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精选,巧变乐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仍存在这样的现状: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数学课堂教法是关键所在,而例题教学更是重中之重。 笔者力求通过课堂的选例及变式上的改进和创新来改善这种状况,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反思,谈谈例题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G?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在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讲解例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例题,精心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而例题变式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
  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掌握题目变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因素,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就是人们常讲的“万变不离其宗”。
  一、由表及里,巧妙设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例题变式中,我们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能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只有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因素,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机动地思考问题,在比较中深化认识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如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以上变式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变式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题目要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答案,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例一:不等式|x+2|+|x-3|<7的解集为 。
  分析: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或通过函数f(x)=|x+2|+|x-3|的图像解之。
  变式一:求不等式|x+2|+|x-3|  变式二:变“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一方面,教师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题组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做过的题目自由演变、由此及彼,从而巩固了所学知识,完善了自己的应变能力。
  三、顺水行舟,启迪激励,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应善于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同时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例一: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交点的个数f(n)。
  分析:注意观察f(n)与f(n+1)的关系有f(n+1)-f(n)=n,从而得解。
  变式一: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
  变式二: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分析:讨论与左支两个交点,与右支两个交点,与两支各一个交点的情况。
  通过这样渐进式的变式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能让他们自觉地探索事物的本质,使他们明白复杂的问题都是从简单转变而来的,消除了学生们的定势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恰当开展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它能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进入数学思维的佳境,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其他文献
一、校情分析  班级教学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新生入学后,如何科学分班教学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最普通做法之一就是随机分班,以体现教育的所谓公平,此做法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程度、能力水平上的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讲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按照现行的招生体制,我校属于市内第三批次录取,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低,而且知识程度、能力水平差距较大。  学生升入高中后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引说,说中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
期刊
一、调研目的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中小学常态课堂教学的真实现状及教师对培训的真实需求和愿望,实现研培环境的大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大提升,我们于2013年10月,开展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常态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需求大调研活动,透彻了解常态课堂教学现状,准确把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和愿望,为今后把握研培方向,调整研培准星,实施有效研培提供借鉴。  二、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有学校正副校长、师训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安全教育,是教育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健康安全,才能使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才能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进步。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21年来的深深体会和感想。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教育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日常工作里,并且做到时刻不放松。当今时代是重视教育、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时代,无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就是教师失职,就是对教育工作的
期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殿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要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我们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和氛围,构建一个充满激情自主的高效语文课堂,即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
期刊
一、新时期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高中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如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高中生面前摆放的有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有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这在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颓废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一是新时期的高中生崇尚奋斗,面对竞争自强不息,他们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为未来而努力奋斗。二是新时
期刊
有人这样说过:“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这是第一位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那么,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一、 教师专业发展,从读书开始  古人诗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教师教学和管理靠的是语言魅力。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是读书——日不间断的读书。  读书,要有固定时间。说到读书时间,很多教师会说非常想读书,
期刊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件的最后的一步往往才是最关键的,对于数学的教学和学习同样如此。我上初中时,我的老师就对我说过也许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付出了很多,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不能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复习加深印象,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你之前付出的努力很可能不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得到体现。所谓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借助有效性的方法来实施好初中数
期刊
每个班级里都有希望生的存在。记得从前都把这样的学生称为差生、后进生。而我更喜欢希望生这个称呼,因为我认为只要多加关注他们,增强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他们是很有希望的,这也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所希望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信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学生必须的“心理营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免疫系统”。然而,希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习惯不好,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所以
期刊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人口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农村乡镇中学适龄学生明显减少;又加上农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外出就读的政策也越来越好,学生外出就读的机会增多,外出就读的学生也会逐渐增多;农村乡镇中学入学的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减少,农村乡镇中学的合并问题也就成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农村乡镇中学合并既有利又有弊。  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以减少教育资金的投入,但有失民心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