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 1977全民总动员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977年,北京长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里传出 “恢复高考”的那一刻,我们民族的命运就改变了方向。但那一刻,身在历史之中的人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大意义:个人重拾了理想和目标,民族走上了复兴的轨道。

作文


  1977年,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学教授谢作栩,还在福建宁化县安远乡插队。在乡里,听说恢复高考了,一个老乡的孩子便去报名。不久,贴着照片、盖着革委会大红印章的准考证发到家里,全家人以为这就是考中了,放榜了,家里杀了唯一的一头猪,大放鞭炮。
  那年头,人们已经习惯了工农兵盖个章就能上大学,谢作栩感慨道,“忘了高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回望建国后的高考制度,设立于1952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将之中断——中断意味着,不用考试就能上大学,家庭成分好就能推荐上大学。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当时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最低文化标准只是初小文化水平,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样,大学课堂上甚至闹出“1/2+1/2=2/4”的笑话。
  这太不靠谱。1973年邓小平复出,又恢复了高考,却不料遇到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张铁生是辽宁兴城县推荐考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在理化考试时,他只做了3道小题,剩下的时间就在试卷背后写了篇“作文”。
  这是一封给“尊敬的领导”的信,说的是他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他“懒得复习”,而是他在反思:为了让自己考上大学去复习,却耽误集体的工作,这是不是太自私?“四人帮”借机发难,将张铁生誉为“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的英雄”。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的信,赞不绝口。各高校便只敢录取低分的考生,高考再次中断。
  到了1977年邓小平又来恢复高考,北京考生阎阳生又反了次“潮流”。高考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是用来宣扬集体主义的好题目,但阎阳生却开始“反思”,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他写道:“在这一年里,我干了些什么呢?别说当个好丈夫,更不要说当个好爸爸了。我捏着自己油污的帽子,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应该干点什么呢?’‘什么也不用你了,’她(妻子)吃力地张开苍白的嘴角:‘你去温书吧。’”
  阎阳生从部队复员回北京后,被分到环保所做收取废水样本的工人。1977年8月,得知恢复高考消息时,阎阳生已年过三十,正在北京郊区租住的民房里用碎砖剩瓦盖厨房,迎接第一个孩子的出生。高考推迟在冬天,阎阳生便利用这段时间复习备考,无暇照顾怀孕的妻子,孩子出世都不知道,成了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阎阳生敢标新立异,想法很简单:1977年的考题太简单了,跟其他人拉不开差距,只能在作文上冒险一搏。事实上还真的挺冒险。阅卷时年轻的老师只给70分,年老的却要给85分。争论不下,只好都来评,竟评了95分,列为北京市范文。作文传了出去,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认为这是篇“独具个性的好文章”。
  见报的文章,较阎阳生的原文有两处改动。那时“四人帮”已被打倒,“不正是向那些政治空谈家讨还青春的战斗吗?”便改为了“不正是向‘四人帮’那伙害人虫讨还青春的战斗吗?”
  另一处“那是有门路的人去的地方”则改为了“推荐上大学谈何容易”。

政审


  恢复高考,也不是你想考就能考。
  南京作家黄蓓佳当年在长江江心的一个小岛上插队劳动,想参加高考,首先还得让生产队的社员们同意。黄蓓佳的家庭成分是“地主”,生产队专门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评议她是否能参加高考这件事。
  当时,黄蓓佳紧张极了,一个人在门外徘徊,像热锅上的蚂蚁。她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这些大字不识的贫下中农手中。
  1977年,故事大多有个好结局。黄蓓佳顺利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家庭成分更差的刘源,从长安街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也想考大学。那时他还是北京起重机厂铆焊工,他的报名需要厂里批准,但一直不批。
  刘源急了,就写了封信,贴上4分钱的邮票,寄给了“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信中,刘源称收信人为“小平叔叔”,他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儿子,当过兵下过乡又进工厂,“听说您恢复工作抓高考,大家都很振奋。我想考大学,现在厂子里不让考,如果因为我父母的原因、我的出身不让我考,我很不服气”。
  很快,一封带着处理意见的回函解决了他的报名问题,后来的政审也不在话下——在刘源的政审表上,父亲一栏填的是“刘少奇”,母亲是“王光美”,其余各栏如籍贯、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他直接都写“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按原来的要求,刘源是没法通过政审的。原来是唯成分论,邓小平改过以后,表述就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这样,被称为“狗崽子”的知识青年,终于在高考中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当时,记者范长江尚未平反,他的儿子范东生担心自己不能参加高考:“当时心里一点儿把握都没有,但是事实证明,这个高考制度给青年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不是看你出身怎么样。”胡风当时还在狱中,他的儿子张晓山也获得了高考的资格。
  但即便这样,受阻于政审的人也为数不少。时事评论家鄢烈山就差点卡在这里。他当时教书的学校校长以没同意他报名为由拒不写政审。没办法,他只好又去找关系,他找到在县妇联工作的堂姐带他去县委组织部部长家求情。经过许多曲折,他才闯过了政审关。
  同样在1977年,已故作家王小波,则根本没折腾。那时他是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青年工人,他的父亲尚未平反,虽说有邓小平改了“规则”,但王小波还是心存疑虑,担心无法通过政审,就干脆放弃了。倒是他的弟弟王晨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竟考上了大学。

文科?理科?


  第二年,王小波知道,非考不可了。
  但是,在此之前,王小波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12年前上的。中学的功课,要么没学,要么全忘光。这可怎么考?王小波家里人便劝他:你毫无基础,最好还是考文科,免得考不上。但王小波“一背东西就困”,还是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可能会好过些,便去考理科。但理科也有一门要背的政治啊,这门课完全就是王小波的噩梦了。
  王小波准备的有道题叫做“十次路线斗争”,每次斗争都分别是“反左”或“反右”,需要一一记清,弄得王小波头大如斗,只能整天举着双手,对着十个手指默诵左和右。结果到了考试才发现,他光顾了记题上的左右,把真正的左右都忘了。
  但王小波最没把握的,还是数学。哪门功课他都没学过,都靠他自己瞎琢磨。物理化学还好琢磨,数学可是不能乱猜的。谁知最后居然及了格,王小波就这样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学者雷颐更理智一些。他也是一边当工人,一边复习准备考大学。他平时爱读书,公开可以读的毛选、马列全集,他都读了不止一遍。朋友在私下还悄悄交换一些书,像屠格涅夫的书,他也读完了,还做了好几大本笔记。他便选了文科去考,他确信自己肯定能考上,剩下的就是考哪个大学的问题。
  作家叶兆言,则是意外去读了文科。当时他是一门心思不想当工人了,想上大学,觉得读什么都无所谓。他觉得自己化学好,就想到考理科机会大些,就连忙拿起化学课本,还专门去一个老师那里补习。结果到了报名的时候,突然发现理科是要通过体检的,他的眼睛体检不合格。因此,要想上大学只能改考文科。1978年,他最终考入的是南京大学中文系。
  当年,备考十分不易。学校的高考复习班里,求学者蜂拥而至。大的年龄三十多,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大家不报名,也不缴费。晴天,在大树干上挂块黑板,校园就是教室,前面的坐小凳,中间的坐椅子,后面的就站着。雨天则占用学校的会议室上课。但还是嫌人多地方小,窗台上都坐满人。
  能在学校里备考还是件很奢侈的事。大部分人还是像王小波一样自己找来课本,在家瞎琢磨。中学课本并不好找,熟人见面第一句就是:“有老课本吗?”在书店里,所有跟中学知识有关的书籍,被抢购一空,多少年前用废的作业本成了复习宝典。
  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的困难局面——课本没有,纸张也匮乏,国家又穷。几百万人要考试,要印卷子,要评卷子,总要一部分钱,全靠国家拿也是很困难的。当时大家希望报名费能够定在一块钱。当时相关部门讨论说,不要增加群众的负担,收五毛钱就行了。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决定先把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的纸张拿来,给考生印卷子。
  1977年12月,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570多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谁都没想到,这次积聚了十多届考生的高考,竟成为此后30多年中国巨变的起点。

出路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作家陈建功与二十几条汉子在晨光中爬上一辆卡车。他后来回忆道,“卡车在暴土扬烟的公路上疾驰,碎石渣劈劈啪啪乱响,山路弯来绕去,我们时而撞向左边,时而拥到右边……考场在十几公里以外的中学,那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我们就在那里续上了10年前的大学之梦。”
  说是梦,但考大学这件事,陈建功说其实都是他妈妈给逼的。陈建功18岁就到京西的木城涧煤矿当了一名岩石掘进工。每天他都要扛起与他体重差不多的风锤晃晃悠悠去上班,他的绝活就是叼着哨子在飞驰的矿车中间上窜下跳。这一干就是十年。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陈建功本不想考,但是他妈却认定了非得送他去读大学,她觉得不能绝了“书种”,不然要愧对先人,死不瞑目。陈建功怕他妈一直啰嗦,便同意考北大。
  美术家罗中立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却没怎么激动。当时他在达州钢铁厂当一名钳工,工作清闲得很:白天去山里买木材,晚上手工做家具,顺便画一些连环画。他在县城也小有名气,正准备成家呢。但是,女朋友却极力劝说他参加高考。这是笔很现实的账:他中专毕业一个月29.5元,如果大学毕业一个月就能拿到52元工资,甚至当学生时还有补贴。
  高考报名截止的那天傍晚,罗中立沿着大巴山脚下的周河,走了20里路,来到县城。可白天报名已经结束。他来到招考老师的招待所,找到招生办的老师,好说歹说才让他们“看在川美附中的面子上”,临时在报名表上添了个罗中立的名字,他便成为了考区最后一个报名的考生。
  张艺谋考北京电影学院,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点儿说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只要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就不一样。”在此之前,他曾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人生似乎就这样了,但他却考进电影学院,拿起了摄影机。
  1977年的高考考场,有夫妇、有父子、有师生,不少是一家几兄弟数姐妹同场考试。“老童生”太多了,监考老师额外准许考生可以吸烟。
  他们像平时上课学习一样,俩人一桌,根本不像现今单人单桌这样戒备森严。那时一般人也没有作弊的意识,就是想作弊都不成,看书——没有,看别人——都不会,甚至连监考老师都不会。
  第一场考试,很多人拿到试卷,发现什么都不会,便在半小时之内交卷退场——当年的试卷,今天看来非常简单,随便拿满分。但在当时,绝大部分人还是觉得难。
  考完出来,大家都没底,毕竟考生太多,能录取的有限。很多考生只好喊出这样的口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感谢邓小平,考不上批判‘四人帮’。”谁都以为自己考得上,谁都以为自己考不上。
  而在福建的大山里,谢作栩教授目睹了最极端的悲剧:一个在武夷山脉中当小学老师的知青,考完后自己觉得损失了一道20分的大题,在等待命运判决的辗转和绝望中自杀,而录取通知书不久后寄来了。
  作家肖复兴是1978年参加的高考。那时他教高三,他便和学生一起进的考场。后来,他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一年,大学入学时间很晚,一直挨到了11月。直到入学之前的最后一天,肖复兴还在给学生上课。他还记得上最后一节课时,学生们很安静,从来没有过的安静。他所教的班上,只有班长一人被录取。
  自1979年开始,高考考生的主体为应届高中毕业生。那些大龄考生被分流到业余教育的航道。高考的非正常状态,持续了两年,终于步入正轨。
其他文献
坚硬无比的诺基亚手机,已经逝去,变成了一个业界传说,它什么时候卷土重来,目前尚不得而知。要对它做一番追忆和沉思的话,那么就必然要谈一谈它的历史,一谈它的历史,又会吃上一惊。  这家做手机的,原来是开造纸厂的!  纸业大亨  从表面上来看,手机与造纸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两者大有渊源。手机所代表,乃是一种盛行于现代的人类信息传播技术;造纸,则代表的是发轫于古代的人类信息传播技术,本质上,它们
期刊
从罗家伦到钱钟书  有关民国时期的“高考”,被传诵最多的大概是与钱钟书有关的故事。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为了突出戏剧性,在另外的版本中,钱先生的数学成绩被说成是0分。他自己后来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
期刊
大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和归宿,且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苏尼翁是希腊海边最美的所在,因为那里镶嵌着波塞冬海神殿。  海神殿形似离堆,风大。冬天的阳光,湛蓝的海水,在风的指引下分外美丽。海神殿矗立在风中,任世人瞻仰、凭吊。  静静地站在波塞冬海神殿中央,眺望着湛蓝的爱琴海,我真的为这样的宁静气场而深深折服。在这样的气场里,仰视海神殿那仅存的洁白石柱搭出的超越时空的几何图形,凝神静气,外部图像和内在意蕴上的巨
期刊
当我们唱着这首雄壮与悲壮相融的歌“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时,内心深处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慨。当时间转盘的指针指向五月之时,我们会条件反射一样,在记忆的底片上搜索并曝光那场“8.0级撼世大地震”的每一个瞬间。一个月前,尼泊尔更为猛烈的地震再次令我们惊惶不已唏嘘不已……仅仅几十秒,加德满都12处世界文化遗产便毁之一旦……强大的天灾面前,渺小的人类再次变得不堪一击。  人类文明有史以来,伴随着地球的各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年了。今年,中国政府将对抗战给予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隆重纪念,那么从历史主义观点看,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纪念抗战与二战呢?  回想八十四年前,即1931年9月18日,中日两国在东北发生军事冲突,日军乘机侵占沈阳,进而占领东三省。翌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前清废帝溥仪粉墨登场,成立满洲国,中日第二次战争由此开始。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期刊
在2015年4月的第3周,A股新增开户数300多万,股市的又一个疯狂期来临了。  股市不仅出产百万富翁,还出产段子。比如经典的段子是,公交车上的大妈也开始讨论股市了,那么股市又离暴跌不远了。这种说法表面上有道理,但暗含着某种优越感,似乎大妈就不配买股票似的。其实,一个健康的股市,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的。或者说,在现代社会,股票已是除了现金、存款之外较有力的金融工具,在有些发达国家,很多人都没存款,
期刊
暗箭伤人这个成语,意为偷偷放冷箭伤人,其引申义自然是指那些喜欢背地里搞阴谋诡计的人。而此语的出处,颇有意思——春秋第一美男子与一员老将因争夺兵车引发了血案。  这春秋第一美男子,名叫公孙阏,字子都。对于其美色,《孟子》云:“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诗经》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尤令人羡慕的是,此君出身郑国贵族世家,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郑国大夫。
期刊
在1950年10月,作为部队摄影记者,刚满20岁的孟昭瑞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孟昭瑞11次赴朝,从战争第一阶段中美两军现代军事史上的第一次交锋的云山战役,到第二阶段惨烈异常的上甘岭战役,再到1953年7月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他和他的相机都在现场,定格下了一帧帧珍贵的历史瞬间。  孟昭瑞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许多妇孺皆知的历史时刻也是由他记录下来的:北平入城式
期刊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毛线还是个时髦、新潮的产品,市场上的毛线多为英国的“蜜蜂牌”、日本的“麻雀牌”等,中国自己还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产品。“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是当时很多国人的心声,“抵羊牌”毛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  “抵羊”由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出品,创始人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898年,宋裴卿出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自幼受教会学校教育,后就读于燕京大学。1918年,宋裴卿未及毕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所引发的共鸣和调侃,又一次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迫于现实的无奈展露无遗。  为理想一搏,还是留下来上班挣钱供房子,这种困惑和选择,如同规矩的人内心里偶有的促狭,总会借着机会冒芽。它最大的意义,是在自由隐逸的话题周期性沉寂后,借着热点的名义,把无数浑浑噩噩的人又狠狠地刺激和撩拨了一番。  去年在微信朋友圈传疯的一篇名为《借山而居》的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