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茶碗的千年之旅
公元1168年的某一天,浙江天目山的风景一如今日般秀媚。人群往来不绝的佛寺内,来自东瀛岛国的一位留学僧人在此第一次邂逅了那只让日本后世都魂牵梦绕,视若无价之宝的窑变(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的一种陶瓷工艺)建盏(即天目瓷,属黑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望着这只小小的黑色茶碗内所折射的五彩斑斓的光芒,这位僧人的心如顿悟禅理般被一种近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深深感动。在这一刻,在这个奇异的茶碗里,他说,他看到了整个宇宙。从此,这茶碗中浩瀚无边的星空,成为了无数日本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光辉。
这位僧人名叫荣西,他郑重其事、小心翼翼地将这只茶碗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带给了自己的民族。而因为结缘的地点,他给它取名:“天目”。从此,天目,就成了日本所有产自中国的黑釉瓷的代名词。
那一年,中原王朝正值南宋孝宗皇帝在位,饱受战乱之苦的宋朝好不容易在北方民族的侵蚀下重新构筑了自己的防线,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历史。终南宋一朝,维系时间不过一百五十余年,可是,在文化史上,尤其是是在器具的制造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峰——有人说,古代美学,到了宋代,成就了最高峰,从此一韵而成绝响,时至今日仍无可媲美。
书、画、版书、建筑、戏曲、诗、词、文……这一切的堆积,必然会落到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之中,而最能体现这个时代风貌的生活之物,就是手工艺,也就是器具。经过千年的摸索,到了宋代,中国手工艺人将材质的物性锻造到了相当的水准,器物的性情已近圆融,再加上手工艺人对美的感知,手艺之美,才能在瞬间绽放到极致。
那只能让人参透三千世界的茶碗,抵达日本国之后,也经历了它的命运。它成为了大名们争相追捧的宝物,无论谁获得了它,都认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不同的枭雄之间倒手了无数次之后,终于,它来到了最后的赢家——德川家康的手中。在日本人看来,唯有真正的强者,才配得上这样的“天物”,也才能留得住这份上天的钟爱。以至于到后来,这只茶碗落入著名的三菱集团董事长岩崎手中时,他竟然在它面前自惭形秽,直称自己不配拥有这只茶碗,终身也未曾用它喝过一次茶。
如今,这只茶碗静静地安放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作为仅存世界的三件曜变天目茶碗中最珍贵的一件,接受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的仰望。其他两件珍品也俱存于日本。
然而,在日本僧人荣西获得这只茶碗的100年后,曜变天目茶碗就从它原本的生产地消失了。南宋境内,战乱再起,技艺失传,器物毁损……时至今日,能展现如宇宙般浩瀚之美的天目茶碗,便仅仅只剩下流传于日本的那三件孤品。
在原产国那片浩瀚的星空下,曜变天目珍宝一般的光芒逐渐隐匿并最终消失无踪了。
探求星辉之美
曜变天目——这是属于它的名字。
“曜变”一词最初的记录来自于明万历间谢肇淛的《五杂俎》:“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女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疑为怪耳。近来不用人故无复曜变。”这个惊悚又虚妄的传说至少能说明到了明代,“曜变”工艺就已经失传而只能被神秘化阐释。更多人认可著名古陶瓷专家陈显求在他的《扶桑鉴宝记》中对曜变天目的定义:“曜乃日、月、星辰之光,变乃色彩变异之意,两字合成一词,则曜变天目可以定义为具有光色(无固定颜色)变化的建盏。”这一命名既来自于亲眼目睹过曜变天目茶碗的先辈的惊叹,开启了后世未曾见识过其真面目的人的想象——茶碗内部闪烁着的星辉云灿的点点光斑,闪烁着黄、红、绿、蓝等五彩的光晕,随着视角和光线的不同,这些光晕还在不断地变幻着色彩。宛如漆黑深夜中流动的银河与宇宙,大海之上映照的幽玄星空,又如无数双俯瞰众生的双目——无视岁月的流逝,浑然地展露着变幻莫测的“美”之秘密。
世人震惊于这种美,感叹于这种美竟然不可复得。这也激发了陶人对于这种工艺的无限兴趣——这种千年前就已经诞生的惊世技艺,可否再现人间呢?
中日的陶人开始探索它的工艺。然而,即使在南宋时期,天目瓷也因其极难烧造而成为御用之物。天目瓷的烧制工艺异常复杂而难以控制:釉色流动性很大,烧成范围极窄,在不同的烧制情况下出现晶花的效果完全不同。如红色曜变结晶铁的化合物在窑内高温熔融中,首先冲出粘稠的釉层表面,又在局部聚集、发育、停滞、融合,这是人无法目测和摆布的,一旦晶花不能正常发育和析出,或产生扩散,美丽的晶形就会稍纵即逝。烧制过程中任何环节,如原料、窑温、窑炉的气氛,瓷器在窑炉中摆放的位置等,发生任何一点微妙的变化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于是,即使今天的陶人前赴后继、苦心孤诣也很难烧制出一件可以匹敌宋代珍品的复制品。
这也造成了天目瓷在市场上的繁荣,哪怕一些粗糙的仿制品都价值不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无论是出于对天目的热爱还是对利润的追逐,天目瓷成为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对象。甚至,许多的传统手工艺人烧制出来的新盏,被古董商人买去稍一做旧,就成了收藏市场上的宝贝。2013年,几只宋代天目茶碗都拍出了超过200万以上的高价。
曜变天目则是更为珍贵的品种。天目釉本就难得,曜变天目则是其中更为宝贵的珍品。
因其极为罕见,曜变天目惹来艺人和商人的疯狂,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的投入以图恢复“神技”的传说,有时更沦为一种炒作行为。因此有些做天目的陶人说,现在的人大多追逐的不是曜变天目之美,而是在那几只茶碗到底可以换多少银子。
手工艺者所理解的“曜变天目”
李明(化名)是被天目蛊惑的陶人之一,和常见的传统手工艺人不同,他很年轻,且并非出身于陶瓷世家,手艺的学习时间也不长。选择做天目瓷,只有四年半的时间。而此前,他是一个学习漆器的艺术工作者。在30多岁的时候,他放弃原来的一切来到景德镇,开了一间工作室,将自己的后半生交托于火土变化之中。 然而,和所有手工艺人一样,对于自己的制作方法他并不愿意多谈。他说,他的心得只有四个字,水到渠成。他认定:即使是极难掌握的曜变天目,也有它的规律,顺乎规律就可以了。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即使经过几年的“试验”,他也还是未能拿出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
对于曜变天目,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在宋代,手工艺人有着对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审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材料美的实现能力也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曜变天目,正是这份审美与人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的呈现。
用这种眼光来看曜变天目,会带给世人许多新的发现。在略显沉闷的黑釉上那流动璀璨、妖异的光芒,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象征。那个时代,程理朱学成为文化正统,知识分子讲究“格物致知”,试图从平凡寻常的事物中,去观察和探求天地万物的哲理,一只茶碗中或者就蕴藏着大千世界,描述着未知的宇宙,积淀着千年的文化。
我们可以推断说工艺本身是可以复原的,但是那份专属于宋代的审美以及当时手工艺人的经验与心境,却已极难再现。
曜变天目茶碗,崛起于民间,逐步走进士大夫等精英阶层的生活中,走向皇室,最终走出国门,成为陶瓷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但它又遽然衰落,在元初,就隐去了它曾经四射的光芒,湮灭于时间的流逝之中。如果不是日本残存的三只极精美的曜变天目茶碗,可能我们对它的了解更加少。
在今天,当曜变天目茶碗不断刷新的拍卖价格,当各界人士对它表现出狂热索求,当看到不断有各种或新或旧以“曜变天目”的名义出现在市场上的仿制品时,我们未必真的理解它的全部价值。
陈显求教授在他的《扶桑鉴宝记》中以近乎虔诚之心描绘了自己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见到日本二号曜变天目茶碗的感受: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主人们客气地先请我到廊上鉴赏。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这就是宝气?这就是此宝的艺术之神?其艺术的精髓随着紫光洒向人间并且永恒地与世长存?釉层透暗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是其它曜变所没有的。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曜变天目的万道紫霞,穿越千年,再现在异国他乡。时空骤然就凝结在这一刻,宋朝的风情、先辈大师的精湛技艺、远离故土的颠沛流离、在日本许多名人权贵间流转……千年一瞬间,仿佛都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