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类资源是课程资源中富有灵性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无可替代的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景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搭配课堂流程,才能使得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富有鲜活性、创造性的资源给同伴们借鉴或者使用,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切入并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
片段一:
师:仔细观察这个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
生1:礼品盒是长方体,共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还有8个顶。
生2:给每个面编上号,共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生3: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生4:上下两个面是正方形,周围是4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四位学生的回答,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支配下得出的不同结果。生1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细致;生2是有序思维,全面且善于找相互间的联系;生3直观,善于总结和发现规律;生4喜欢亲近事物并比较。学生的个性支配着不同的观察方式,在学习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交流能把同伴发现的资源充实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不断完善观察事物的方法。
片段二:
师:我想换一种包装纸,把它拆开,你们又能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1:这个包装用纸太多,很浪费。
生2:先计算至少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再选材料。
生3:比这六个面的面积大一点点就够了,和这六个面一样大,只要贴得平整更显得精致。
师:你真精明!按你这种方法算出的面积之和,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联系吗?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紧扣学生3的回答,抛出这个大问题,给学生指明了后续探索方向。学生能够有方向地按照自己的观察习惯、思维习惯去分析和解释问题,体会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会有绝然不同的答案,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博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采用这种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展了宽度。
片段三:
师:太棒了!现在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各小组的学生立即找计算表面积所需要的条件。有的(A类)量长方体的一个面上相对的两条边之间的长度,发现有出入;有的(B类)沿着两个面的相交处量,这样每次量出的结果比较接近。
老师发现问题就请学生讨论,最终大家公认,沿着长方体的棱量出的结果才是最精确的。
师:礼品盒长1分米、宽1分米、高1.5分米,请你告诉我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教师的一个“请”字再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课本的思维框架,得出了多种求表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1.5×1+1.5×1+1.5×1+1.5×1+1×1+1×1
方法二:1.5×1×2+1.5×1×2+1×1×2
方法三:(1.5×1+1.5×1+1×1)×2
方法四:1.5×1×4+1×1×2
方法五:1×4×1.5+1×1×2
教师先把有代表性的前两种方法“并联”呈现出来,学生观察方法二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还有方法三。一种方法更比前一种简单,学生在追求一种数学文化。接着呈现方法四和五,追问:“后两种算式是怎么求表面积的?”有的讲是一样的,有的讲是不一样的,似乎明白其中的道,可就是讲不出来。最后请用这两种方法的学生讲理由。
生1:方法四是先算出前面和上面的面积,再把前面的面积乘4,加上面的面积乘2。生2:方法五是用底面周长乘纸盒的高得到侧面积,再加上两个底面面积。
“至少需要多少材料”为学生思维活动拓展了高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之下,全身心地投入,发挥出思维的潜力,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热情的状态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都在“化复杂为简单——由简单而整合——由浅到深”,在参与中共享同伴们的智慧,把同伴们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作为一种资源吸纳到自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把要解决的问题放下去,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施展的场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得到最佳的发挥;提供互动与交流的机会,构成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学习者吸纳与分享。唯有这样充分运用与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才能进一步厚实每一位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得学生资源真正得到运用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常态教学资源的作用。
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切入并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
片段一:
师:仔细观察这个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
生1:礼品盒是长方体,共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还有8个顶。
生2:给每个面编上号,共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生3: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生4:上下两个面是正方形,周围是4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四位学生的回答,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支配下得出的不同结果。生1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细致;生2是有序思维,全面且善于找相互间的联系;生3直观,善于总结和发现规律;生4喜欢亲近事物并比较。学生的个性支配着不同的观察方式,在学习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交流能把同伴发现的资源充实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不断完善观察事物的方法。
片段二:
师:我想换一种包装纸,把它拆开,你们又能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1:这个包装用纸太多,很浪费。
生2:先计算至少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再选材料。
生3:比这六个面的面积大一点点就够了,和这六个面一样大,只要贴得平整更显得精致。
师:你真精明!按你这种方法算出的面积之和,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联系吗?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紧扣学生3的回答,抛出这个大问题,给学生指明了后续探索方向。学生能够有方向地按照自己的观察习惯、思维习惯去分析和解释问题,体会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会有绝然不同的答案,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博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采用这种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展了宽度。
片段三:
师:太棒了!现在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各小组的学生立即找计算表面积所需要的条件。有的(A类)量长方体的一个面上相对的两条边之间的长度,发现有出入;有的(B类)沿着两个面的相交处量,这样每次量出的结果比较接近。
老师发现问题就请学生讨论,最终大家公认,沿着长方体的棱量出的结果才是最精确的。
师:礼品盒长1分米、宽1分米、高1.5分米,请你告诉我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教师的一个“请”字再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课本的思维框架,得出了多种求表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1.5×1+1.5×1+1.5×1+1.5×1+1×1+1×1
方法二:1.5×1×2+1.5×1×2+1×1×2
方法三:(1.5×1+1.5×1+1×1)×2
方法四:1.5×1×4+1×1×2
方法五:1×4×1.5+1×1×2
教师先把有代表性的前两种方法“并联”呈现出来,学生观察方法二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还有方法三。一种方法更比前一种简单,学生在追求一种数学文化。接着呈现方法四和五,追问:“后两种算式是怎么求表面积的?”有的讲是一样的,有的讲是不一样的,似乎明白其中的道,可就是讲不出来。最后请用这两种方法的学生讲理由。
生1:方法四是先算出前面和上面的面积,再把前面的面积乘4,加上面的面积乘2。生2:方法五是用底面周长乘纸盒的高得到侧面积,再加上两个底面面积。
“至少需要多少材料”为学生思维活动拓展了高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之下,全身心地投入,发挥出思维的潜力,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热情的状态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都在“化复杂为简单——由简单而整合——由浅到深”,在参与中共享同伴们的智慧,把同伴们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作为一种资源吸纳到自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把要解决的问题放下去,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施展的场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得到最佳的发挥;提供互动与交流的机会,构成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学习者吸纳与分享。唯有这样充分运用与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才能进一步厚实每一位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得学生资源真正得到运用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常态教学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