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鲤 用音乐演绎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配乐总时长达1小时30分钟,这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纪录片不超过40分钟的配乐时长。据《河西走廊》音乐总监徐鲤的不完全统计,为本片创作的配乐不低于40首。
  《河西走廊》配乐的一大亮点是“中国纪录片牵手国际知名作曲家”。2013年9月23日,在全世界书写了无数音乐奇迹的殿堂级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宣布,与中国再续前缘,为中国纪录片《河西走廊》创作主题音乐。这是雅尼的纪录片配乐处女作。
  这次合作,不仅对于雅尼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中国纪录片界的一次大胆突破。徐鲤与雅尼携手用音乐来演绎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
  用音乐讲故事
  曾创作过《北京记忆》等多部纪录片配乐的80后作曲家徐鲤是促成这次合作的主导人。
  徐鲤创立的喜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在2013年雅尼中国巡演时与雅尼有过合作。后来,与《河西走廊》主创团队进行沟通交流时,他提议邀请雅尼为本片创作主题音乐。“把雅尼引入纪录片,我们是第一个。”徐鲤说。
  “有中国情结、又喜欢接触新事物”的雅尼欣然同意这次合作。徐鲤不但负责介绍雅尼参与这个作品,还要负责就音乐部分与雅尼沟通,“将导演的意见和需求,用音乐人听得懂的方式转述”。
  如果说雅尼创作的《河西走廊》主题音乐是一条大河的主干道,那么徐鲤带领工作团队所作的音乐就是各个支流。他要按照主线音乐的旋律,针对每集、甚至不同场景创作出不偏离主线又要特点鲜明的或抒情、或恢弘、或凄凉、或紧张的变奏。用徐鲤的话说,作为音乐总监,就是要“负责这个片子所有声音部分”。
  伯璟的主创团队加强了对音乐的投入与重视,认为音乐创作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重视,以及给音乐人的创作自由度都让徐鲤感到备受尊重,进而迸发更多创作激情。“这部片子故事、情绪、时间跨度大,投入的热情比以往都多。”
  徐鲤说对《河西走廊》的音乐创作历时一年多。2013年6月,徐鲤与团队沿着河西走廊采风,兰州—张掖—敦煌,他们在欣赏着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多地用心去感受当地的气息、空气中的味道,甚至特有的干湿度。
  徐鲤不希望这次采风变成“民族音乐的采风”。在他的创作理念里,他不会将《河西走廊》的音乐囿于传统纪录片配乐的固有模式。“西域音乐不仅限于胡琴”,他要用更国际化的视野来创作该片的音乐。由于西域乐器的符号性太强,徐鲤有意回避对其进行大范围应用,仅仅提取一些元素,融入到西方乐器,甚至是中国其他民族乐器中,使其有更多包容性。
  “河西走廊承载了太多故事,不希望框在风景的描绘上。”徐鲤说,纪录片《河西走廊》在许多地方都是用再现的方式来拍摄,这其实就是在拍一部部影视剧,而音乐之于影视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音乐是影视剧表达感情的重要因素。一段剧有了音乐可以让人潸然泪下,没有音乐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徐鲤根据每一集的不同主题、不同故事、不同人物,结合雅尼创作的主题音乐,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配乐。“比如,第一集《使者》(讲述的是张骞通西域那段历史),音乐是以汉人的视角介入,陌生的人、陌生的路、陌生的城……而在一二集后,随着讲述角度的变化,音乐的视角也要做相应转变。”
  历经一年多的创作,在《河西走廊》中我们聆听到雅尼与徐鲤用音乐演绎的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
  徐鲤的西域“情缘”
  徐鲤与西域的“情缘”要追溯到为《河西走廊》配乐之前的2005年。这一年,徐鲤第一次接触纪录片的配乐创作,他参与了专题片《张骞通西域》的后期制作。该片需要创作几首主题音乐,这给了他第一次展示自己创作能力的机会。《张骞通西域》的主题配乐不仅取得了制作方的认可,还引起众多纪录片导演的关注。
  2006年初,徐鲤收到第一份全片配乐的创作邀约,为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组筹拍的文献片《1911再读辛亥》创作配乐。与国内多位著名作曲家,如三宝、张宏光等都有过合作的节目组,此次启用当时年仅26岁的徐鲤来创作这样恢弘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的配乐,着实是大胆之举,也让人为徐鲤捏了一把汗。徐鲤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的文献片的配乐模式,使用了大量的非管弦乐元素以及钢琴旋律线条,力求表现辛亥革命本身独具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徐鲤的创作理念里,那些革命家不是政治家,而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又悲情又浪漫”。
  这样的配乐方式使得本片的音乐备受关注并引发争论。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本片的音乐探索出了一条文献片全新的配乐方式及理念,使文献片的观赏性大大加强。作为第一部独立创作的纪录片配乐作品,《1911再读辛亥》让徐鲤在国内纪录片领域获得了普遍认可。
  徐鲤的创作风格多样,所涉及的领域及题材也日趋广泛。他于2009年为纪录片《毛泽东1949》创作的配乐促成了他与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珅的结识。“对经典音乐做现代演绎,如将《浏阳河》融入钢琴曲,以此表现伟人除了伟岸外的另外一种形象,这比用很多词汇讲述他如何平易近人更有说服力。”徐鲤的音乐理念令李东珅颇为欣赏。2013年,筹备拍摄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的李东珅在微博上私信徐鲤,邀请他为该片配乐。俩人由此开始合作。
  从“音乐爱好者”到“音乐人”
  雅尼对于徐鲤来说,不仅限于“合作伙伴”。雅尼是令徐鲤从一名“音乐爱好者”变为“音乐人”的人。
  徐鲤回忆他见到雅尼时说的第一句话是,“You inspire me a lot”(是你激励了我)。
  1997年那场史无前例的紫禁城音乐会,让中国的无数老百姓们认识了世界著名的新世纪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雅尼。雅尼为那次演出创作了中国主题的乐曲《夜莺》,成为了日后他的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
  当年,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徐鲤还是一名“学过电子琴、玩过吉他、写过几首曲子”的“音乐爱好者”。班里有同学到现场看了紫禁城音乐会,并向徐鲤描述了那场震撼心灵的演出。自此,“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有序的音乐教育”的雅尼成了徐鲤在音乐道路上前行的动力。“我也不是科班出身,没受过系统音乐培训。但是,我也许可以成为下一个雅尼。”
  2009年,徐鲤陪一起玩乐队的同学报名参加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系的考试,抱着“起哄架秧子”心态的他通过一试、二试的考核后,凭借一首根据游戏《剑侠情缘》的歌词创作的曲子顺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并由此开始了他真正的专业性音乐学习。
  对于促成雅尼与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合作,徐鲤说一部分原因就是源于他的“雅尼情节”。雅尼与这一部纯粹讲述中国的纪录片的合作,让观众不仅在这部纪录片中听到雅尼的全新创作,同时有望在今后雅尼新的世界巡演中,伴随河西走廊冰川、沙漠、绿洲、戈壁的壮美背景画面,欣赏到这首专属曲目。
  被媒体喻为“八零年代音乐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徐鲤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为纪录片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这可以打破讲述纪录片的固有模式,这样纪录片才能越来越好看。
  徐鲤说纪录片是呈波浪形发展的,《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片厚积薄发的爆炸点。他分析,纪录片未来还会有炸点,而此炸点,也许就是《河西走廊》。
  责任编辑 吴军涛
其他文献
现在在中国,大概七零年代以前的人会有一个集体记忆——看“小人书”。那时候,甚少其他的娱乐活动,“小人书”,大概以其廉价(或租或买)、通俗、美奂而吸引了最大的阅读群体,在特定时期起到了普及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上小学之前,就大量购买、阅读过各式各类“小人书”。从题材上看,有中国古典名著、历史小说、民间故事、外国名著等,从手法上看,有白描、素描、水粉、钢笔画、剪纸、来自电影、戏剧的剧照等。只是
期刊
昨日,中国某科学院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调查显示,毕业一年后,约3成“90后”大学毕业生居住面积不足20平,他们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不愿做房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12月25日《新京报》)  记得前几年去健身房跑步,曾认识一位朋友,他曾因为在同学中最早成为有房一族而被戏称为“钻石王老五”,可是提及现在的生活,他已经没有了当
期刊
甲午年远遁,农历乙未年将至。那个周末,余与朋友谈完一部片子创作,坐地铁归家。时暮霭四起,北京城郭隐于昏暝之中。途中,余给女儿电话,老妈不在家,晚饭咋解决?  女儿答,老徐,带你上外婆家夜宴。  外婆家远在云南,远水解不了近渴。  可解近渴啊。离家仅几步之遥。女儿道,地址在金融街商场楼下,彼买了团购。  天下竟有如此晚餐?!  余落座于圆凳之上,茫然四顾,前边排有40多号,皆为晚餐而来。偶有语音报号
期刊
声音铿锵有力,口音鲁味十足,快人快语的郝元勋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然而,其魁梧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的心,年少时便对传统文化、雕刻艺术兴趣浓厚。自从成立曲阜新民三宝艺术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尼山砚的振兴,好友称其与尼山“砚遇”,郝元勋喜欢这个说法,在他看来这场“砚遇”是他的缘分,更是尼山石的机遇。  从收藏到传承  谈及曲阜文化,不能不提尼山。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正
期刊
农民在今天已经是一个显得陌生的字眼,只有在偏僻的乡村,才会真切地有一点感觉,这是在农民的地盘。新农民、打工者、新市民、漂泊者……这些词汇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在取代农民的称呼。想到“农民”,脑海里浮现的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有五个叔叔,现在只有一个还固守农村,过着种地的生活,其他几位叔叔已经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地变成了生活在县镇中的商人、职工、手工艺操作者,他们成了城镇化过程里的
期刊
中国,古朴的村庄可还是当年的模样?近日,广东民间一支13人的队伍,历时7个月,终于完成了对我国91个村庄的考察。他们的考察显示,在如今的城镇化浪潮中,不少村庄或主动或被动地消失了。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老家——福州市仓门区胪雷村,因为福州火车站的建设,全村几乎被拆完,陈景润的故居也就消失了。(12月25日《广州日报》)  扩张城市是社会的需要,建设道路是民生的需要;保护古迹是文化的需要,留下文化
期刊
魏瀚,这个典型的“85后”大男孩,若从外表联想职业,或许谁也不会把他和厨师联系到一起,但事实确实如此,他毕业于全球最老牌的厨艺学校之一——法国蓝带厨艺学院。  在魏瀚看来厨艺是一门艺术,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  2015年,这个拥有18万微博粉丝的“大厨”,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自己的餐厅,给喜欢的朋友做一份特别的菜肴,就像他2014年出的一本书的名字一样——把爱做到菜里面。  他
期刊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中,砚固然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却居领衔地位。  如今,砚虽然从案头挪移到博古架上,但收藏者依旧不改对它的一片痴情。对面的长者,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在永安宾馆的咖啡厅里,记者与这位著名文博专家、杂项鉴定专家边品茶边赏砚。美砚与佳茗的相融,是一种美丽的邂逅。张淑芬娓娓而谈自己独特的文博经历与鉴赏的不解之缘……  自大宅门
期刊
《中华儿女》:采访之前,我看了几集《河西走廊》,以前从那些干枯的历史名词中获取的认知,仿佛一下子成为鲜活的现实,感觉非常震撼,从视觉到心灵。您作为纪录片的总策划、总出品人,如何看待这部片子的创作?  连辑:《河西走廊》是高度可行的一部片子。因为甘肃省是一个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省份,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需要有许多内容性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将来可能是以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
期刊
函谷关上,不知名的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寂寞而执着地等待东方圣者的到来。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一个要塞雄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名。这里群山蜿蜒,树木青葱,云蒸霞蔚,鸟语花香。  公元前5l6年,即周敬王四年,函谷关迎来了一位重要过客:老子。那年,积弱已久的周王室又一次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孤无奈,与大臣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被迫辞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