学和学生文化活动的经验和结论,细致探讨了体育舞蹈在上海工科学院的发展境遇,分析比较了体育课实践教学、公共选修课理论教学、舞蹈社团活动、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等途径在建设高校体育舞蹈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优劣形势。建议上海工科院校重视大学生体育舞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宜联合打造体育舞蹈的教学管理平台,灵活把握体育舞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联纽带,在主次分清、条理清晰的教育理念下重视大学生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为我国的体育舞蹈文化事业的蒸蒸日上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绰奄等.体育舞蹈教程[M].学苑出版社,2007.
[2]柯杨宁,杨宾,冯奇荣.论体育舞蹈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王贵生.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德育功能与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蔡东山.体育舞蹈的实用价值与德育功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李宗杰(1982-),男,山东临沂人,讲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从事舞蹈文化研究;刘 颖(1983-),女,山东临沂人,初级,山东省临沂经贸学校,主要从事礼仪文化。)
关键词:上海工科高校; 校园文化;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亦称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是一种集娱乐性、表演性、竞技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起源于西方的宫廷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十四世纪,宫廷舞最初出现于欧洲国家的贵族城堡舞会上,工整庄严的男女对舞用以彰显贵族们的尊贵典雅、端庄礼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对舞蹈文化的冲荡以及后来工业革命对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鼎盛时期。
一、研究背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1930年前后,交谊舞首先传入我国上海,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争相追逐的潮流文化,曾经风靡一时。因此,上海是中国交谊舞文化底蕴最坚实的城市。建国以来,交谊舞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50年代出现一段时间的辉煌,“文革”期间又陷入窘迫;改革开放后,压抑已久的交谊舞呈现爆发式发展,成为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全民运动。然而,90年代后期随着街舞、摇滚音乐等潮流文化的兴起,交谊舞再度遭受的冷落,步入了进展缓慢的平台期。如今,“80后”、“90后”青年以及年幼的“00后”对交谊舞认知和运用能力严重匮乏,很多年轻人不清楚“交谊舞”、“交际舞”、“国标”的概念范畴,只有中老年人在公园、广场等角落里孤芳自赏般的享受着交谊舞的尊贵典雅和摇摆飘荡,我国交谊舞人才力量出现了严重的 “断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育舞蹈正式成为表演项目;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上,体育舞蹈首次被国际赛事纳为比赛项目。因此,体育舞蹈又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前景,进而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推广、普及交谊舞,对于推动我国体育舞蹈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和建设广泛的体育舞蹈人才后备力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上海工科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生源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男生多、女生少”的性别比例不平衡现象,而且缺乏舞蹈艺术相关的课程专业和教学部门,体育舞蹈师资力量更是严重匮乏。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发展体育舞蹈运动、构建校园交谊舞文化可谓困难重重,需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建设体育舞蹈文化的主要途径及实施方案
(一)体育课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
高校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必修课,而且在学生综合素质分数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是大学生非常重视、投入时间精力较多的课程之一。开设体育舞蹈实践教学课,是保持长时间兴趣、保证学员数量、提高交谊舞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学校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培养计划以及学生数量配备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师的组织下,指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选定教学内容,这是建设交谊舞文化阵地的首要基本条件。然后,学校提供环境优雅、情景适宜的教学场地,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练习使用。再者,根据学校培养计划制定授课学时、课程学分以及能控制学生性别比例的选课办法。最后,由体育舞蹈教研室对教学质量、学生考核等进行把关,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然措施。
(二 )公共选修课理论教学的开展及作用
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是高校授课方式相对灵活、授课内容多样化的课程,也是多方面、多角度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手段,是学业压力相对轻松、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公选课的首要优点就是可以采用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教学可以使学生欣赏国内外舞蹈名家的教学录像以及世界舞坛大赛的精彩画面和华丽表演。其次,公选课作为理论课便于详细讲授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的分类、不同种的风格特点以及舞会礼仪等难学易忘的抽象知识。再者,公选课如果使用大教室上课,普及面广,容纳学生数量远远多于体育实践课。调查表明,体育实践课在拥有30-40位学生时教学效果最佳,当超过60位学生时,教学质量随着学生数量增加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公选课课堂上50-100位学生教学效果相差不大,即便学生数量增至160人左右时,教学质量仍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三)舞蹈社团活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接受共青团组织指导和帮助的自发性组织,目前,在上海高校中舞蹈类社团是颇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教学阵地,在发展校园文化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舞蹈社团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最关键是能把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但是却有共同的舞蹈爱好的同学召集在一起,切磋舞蹈、交流感受、发展友谊。
(四)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
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与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学校的整体氛围也有一定关系。在艺体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中,女生所占比列比较大,形成良好舞蹈氛围的基础好。体育舞蹈是非常需要身体协调、手脚配合和思维敏捷的运动,即便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如果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就抛之脑后,舞蹈步法和花样套路就会很快被遗忘的一干二净。但是,如果高校在场地适宜的固定场所定期举办校园舞会,并配备专业舞蹈教师现场指导,对于带动气氛向健康良好方向发展,拓宽体育舞蹈的德育功能,不断提高学生体育舞蹈训练水平、促成浓厚舞蹈氛围有重要意义。
三、各种建设体育舞蹈文化途径有效性的分析与比较
体育课实践教学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保证舞蹈搭档之间训练步法和套路,对于演练掌握体育舞蹈的技术是最有成效的。但是,实践课的不足之处是缺乏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资料,此外,对于舞蹈的基础理论、舞蹈的分类、标记方法等抽象知识的教学效果欠佳。公选课授课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对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大有裨益。但是主要缺点是“华而不实”,学生容易出现纸上谈兵,实际运用、掌握舞蹈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舞蹈社团活动、校园舞会活动和舞蹈业余培训班使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于打破陈规、给学生提供锻炼空间很有好处。这些活动方案往往是促成学生推陈出新、进一步培养兴趣的催化剂。但是社团活动的缺点是有很大的盲目性,松散性,缺乏系统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往往出现社团成员不懂舞会礼仪、不清楚舞种分类、听不出舞曲的音乐节奏等问题。如果社团管理不到位,还会出现学生之间乱收培训费现象,甚至在训练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还会出现突发性的意外受伤等负面影响。此外,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都需要学校在正常教学安排以外投入师资力量,组织管理难度大。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总结多年舞蹈教学和学生文化活动的经验和结论,细致探讨了体育舞蹈在上海工科学院的发展境遇,分析比较了体育课实践教学、公共选修课理论教学、舞蹈社团活动、校园舞会活动以及舞蹈业余培训班等途径在建设高校体育舞蹈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优劣形势。建议上海工科院校重视大学生体育舞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宜联合打造体育舞蹈的教学管理平台,灵活把握体育舞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联纽带,在主次分清、条理清晰的教育理念下重视大学生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为我国的体育舞蹈文化事业的蒸蒸日上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绰奄等.体育舞蹈教程[M].学苑出版社,2007.
[2]柯杨宁,杨宾,冯奇荣.论体育舞蹈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王贵生.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德育功能与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蔡东山.体育舞蹈的实用价值与德育功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李宗杰(1982-),男,山东临沂人,讲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从事舞蹈文化研究;刘 颖(1983-),女,山东临沂人,初级,山东省临沂经贸学校,主要从事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