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的培养模式,产业的需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中逐步探索中的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种合作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民办高校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项目(编号:JGJX2015D27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28-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带来的一种必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层级的角度,应用型人才可分为:一、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二、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培养;三、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
从这个层次的划分上,民办本科培养出的人才应于第二个层级,即知识应用型。相对于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缺少运用理论创新解决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问题的创造力,但相对于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又能够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制定生产实践中的方案和计划,而不是单纯的、重复性的具体劳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的培养模式,产业的需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中逐步探索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种合作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民办高校当下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基数大。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师资结构由自有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组成,其中,自有教师大部分来自公立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学历水平高,职称偏低,年龄段层次很难拉开;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多来自于公立高校,具有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点,数量上相对于自有教师比重偏低,二者构成了民办高校的教学主体,相对于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产业,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都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校企合作的实现,唤醒了高校对教师队伍对自身问题的审视,一些民办高校提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的评聘工作,师资队伍集企业经验和教学经验一体,呈现出民办高校的特色办学、特色师资的现象。
二、教学与生产实践脱钩,实践教学比重低。民办本科高校在人培养模式定位上,近些年逐渐清晰,总结出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的比重问题、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衔接问题凸现出来。伴随着校企合作的实现,实践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改善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细化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实践内容和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衔接,降低了毕业实习的成本,使学生毕业即能进入到行业中,大大的提高了就业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无异于是第二条生命线,既解决了产学研脱钩问题,同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思路。
三、民办高校硬件设或施投入不足,或更新缓慢。高等院校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是评估一个学校办学资质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相对于公立高校来说,缺少国家经济支持,在经营模式上属于自给自足、自负盈亏,加上发展历史较短,呈现硬件条件参差不齐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迅猛,需求多元化、产品更新迭代、科技日新月异,企业发展一切面向社会需求,硬件设施更新立足于产品、科技,相较于高校具有市场化、信息化、高效能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设备上即更新快、品质高、符合市场需求,这些优势是高校望尘莫及的,而二者的合作恰好弥补了高校的不足,高校提供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硬件环境,突破彼此的瓶颈,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民办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不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培养定位可以实现精准对接、定向培养,学生在学校即可熟知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校内外实践结合,毕业即可成为其所在行业中的“成手”,解决了“入行难、门难进”的就业现象,在校内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也节省了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上岗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
总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高校教师水平,与社会接轨,向“双师”、“双能”型人才迈进。二是充实和细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让实践与企业实际工作挂钩,体现课程的实践意义。三是补充高校硬件设施短板,提高学生实践质量。四是促进学生就业,降低就业门槛。
校企合作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必将为民办高校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项目(编号:JGJX2015D27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28-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带来的一种必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层级的角度,应用型人才可分为:一、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二、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培养;三、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
从这个层次的划分上,民办本科培养出的人才应于第二个层级,即知识应用型。相对于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缺少运用理论创新解决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问题的创造力,但相对于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又能够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制定生产实践中的方案和计划,而不是单纯的、重复性的具体劳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的培养模式,产业的需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中逐步探索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种合作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民办高校当下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基数大。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师资结构由自有教师、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组成,其中,自有教师大部分来自公立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学历水平高,职称偏低,年龄段层次很难拉开;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多来自于公立高校,具有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点,数量上相对于自有教师比重偏低,二者构成了民办高校的教学主体,相对于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产业,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都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校企合作的实现,唤醒了高校对教师队伍对自身问题的审视,一些民办高校提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的评聘工作,师资队伍集企业经验和教学经验一体,呈现出民办高校的特色办学、特色师资的现象。
二、教学与生产实践脱钩,实践教学比重低。民办本科高校在人培养模式定位上,近些年逐渐清晰,总结出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的比重问题、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衔接问题凸现出来。伴随着校企合作的实现,实践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改善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细化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实践内容和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衔接,降低了毕业实习的成本,使学生毕业即能进入到行业中,大大的提高了就业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无异于是第二条生命线,既解决了产学研脱钩问题,同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思路。
三、民办高校硬件设或施投入不足,或更新缓慢。高等院校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是评估一个学校办学资质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相对于公立高校来说,缺少国家经济支持,在经营模式上属于自给自足、自负盈亏,加上发展历史较短,呈现硬件条件参差不齐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迅猛,需求多元化、产品更新迭代、科技日新月异,企业发展一切面向社会需求,硬件设施更新立足于产品、科技,相较于高校具有市场化、信息化、高效能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设备上即更新快、品质高、符合市场需求,这些优势是高校望尘莫及的,而二者的合作恰好弥补了高校的不足,高校提供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硬件环境,突破彼此的瓶颈,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民办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不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培养定位可以实现精准对接、定向培养,学生在学校即可熟知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校内外实践结合,毕业即可成为其所在行业中的“成手”,解决了“入行难、门难进”的就业现象,在校内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也节省了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上岗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
总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高校教师水平,与社会接轨,向“双师”、“双能”型人才迈进。二是充实和细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让实践与企业实际工作挂钩,体现课程的实践意义。三是补充高校硬件设施短板,提高学生实践质量。四是促进学生就业,降低就业门槛。
校企合作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必将为民办高校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