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情感启示录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io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的《偷心》曾在50多个国家中的100多座城市上演,成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2011年9月初,雷国华导演再次将《偷心》呈现于上海人民大舞台上。笔者试图从文本和舞台呈现上对此次演出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偷心》能够常演不衰的原因以及作品本身给现代人的情感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剧作结构;舞台处理;爱情本质;人性矛盾
  当代经典戏剧作品《偷心》,是英国剧作家帕特里克·马伯的代表作品。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它至今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的100多座城市上演,并赢得多个奖项,更于2004年被美国好莱坞改编成同名电影,广受赞誉。近几年,《偷心》也被翻译成中文,作为小剧场话剧数度登上中国的话剧舞台,并在著名导演雷国华独特的艺术构想和风格演绎下,成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精品话剧,每年都会在不同的舞台作定期巡演。而今年(2011年)九月初,雷国华导演的这版《偷心》再次成功上演于上海人民大舞台,可以说完成了从小剧场向大剧场的华丽转身。
  话剧《偷心》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伦敦,年轻的流浪女孩、脱衣舞娘爱丽丝因一起交通事故在街头与讣告专栏作家丹恩相遇,两人很快发展为情侣关系。一年半后,丹恩以女友的生活为蓝本,写了一部小说。在为小说扉页拍照时他一往情深地爱上了刚刚结束第一段婚姻的单身女摄影师安娜,却遭到拒绝。之后,丹恩恶作剧般地冒充安娜在网上引诱医生拉里。不想拉里与安娜见面之后却真地相爱还结了婚。可即便步入婚姻殿堂,安娜终究还是与丹恩陷入情网无法自拔。于是他们分别与各自的另一半摊牌,提出分手。失落的爱丽丝便重操旧业当起脱衣舞女,不想在夜总会遇到拉里,两人又发展了一段暧昧不明的情欲关系……就这样,四个人物、两男两女在如此循环反复中纠缠交织在一起,终又使得每个人归到原位,丹恩回到爱丽丝身边,安娜与拉里重新和好,但是无间断的猜忌和报复却始终牵系于四人之间……最后,安娜与拉里选择分手,爱丽丝也停止了对丹恩的爱,并死于纽约街头的汽车轮胎下。
  就剧作本身而言,《偷心》并无很强的情节结构,它以四年半时间跨度内的一系列短暂场景来揭示四个人物间不断变换的情爱关系。语言轻松、节奏明快、结构精致、布局巧妙,不经意间就直入现代男女的心理深层,使人们看到自身情感上的空虚、落寞。我们每个人都对爱情无限渴望,但谁都无法说清爱情究竟是什么,这出剧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男女关系的玄妙图景。
  《偷心》的英文剧名为“CLOSER”,直接意译就是靠近的意思,但实际上从哲学层面来看,我们每个人永远只是一个孤单个体,人们永远无法真正深入他人的内心,于是当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越来越拉近的同时,在心灵的某一个维度上,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正走向相反的方向,甚至越走越远。因此,“CLOSER”的剧名也充满了寓意。作者曾形容他的这部作品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描述了两性的猜忌、男性的立场、我们的谎言、暧昧的关系等等。但最终它还是一个简单优美的爱情故事。和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哀婉。”因此,它更需要一种开放性的呈现与读解。
  因为剧中的场景很多,它的舞台空间处理一定是简洁巧妙并富于变化和诗意的。于是,我们看到这版《偷心》将整个舞台空间处理成黑白色调,并划分为两个主要演区,中间以向上缓缓延伸的阶梯过道为界,舞台背景由错落层叠可移动的“残墙”组成,它们时不时又会拼合起来成为投影“大荧幕”。每当转场间隙,“大荧幕”上就会出现繁华的都市街景和过往人群的黑白流动影像,整体构成一种电影化的叙事空间,使观众在迅速被带入戏剧情境的同时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物内心。而四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也是真实细腻、张弛有度,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剧中的四个人物就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周围,在他们身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也能找到自己人性中的某一面或生活中某一层的影子。
  丹恩,一个梦想成为小说家的讣告专栏作家,他的性格散漫自由,但又有麻木脆弱的地方,他有热情和理想,但却被埋没在一堆死气沉沉的工作中。于是他需要有人去激发他的热情和不羁,与爱丽丝的相遇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人生迸发出激进的一面。他居然还出了一本书,就是那本以爱丽丝的生活为蓝本写的小说。爱丽丝就像是他的缪斯女神,使他重新燃起追求爱情和创作艺术的热情。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又是自私的,当他的小说创作完成后,他对爱丽丝所有的激情也全部褪去,他要寻找新的爱情,那就是安娜,他觉得安娜这样的成熟女人才是他爱情的最终归宿。殊不知,被与生俱来的占有欲和妒忌心驱使着,他只能反复游走于两个女人之间,最终又失去她们。其实丹恩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爱过这两个女人,他爱的只是他内心所营造的对爱情、对女人应有的美好幻想,这使他的爱充满了自私和贪婪,想爱就爱,厌倦了就放开,毫无责任、理性可言。因此,他的爱可以说是纯粹的,又是盲目的、模糊的、令人费解的,也是他自己将永远追寻下去的谜。
  艾丽丝,既纯真又魅惑的脱衣舞娘,真名可能叫简。幼年时可能受过生活的重创,因此具有双重甚至多重人格。她的人生是随性的,她流浪到伦敦,给自己随便取了个新名字,以新的身份生活在这座城市,与喜欢的人相爱,为了丹恩她可以做任何事。她将自己的生活或许是她幻想的生活贡献给丹恩写小说,她认为这是她对丹恩的爱最美好的表达。她是一个有些神经质的女孩,爱与不爱对她来说只是一瞬间的事。她对丹恩的爱是火热的、浓烈的、极端的,甚至带有一些歇斯底里。而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谜、一个满嘴谎言的天使,在她的嘴里人们永远探求不到真相,但是她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生命中每一个可能的真相。她是一个如梦似幻的美丽女子,身上集结了男人对女人的全部梦想;她也可以是一件物品,被男人随意丢弃买卖;她走过剧中每一个人的人生,却留不下真实的烙印,她像从未存活于这个世界一样,又似乎人世间每个女子身上都有她的重影。因此,她是全剧象征意味最浓重的一个人物,是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形象。
  安娜,事业有成的女摄影师,刚刚结束第一次婚姻的单身女人。她是经过生活历练的成熟女人,干练稳重,对爱情有独特见解,她对感情的态度理性、慎重,因此她拒绝了丹恩的第一次求爱。她选择与拉里相爱并结婚,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拉里可以给她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但是这一切又无法弥补她内心的空虚、寂寞和对爱情的渴望。于是在丹恩的强烈攻势下,她出轨了,而且为了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她又不惜出卖身体,满足拉里的报复行动。然而她认为为达成目的、理所当然做出的一切努力却被丹恩看成是另一种背叛。这时,对安娜来说,丹恩又是不可理解的,她只能选择离开丹恩,重新回到拉里身边。实际上对安娜来说,她以为自己爱过的两个男人,是她从未真正认清过的,男人的真实心理对她来说是不可认知的,她依据自己的理性生活,但又被感性操控着,直到她似乎认清了现实,最终还是放手了一切。
  拉里,皮肤科医生,他是一个表面上循规蹈矩、绝对理智,但内心却又激荡着不安分情愫的人,具有更强的占有欲、嫉妒心和报复心。他认为他能得到安娜是天大的幸福,但有一天这种幸福要被他人夺去的时候,他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报复。性和爱在他看来是可以分开的,没有安娜的时候,他可以跟妓女鬼混,但安娜被丹恩抢走的时候,他又用性作为报复工具,他逼迫安娜与自己发生关系,又试图通过占有爱丽丝来泄愤,让丹恩痛苦。同样是男人,知道男人在恋爱状态下的特殊心理,因此他更加懂得丹恩但又嫉恨丹恩,所以他知道如何报复丹恩并直接击垮他的软肋。只是他对自己的爱仍是迷茫的,他始终无法理解安娜为何不爱他,他也始终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爱女人,他更不知道如何去平衡性与爱、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关系,其实这样一个绝对精明的人,在爱情面前更是一个弱者,他的种种看似强硬的报复行径只是为了保护他脆弱的内心,更加说明了他是个想爱却不懂得爱情的人。
  剧中四个人物曾如此亲密的交织在一起,却最终分崩离析,重新散落成一个个孤单的个体。这一切巧妙地折射出男女之间情爱关系的本质,那就是爱与不爱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爱情或许本来就是一种幻象。这种幻象又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比如爱丽丝在交通意外中遇见了丹恩,她只是因为看到丹恩的三明治切了边就决定去爱这个男人,可丹恩那天的三明治被切了边也只是出于一个更加偶然的因素,但这种种的偶然却决定了两人爱情关系的发生。而爱丽丝对丹恩的爱在曲折中发展到最后,却仅仅因为丹恩的一句猜疑,又突然终止了。直到剧末,人们才发现连爱丽丝这个名字都是假的、不真实的,这个原本可能叫简的女孩只是看到某块墓碑上一个女孩名字,就把这个名字安放在自己身上,并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个人。最终她也死了,使人们更加怀疑这个人是否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又或许每个女人都曾经是爱丽丝的化身……
  也许所谓的“爱丽丝”,就是那个爱情幻象的载体,丹恩把她或真或假的人生故事写进了书里,安娜把她美丽的脸庞摄入了自己的镜头中,拉里更为她魅惑的艳舞而着迷……但当她在人们的视线中变得越来越真实的时候,乏味、厌倦与疲惫也紧随而来,于是,人们又开始为了追求另一段爱情幻象选择不忠背叛,继而放手不爱。
  可以说,这出剧作极力向我们展现了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在矛盾,包含着三个对人类而言永恒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体:其一,“爱”与“性”。如拉里爱着安娜,却可以与妓女鬼混,对安娜身心的出轨,他妒恨却又无力挽回,从而导致他之后的报复行动。其二,“灵”与“欲”。如丹恩爱着爱丽丝的同时,却觉得安娜更适合做自己的灵魂伴侣,而爱丽丝的离去,又重新燃起了他的占有欲。于是丹恩就这样反复游离于两个女人之间,直到她们最后都离开他。这正是人类对灵魂精神的追求和自私欲望之间反复纠结造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三,“亲近”与“陌生”。爱丽丝对丹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陌生人”。从此两人看似越发亲近、深入彼此的生活,但他们心灵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爱丽丝的身份被揭示出都是假的为止,或许爱丽丝对丹恩来说,从来都只是一个陌生人,他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女人,而丹恩对爱丽丝又何尝不是呢?
  这三个矛盾体是存在于人类自身内部以及人与人之间最难解的矛盾,它们从最根本上决定了这部戏中贯穿始终的两性冲突,推动了几个人物的情感痛苦、报复行动和关系走向,彼此发展推进又相互影响运动着,从而不断引发四个人物之间层叠交汇的情感冲突,将人物引向不可逆转的宿命。
  《偷心》曾经获得过1997年伦敦标准晚报最佳喜剧奖,很多人将这部戏的风格体裁定为喜剧。尽管剧中语言幽默诙谐,人物被自身欲望驱使,游离于忠诚与背叛之间,在特定情境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种种表现,是非常具有喜剧效果的,可是它却揭示着现代人情爱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永远无法完全信任,人们无法确定爱情的真实存在,更无法从对彼此的探索中找到灵与肉的出口。
  特别是爱丽丝的最终死亡更是一种爱情幻象毁灭的象征,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因此,它也是一出具有黑色幽默感的人性悲剧。这一版《偷心》在忠于原剧幽默感的同时,也深入挖掘隐藏在其背后深沉、忧伤的悲剧性主题。就像有些“轻”的东西是生命中最不可承受的一样,演出的外在形式虽然是轻松的甚至充满喜感的,但它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却是丰富的、厚重的,能直击人们心灵的,尤其经过在人民大舞台这样大剧场的重新演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放大了这重悲剧意味,更加震慑人心。
  正如雷国华导演所说,《偷心》“不是属于哪个国家的,她阐述的是人性的根本”。虽然这个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但是她所展现的爱情故事以及对现代男女关系和人性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充斥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我们自己身上。因此,作为一部悲怆的都市爱情寓言,这出戏更像是写给现代人的情感启示录。它的每一次上演,都必然会成为一次探寻现代都市人性灵的悠远旅程,充满反思、回味和启迪。
其他文献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艺术化”的人生追求,书法因其是一种既实用又能寄情抒怀的艺术形式,自古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而大多书家皆出于这一阶层。“书,心画也”,他们将强烈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即将“心”寄予笔墨线条之间,从而打开了一扇超越时空、神游古今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赋予了这些物质线条以灵魂。在冗杂政事之余,从笔墨情调中寻求一种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神游心迹、奔逸绝尘的人生境界,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时至今
期刊
【摘要】 管虎新作《杀生》具有强烈的符号隐喻色彩。影片中“外来者”挑战既定秩序的叙述模式,潜在对应个体冲破束缚、放生欲望的快感编码。藉由相应的人物设置,影片展示了对于民间与知识分子正反两面的辩证观照。民俗电影与好莱坞风格的嫁接凸显了第六代导演的新型国际策略。  【关键词】 《杀生》;隐喻内涵;快感;民间;知识分子;国际化策略  管虎编导的电影《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小说《设计死亡》,与原作偏于曲折故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的艺术演变中,不同艺术的互动、并置以及借取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凸显,这使我们得以有机会深入观察和分析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时代,艺术双赢的可能性和空间问题。而于此,20世纪戏剧与电影的多重联袂、多重扭结、多向粘连,作为艺坛引人瞩目的现象,给现代艺术全方位拓进以深刻启示。一方面戏剧深化和趣化了电影,也加速了电影的反戏剧蜕变;另一方面,电影的时尚性、易感性和影响力,给几乎所有现代舞台剧编导致
期刊
【摘要】 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的概念,民族化不单是技术技法的问题或借鉴一些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行再创造。如何“洋为中用”,恰当地处理好中外、古今、雅俗、虚实的关系,处理好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使西洋乐器演奏特色与我国民族神韵有机得揉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的。  【关键词】 “洋为中用”;戏曲音乐;大提琴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它的“声”
期刊
《爱在暹罗》的美学评析局版。【摘要】由Ma-Deaw Chukiatsakwirakul编剧执导的泰国电影《爱在暹罗》,一上映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好评如潮。影片尤其在镜头张力、音乐方面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反复挖掘。文章从构图语言、光效语言、色彩语言等方面来剖析镜头的张力,并结合影片的声音语言,分析导演创作意图和影片成功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构图语言;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声音语言;美学由玛-戴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评述印尼小剧场戏剧《炸弹》的形体语言和舞台语汇,阐释其形式的实验性特点,由此揭示其令人失落的原因所在,同时指出《炸弹》在肢体训练、舞台语汇、观众交流等方面对我国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印尼;小剧场戏剧;形体语言;舞台语汇  第六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于2011年9月23至30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印尼雅加达艺术学院剧团演出的《炸弹》是本次戏剧节的展演作品之一。《
期刊
【摘要】与古典艺术相比,现代艺术在形态上的变异极其显著。本雅明在《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著作中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从古典到现代艺术在形态上的变异的轨迹。在从“物的艺术”向“影像的艺术”的转变中,我们看到现代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崭新特质。  【关键词】 摄影;现代艺术形态;嬗变  艺术形态不应只是艺术作品的形态,也不应只是由艺术门类所构成的体系结构的形态。尽管各门艺术存在诸多差
期刊
编者按:作为中国享誉海内外的三大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另两个是丝绸与茶叶),陶瓷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片。“中国”的英文“CHINA”,其本义就是“陶瓷”。在西方人眼中,陶瓷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也代表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陶瓷与其它传统工艺之间有何联系?在当今传统工艺日渐式微,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中国的陶瓷艺术?本期刊出四篇有关陶艺研究
期刊
【摘要】福州三坊七巷著名的明清古建筑——二梅书屋,其花厅保存有20面各体书法条屏,其中4屏为金文书法。本文将带您走进二梅书屋花厅,为您解读这些金文即青铜器铭文的出处、所属青铜器及年代,引导您释读这些铭文内容、认识其特点,并通过这些金文书法作品,探求其背后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本文力图通过学术研究和探讨,进一步突显福建历史文物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认识和重视海西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 二梅书屋;
期刊
编者按:2011年11月6日至30日,由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在福州成功举行,这是中国歌剧艺术界的一次空前的盛会,它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篇章。歌剧节期间先后上演了福建省歌舞剧院的《土楼》、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红河谷》、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洪湖赤卫队》、天津歌舞剧院的《原野》、辽宁歌剧院的《远方的胡杨》、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的《紫藤花》、维也纳轻歌剧院的《维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