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天目:穿越千年的“碗中宇宙”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茶碗的千年之旅


  公元1168年的某一天,浙江天目山的风景一如今日般秀媚。人群往来不绝的佛寺内,来自东瀛岛国的一位留学僧人在此第一次邂逅了那只让日本后世都魂牵梦绕,视若无价之宝的窑变(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的一种陶瓷工艺)建盏(即天目瓷,属黑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望着这只小小的黑色茶碗内所折射的五彩斑斓的光芒,这位僧人的心如顿悟禅理般被一种近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深深感动。在这一刻,在这个奇异的茶碗里,他说,他看到了整个宇宙。从此,这茶碗中浩瀚无边的星空,成为了无数日本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光辉。
  这位僧人名叫荣西,他郑重其事、小心翼翼地将这只茶碗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带给了自己的民族。而因为结缘的地点,他给它取名:“天目”。从此,天目,就成了日本所有产自中国的黑釉瓷的代名词。
  那一年,中原王朝正值南宋孝宗皇帝在位,饱受战乱之苦的宋朝好不容易在北方民族的侵蚀下重新构筑了自己的防线,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历史。终南宋一朝,维系时间不过一百五十余年,可是,在文化史上,尤其是是在器具的制造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峰——有人说,古代美学,到了宋代,成就了最高峰,从此一韵而成绝响,时至今日仍无可媲美。
  书、画、版书、建筑、戏曲、诗、词、文……这一切的堆积,必然会落到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之中,而最能体现这个时代风貌的生活之物,就是手工艺,也就是器具。经过千年的摸索,到了宋代,中国手工艺人将材质的物性锻造到了相当的水准,器物的性情已近圆融,再加上手工艺人对美的感知,手艺之美,才能在瞬间绽放到极致。
  那只能让人参透三千世界的茶碗,抵达日本国之后,也经历了它的命运。它成为了大名们争相追捧的宝物,无论谁获得了它,都认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不同的枭雄之间倒手了无数次之后,终于,它来到了最后的赢家——德川家康的手中。在日本人看来,唯有真正的强者,才配得上这样的“天物”,也才能留得住这份上天的钟爱。以至于到后来,这只茶碗落入著名的三菱集团董事长岩崎手中时,他竟然在它面前自惭形秽,直称自己不配拥有这只茶碗,终身也未曾用它喝过一次茶。
  如今,这只茶碗静静地安放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作为仅存世界的三件曜变天目茶碗中最珍贵的一件,接受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的仰望。其他两件珍品也俱存于日本。
  然而,在日本僧人荣西获得这只茶碗的100年后,曜变天目茶碗就从它原本的生产地消失了。南宋境内,战乱再起,技艺失传,器物毁损……时至今日,能展现如宇宙般浩瀚之美的天目茶碗,便仅仅只剩下流传于日本的那三件孤品。
  在原产国那片浩瀚的星空下,曜变天目珍宝一般的光芒逐渐隐匿并最终消失无踪了。

探求星辉之美


  曜变天目——这是属于它的名字。
  “曜变”一词最初的记录来自于明万历间谢肇淛的《五杂俎》:“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女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疑为怪耳。近来不用人故无复曜变。”这个惊悚又虚妄的传说至少能说明到了明代,“曜变”工艺就已经失传而只能被神秘化阐释。更多人认可著名古陶瓷专家陈显求在他的《扶桑鉴宝记》中对曜变天目的定义:“曜乃日、月、星辰之光,变乃色彩变异之意,两字合成一词,则曜变天目可以定义为具有光色(无固定颜色)变化的建盏。”这一命名既来自于亲眼目睹过曜变天目茶碗的先辈的惊叹,开启了后世未曾见识过其真面目的人的想象——茶碗内部闪烁着的星辉云灿的点点光斑,闪烁着黄、红、绿、蓝等五彩的光晕,随着视角和光线的不同,这些光晕还在不断地变幻着色彩。宛如漆黑深夜中流动的银河与宇宙,大海之上映照的幽玄星空,又如无数双俯瞰众生的双目——无视岁月的流逝,浑然地展露着变幻莫测的“美”之秘密。
  世人震惊于这种美,感叹于这种美竟然不可复得。这也激发了陶人对于这种工艺的无限兴趣——这种千年前就已经诞生的惊世技艺,可否再现人间呢?
  中日的陶人开始探索它的工艺。然而,即使在南宋时期,天目瓷也因其极难烧造而成为御用之物。天目瓷的烧制工艺异常复杂而难以控制:釉色流动性很大,烧成范围极窄,在不同的烧制情况下出现晶花的效果完全不同。如红色曜变结晶铁的化合物在窑内高温熔融中,首先冲出粘稠的釉层表面,又在局部聚集、发育、停滞、融合,这是人无法目测和摆布的,一旦晶花不能正常发育和析出,或产生扩散,美丽的晶形就会稍纵即逝。烧制过程中任何环节,如原料、窑温、窑炉的气氛,瓷器在窑炉中摆放的位置等,发生任何一点微妙的变化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于是,即使今天的陶人前赴后继、苦心孤诣也很难烧制出一件可以匹敌宋代珍品的复制品。
  这也造成了天目瓷在市场上的繁荣,哪怕一些粗糙的仿制品都价值不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无论是出于对天目的热爱还是对利润的追逐,天目瓷成为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对象。甚至,许多的传统手工艺人烧制出来的新盏,被古董商人买去稍一做旧,就成了收藏市场上的宝贝。2013年,几只宋代天目茶碗都拍出了超过200万以上的高价。
  曜变天目则是更为珍贵的品种。天目釉本就难得,曜变天目则是其中更为宝贵的珍品。
  因其极为罕见,曜变天目惹来艺人和商人的疯狂,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的投入以图恢复“神技”的传说,有时更沦为一种炒作行为。因此有些做天目的陶人说,现在的人大多追逐的不是曜变天目之美,而是在那几只茶碗到底可以换多少银子。
  手工艺者所理解的“曜变天目”
  李明(化名)是被天目蛊惑的陶人之一,和常见的传统手工艺人不同,他很年轻,且并非出身于陶瓷世家,手艺的学习时间也不长。选择做天目瓷,只有四年半的时间。而此前,他是一个学习漆器的艺术工作者。在30多岁的时候,他放弃原来的一切来到景德镇,开了一间工作室,将自己的后半生交托于火土变化之中。   然而,和所有手工艺人一样,对于自己的制作方法他并不愿意多谈。他说,他的心得只有四个字,水到渠成。他认定:即使是极难掌握的曜变天目,也有它的规律,顺乎规律就可以了。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即使经过几年的“试验”,他也还是未能拿出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
  对于曜变天目,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在宋代,手工艺人有着对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审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材料美的实现能力也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曜变天目,正是这份审美与人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的呈现。
  用这种眼光来看曜变天目,会带给世人许多新的发现。在略显沉闷的黑釉上那流动璀璨、妖异的光芒,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象征。那个时代,程理朱学成为文化正统,知识分子讲究“格物致知”,试图从平凡寻常的事物中,去观察和探求天地万物的哲理,一只茶碗中或者就蕴藏着大千世界,描述着未知的宇宙,积淀着千年的文化。
  我们可以推断说工艺本身是可以复原的,但是那份专属于宋代的审美以及当时手工艺人的经验与心境,却已极难再现。
  曜变天目茶碗,崛起于民间,逐步走进士大夫等精英阶层的生活中,走向皇室,最终走出国门,成为陶瓷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但它又遽然衰落,在元初,就隐去了它曾经四射的光芒,湮灭于时间的流逝之中。如果不是日本残存的三只极精美的曜变天目茶碗,可能我们对它的了解更加少。
  在今天,当曜变天目茶碗不断刷新的拍卖价格,当各界人士对它表现出狂热索求,当看到不断有各种或新或旧以“曜变天目”的名义出现在市场上的仿制品时,我们未必真的理解它的全部价值。
  陈显求教授在他的《扶桑鉴宝记》中以近乎虔诚之心描绘了自己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见到日本二号曜变天目茶碗的感受: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主人们客气地先请我到廊上鉴赏。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这就是宝气?这就是此宝的艺术之神?其艺术的精髓随着紫光洒向人间并且永恒地与世长存?釉层透暗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是其它曜变所没有的。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曜变天目的万道紫霞,穿越千年,再现在异国他乡。时空骤然就凝结在这一刻,宋朝的风情、先辈大师的精湛技艺、远离故土的颠沛流离、在日本许多名人权贵间流转……千年一瞬间,仿佛都在眼前。
其他文献
当1977年,北京长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里传出 “恢复高考”的那一刻,我们民族的命运就改变了方向。但那一刻,身在历史之中的人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大意义:个人重拾了理想和目标,民族走上了复兴的轨道。作文  1977年,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学教授谢作栩,还在福建宁化县安远乡插队。在乡里,听说恢复高考了,一个老乡的孩子便去报名。不久,贴着照片、盖着革委会大红印章的准考证发到家里,全家人以为这就是考中
期刊
一说到科举,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甚至将二者完全划上等号。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僚选拔制度,科举自隋唐创制,到明清渐臻完备,历时千余年,其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均几经嬗变,终成作茧自缚之态,在上世纪初轰然崩塌。唐代:科举成就的唐诗辉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武宗会昌年间的进士赵嘏对唐太宗利用科举制度收揽人才的感叹。据说,唐太宗站在皇宫的正(南)门上,悄悄地望着一干神色喜悦的进士,
期刊
曾任新加坡总理、新加坡最高领导人,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于2015年3月23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  李光耀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他政治地位与作为,还因为他身上的中国血统——其曾祖父是客家人,于1862年从广东大埔南下。在那个年代,很多客家人迫于生计,远下南洋务工淘金,及至扎根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下南洋”是一场持续多年蔚然壮观的移民潮,与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
期刊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山西省赤桥村,居住着一位名叫刘大鹏的举人。刘大鹏曾经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他坚持写了50年日记,存世200余册,成为今天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的重要历史资料。  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以刘大鹏留下的日记为核心材料,完成了一本微观史著作《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她在书中描绘了刘大鹏作为儒者、孝子、商
期刊
解读民国时期的烟云往事,在旧文资料与藏品中来回“穿越”,有时会觉得那时的名人有一种“范儿”:大抵是发自骨子里的特有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还有礼仪。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民国时期的广告也就大不一样了,其中涉及的人与事也是好看又耐读。袁世凯与烟草广告上的“爱国军”  天津是曾是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历史上闻名的中国新式陆军成就了天津小站。清光绪元年(1875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淮军将领周盛传
期刊
趁一次川北之行,顺道谒拜了嘉陵江边重镇新政的离堆,因其上刻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鲜于氏离堆记》。此崖刻在20年前我曾一睹真容,20年过去了,每每造访这方水土,心里就不由得涌起再去瞻仰的强烈愿望。这不仅因为我在8年书法的练习中,一直对“颜体”顶礼膜拜,更在于颜真卿不屈的人品。真可谓“书如其人”。  史载,背靠嘉陵江水的新政在唐、五代、宋时期都曾设县,是一个标准的水码头。明清时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依
期刊
在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NCAA)中,堪萨斯大学队和密苏里大学队的相遇,每一次都能产生比赛之外的情感摩擦。对于这两州的人们来说,两所大学之间的篮球、棒球和橄榄球比赛还有一个名称:边境之战。此种比赛,比起己队迎战其他对手,更需显露爱恨,全情投入。  之所以得名“边境之战”,则要从两州在拓殖和内战中的宿怨说起。笔者曾在堪萨斯大学所在的劳伦斯市居住数月,深感这个小城的居民对这段历史的珍视。在美国南北战争结
期刊
公元1910年10月,天气颇冷,31岁的他自上海出发,逆长江而上,到达成都。  他本是来教书的,在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高等学堂,教算学、化学等科。  其间经历清王朝灭亡、辛亥革命之巨变,时局动荡之下,他也曾短暂离开,一待局势稍稍稳定,便又速速归来。因为他已沉醉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邃之中,用一具从故乡美国带来的4x5寸干板照相机,拍下300余幅照片,将巨变之下依然存有千年宁静,偶尔才会紊乱片刻的成都
期刊
人类与烟草植物首次接触发生在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趟过白令海峡,并抵达美洲大陆。这片大陆就是烟草的原产地。自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与烟草的关系不断演变,烟草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吸烟行为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吸烟带来的生理刺激使得人们对它心驰神往,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人类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人类社会对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深恶痛绝。  事实上,除了社交功能,烟草进入人类
期刊
乾隆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帝之一,当了60年皇帝,活到了89岁。他在位期间,大清帝国经过其祖、父辈近百年的努力,根基稳固、欣欣向荣,正处于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持续“盛世”时代。在他的治下,清朝取得了文治武功的成就,终其一生,鲜有不顺心之处,所以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但是,二百多年来乾隆的身世一直没有个明确清晰的说法,他出生在哪里,他的亲生母亲又到底是谁?  这还要从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说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