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艺术化”的人生追求,书法因其是一种既实用又能寄情抒怀的艺术形式,自古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而大多书家皆出于这一阶层。“书,心画也”,他们将强烈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即将“心”寄予笔墨线条之间,从而打开了一扇超越时空、神游古今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赋予了这些物质线条以灵魂。在冗杂政事之余,从笔墨情调中寻求一种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神游心迹、奔逸绝尘的人生境界,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时至今日,雖然石烂松枯,物转星移,但“书为心画”这一“道”恒古不变,众多书家得先辈之衣钵,神游于这一境地,不断寻求精神的安宁与快乐,正是如此推动了这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陈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字是在茶界泰斗、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会长、百岁老人张天福老先生家里,是陈吉先生为天福老人创作的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草书中堂。老人的秘书林杰先生介绍说:“很多书家都有赠送作品给先生,老人家都束之高阁,唯独这幅作品吩咐装裱后挂于家中。”观此作品行笔洒脱、直抒胸臆,笔锋含蓄内敛,点画之间流露“天然”之趣,布局空灵,一股超然飘逸、和静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其艺术形式充分体现诗句的内涵,这正与天福老人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俭、清、和、静”中国茶礼精神相契合,无怪乎老先生爱之甚笃。
后有幸看到先生现场行草作品创作,其运势开张,裹笔锋于万毫,绞转、提按收放自如,奔放而又不失法度,无怪乎先生的恩师、已故著名书法家沈觐寿评价:“陈吉仁弟其人以形神言心迹,舒畅倜傥不羁,多才蕴蓄,故其笔调利落开展,甚得赞赏,诚书如其人也。”之后又欣赏了先生的行草、隶、楷多幅作品,奔放而法度严谨,实有种“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之感。
北宋著名书家黄庭坚提出的“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艺术倡导,正是千古书家所追求的得乎于法,而又超乎法外的艺术境界。正如其恩师沈觐寿勉励他:“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陈吉先生心领神会,在法中求法,在法外求法。纵观先生的习书历程可谓求法于“重规叠矩”,几十年如一日,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常学书于夜分,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天道酬勤”终将得法于古圣先贤。
在《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词典》收录的陈吉“词条”中如是介绍:“……师从沈觐寿、朱棠溪,请教过潘主兰、陈奋武等书法名家,学书临习由唐楷入手而溯汉魏碑版,兼及宋明清行草,以传统为本,自创新意,所作法度严谨,气韵通达,洒脱不凡。”如其楷书作品楷书条幅《屈原·橘颂》远看通篇气韵平和,布白均匀,字形整殇瑰丽,如橘颗颗散落玉盘,近观其笔法遒劲,法度森严,点画一丝不苟,深得朱棠溪结构严谨,用笔秀劲之法;如观其隶书作品《真善美》其运笔结字深受清末著名书家伊秉绶的影响,运笔劲健沉着、含蓄内敛,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足以体现其深厚的运笔功底。再配以秀美行书题跋,形成一静一动、一雄浑秀美的对比效果,给人高雅朴质的艺术感受;其隶书在点的写法上十分考究,变化丰富,如隶书横幅《祥云瑞气》中“气”字的六个点的写法无一雷同,且每个点中的笔毫行动轨迹依稀可见,使看是静态的隶书赋有内动力。在结字上,大胆损益笔画,形成新的结构模式,就如“气”字大胆缩短了主笔横折弯勾而夸大了“米”部分撇捺笔画,使整个字重心下移,字形更加庄重而疏朗,雄浑的气势更加凸显。其行草则得益于二王并“兼及宋明清”,且每幅作品各不相同,其充分考虑了艺术形式与书写内容的关系,作品风格因内容而变,尽力表现所书写文字的内涵。如行草作品《松高梅老五言联》行笔干劲利落,使转纵横,融二篆而贯八分,下笔之时千钧一发,收笔之处意犹未尽,行笔疾驰而无烟火味,结字松紧合度,错落有致,线条粗细、浓淡变化丰富,极富韵律,虽寥寥数字,然气象万千,如见松之挺拔、如梅之傲骨,林凛然如闻琴曲《听松》与《梅花三弄》。再如行草作品《李白诗·下江陵》咋一看犹如潺潺流水,无声无息奔流而去,给人以“逝者如斯”的淡淡伤感。作者吸收了怀素的笔意、王铎的结字方法以及董其昌的布白,运用书法线条来表达诗人在流放的途程,心情非常苦抑之际忽然得到被赦免的既喜又悲的复杂心情。如作品第一列,以凝重的笔调开笔,加上“帝”字中颤笔的运用以及“朝”、“云”字中几个波碟笔画的出现,表现出诗人当时百感交集之情;第二列中的两个横向长笔画的运用,给人豁然开朗、如卸重负之感,诗人舒畅的情怀跃然纸上;第三列笔调平和,而富律动感,这与诗人心归现实情境的感受不谋而合;第四列首字直率、径直的一撇以及“过”与“山”字的开张的结构,在其他几个字紧缩结构的对比下,更富张力,诗人激昂的情绪以及豪放的性格现于毫端。可谓一副一面目、一字一境界。如此种种,非“日积月累”,非 “入则重规叠矩” ,何来“出则奔逸绝尘”、“ 神游心迹”也!
然而“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书法的意趣归于书家的天赋才情和修养品格。非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情操者,无以达到“出则奔逸绝尘”之境界。陈吉先生为官法度严谨、沉着稳重,并不失大局观念和继往开来的创新意识。始终秉承福州先贤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圣训。身为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陈吉,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中,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公务,虽然政事繁忙,他都能身体力行,勤政敬业,知晓的人无不感慨,先生如此繁忙竟能写出“奔逸绝尘”之佳作,实为不易!作为艺术家,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活动,兼任中华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家交流中心副主席兼书画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书法院名誉院长、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市人大书画院院长、寿山印社名誉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近年来,上门找先生求字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是出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他总是有求必应,精心写就。这是作为书法家的陈吉对社会尽到的一点责任。先生乐于艺术又不过于沉溺其中。可谓行为政辅、艺为政用,心境之所然也。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自古以来士大夫无不渴求在万机之暇,能将心性复归平静,提笔忘尘,寄予书事,“以形神言心迹”,以“多才蕴蓄”之情“舒畅倜傥不羁”之心。故“笔调利落开展”,达到“神游心迹,奔逸绝尘”之境界,非“人书合一”不能为也。
参考文献:
[1]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下)[K].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菲利普·法卡斯.铜管乐器演奏艺术[M].姚文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布赖恩·吉廉.理查·施特劳斯传(前言)[M].黄经松,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时至今日,雖然石烂松枯,物转星移,但“书为心画”这一“道”恒古不变,众多书家得先辈之衣钵,神游于这一境地,不断寻求精神的安宁与快乐,正是如此推动了这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陈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字是在茶界泰斗、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会长、百岁老人张天福老先生家里,是陈吉先生为天福老人创作的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草书中堂。老人的秘书林杰先生介绍说:“很多书家都有赠送作品给先生,老人家都束之高阁,唯独这幅作品吩咐装裱后挂于家中。”观此作品行笔洒脱、直抒胸臆,笔锋含蓄内敛,点画之间流露“天然”之趣,布局空灵,一股超然飘逸、和静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其艺术形式充分体现诗句的内涵,这正与天福老人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俭、清、和、静”中国茶礼精神相契合,无怪乎老先生爱之甚笃。
后有幸看到先生现场行草作品创作,其运势开张,裹笔锋于万毫,绞转、提按收放自如,奔放而又不失法度,无怪乎先生的恩师、已故著名书法家沈觐寿评价:“陈吉仁弟其人以形神言心迹,舒畅倜傥不羁,多才蕴蓄,故其笔调利落开展,甚得赞赏,诚书如其人也。”之后又欣赏了先生的行草、隶、楷多幅作品,奔放而法度严谨,实有种“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之感。
北宋著名书家黄庭坚提出的“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艺术倡导,正是千古书家所追求的得乎于法,而又超乎法外的艺术境界。正如其恩师沈觐寿勉励他:“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陈吉先生心领神会,在法中求法,在法外求法。纵观先生的习书历程可谓求法于“重规叠矩”,几十年如一日,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常学书于夜分,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天道酬勤”终将得法于古圣先贤。
在《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词典》收录的陈吉“词条”中如是介绍:“……师从沈觐寿、朱棠溪,请教过潘主兰、陈奋武等书法名家,学书临习由唐楷入手而溯汉魏碑版,兼及宋明清行草,以传统为本,自创新意,所作法度严谨,气韵通达,洒脱不凡。”如其楷书作品楷书条幅《屈原·橘颂》远看通篇气韵平和,布白均匀,字形整殇瑰丽,如橘颗颗散落玉盘,近观其笔法遒劲,法度森严,点画一丝不苟,深得朱棠溪结构严谨,用笔秀劲之法;如观其隶书作品《真善美》其运笔结字深受清末著名书家伊秉绶的影响,运笔劲健沉着、含蓄内敛,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足以体现其深厚的运笔功底。再配以秀美行书题跋,形成一静一动、一雄浑秀美的对比效果,给人高雅朴质的艺术感受;其隶书在点的写法上十分考究,变化丰富,如隶书横幅《祥云瑞气》中“气”字的六个点的写法无一雷同,且每个点中的笔毫行动轨迹依稀可见,使看是静态的隶书赋有内动力。在结字上,大胆损益笔画,形成新的结构模式,就如“气”字大胆缩短了主笔横折弯勾而夸大了“米”部分撇捺笔画,使整个字重心下移,字形更加庄重而疏朗,雄浑的气势更加凸显。其行草则得益于二王并“兼及宋明清”,且每幅作品各不相同,其充分考虑了艺术形式与书写内容的关系,作品风格因内容而变,尽力表现所书写文字的内涵。如行草作品《松高梅老五言联》行笔干劲利落,使转纵横,融二篆而贯八分,下笔之时千钧一发,收笔之处意犹未尽,行笔疾驰而无烟火味,结字松紧合度,错落有致,线条粗细、浓淡变化丰富,极富韵律,虽寥寥数字,然气象万千,如见松之挺拔、如梅之傲骨,林凛然如闻琴曲《听松》与《梅花三弄》。再如行草作品《李白诗·下江陵》咋一看犹如潺潺流水,无声无息奔流而去,给人以“逝者如斯”的淡淡伤感。作者吸收了怀素的笔意、王铎的结字方法以及董其昌的布白,运用书法线条来表达诗人在流放的途程,心情非常苦抑之际忽然得到被赦免的既喜又悲的复杂心情。如作品第一列,以凝重的笔调开笔,加上“帝”字中颤笔的运用以及“朝”、“云”字中几个波碟笔画的出现,表现出诗人当时百感交集之情;第二列中的两个横向长笔画的运用,给人豁然开朗、如卸重负之感,诗人舒畅的情怀跃然纸上;第三列笔调平和,而富律动感,这与诗人心归现实情境的感受不谋而合;第四列首字直率、径直的一撇以及“过”与“山”字的开张的结构,在其他几个字紧缩结构的对比下,更富张力,诗人激昂的情绪以及豪放的性格现于毫端。可谓一副一面目、一字一境界。如此种种,非“日积月累”,非 “入则重规叠矩” ,何来“出则奔逸绝尘”、“ 神游心迹”也!
然而“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书法的意趣归于书家的天赋才情和修养品格。非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情操者,无以达到“出则奔逸绝尘”之境界。陈吉先生为官法度严谨、沉着稳重,并不失大局观念和继往开来的创新意识。始终秉承福州先贤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圣训。身为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陈吉,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中,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公务,虽然政事繁忙,他都能身体力行,勤政敬业,知晓的人无不感慨,先生如此繁忙竟能写出“奔逸绝尘”之佳作,实为不易!作为艺术家,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活动,兼任中华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家交流中心副主席兼书画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书法院名誉院长、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市人大书画院院长、寿山印社名誉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近年来,上门找先生求字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是出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他总是有求必应,精心写就。这是作为书法家的陈吉对社会尽到的一点责任。先生乐于艺术又不过于沉溺其中。可谓行为政辅、艺为政用,心境之所然也。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自古以来士大夫无不渴求在万机之暇,能将心性复归平静,提笔忘尘,寄予书事,“以形神言心迹”,以“多才蕴蓄”之情“舒畅倜傥不羁”之心。故“笔调利落开展”,达到“神游心迹,奔逸绝尘”之境界,非“人书合一”不能为也。
参考文献:
[1]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下)[K].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菲利普·法卡斯.铜管乐器演奏艺术[M].姚文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布赖恩·吉廉.理查·施特劳斯传(前言)[M].黄经松,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