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科学教学观把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放在首位,而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探索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挑战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显然,传统的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教学模式已滞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培养学生实践、探索、创新等能力已成为时代的新要求。因此,探索创建新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根据新的人才观和科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乡镇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阐述了“创境激趣,自主探究,应用延伸”科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
一、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内因,教师的讲授、指导、点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只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与“促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课堂教学质量呈现正相关状态。现代心理学家皮亚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自觉性学习的起点,是对新知追求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意识。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都涉及认知的发展理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倾听、质疑、说理、争论、操作、实验、交流、评述、讨论、反思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正如一位教育家这样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二、模式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推动教学的驱动力,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教师的适当点拨、有效组织为支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处理了师生课堂地位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科学学科中有大量的实验,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放手让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合作机会,在相互磨合中提高学生的团结精神,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没有哪一件不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个人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4.着重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才能和品质的综合,一般包括:第一,科学兴趣和好学求知;第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独创精神等;第三,科学方法。如观察与实验、逻辑思维、数学方法等。教师运用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操作方法
鉴于上述的思想指导、理论根据和基本框架,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大胆实践,并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概括出了具体实施“创境激趣,自主探究,应用延伸”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故事、猜谜语、游戏、运用想象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如在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时,笔者讲了阿基米德发现水从浴桶中溢出来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发现物体沉浮的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自主探究,互动互助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学习的方法,交流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开展研究。
(2)实验研究,独立思考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学科的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实验(如分组实验、演示等),教师应创造条件,在丰富的表象认知前提下,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思有所得,思有所问。
(3)合作讨论,互助互动
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补,能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往能力的锻炼融为一体,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高度地统一起来。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样,既优化了学习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实践创新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4)归纳概括,总结认识
在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从个性、特殊性走向共性,形成科学的认知。
3.深化认知,应用延伸
(1)将新知纳入旧知中
把新知纳入旧知中,能形成更庞大的知识系统,并以此同化更多的新知,不断地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深化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出学生的探索能力。
(3)实践操作,内化延伸
科学学科的每节课后,教师都会安排学生动手实践。因为实践活动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课上探索出的新知去指导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新知。同时,这一过程又会使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在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产生兴趣,专心致志地主动探究。
2.改变座位,建立互助互动的有效机制
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方式,能更方便学生合作、交流,形成互助互动的有效机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3.创设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操作、多思考、多讨论、多动手,从而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
一、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内因,教师的讲授、指导、点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只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与“促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课堂教学质量呈现正相关状态。现代心理学家皮亚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自觉性学习的起点,是对新知追求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意识。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都涉及认知的发展理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倾听、质疑、说理、争论、操作、实验、交流、评述、讨论、反思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正如一位教育家这样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二、模式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推动教学的驱动力,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教师的适当点拨、有效组织为支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处理了师生课堂地位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科学学科中有大量的实验,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放手让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合作机会,在相互磨合中提高学生的团结精神,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没有哪一件不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个人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4.着重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才能和品质的综合,一般包括:第一,科学兴趣和好学求知;第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独创精神等;第三,科学方法。如观察与实验、逻辑思维、数学方法等。教师运用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操作方法
鉴于上述的思想指导、理论根据和基本框架,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大胆实践,并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概括出了具体实施“创境激趣,自主探究,应用延伸”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故事、猜谜语、游戏、运用想象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如在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时,笔者讲了阿基米德发现水从浴桶中溢出来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发现物体沉浮的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自主探究,互动互助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学习的方法,交流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开展研究。
(2)实验研究,独立思考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学科的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实验(如分组实验、演示等),教师应创造条件,在丰富的表象认知前提下,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思有所得,思有所问。
(3)合作讨论,互助互动
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补,能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往能力的锻炼融为一体,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高度地统一起来。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样,既优化了学习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实践创新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4)归纳概括,总结认识
在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从个性、特殊性走向共性,形成科学的认知。
3.深化认知,应用延伸
(1)将新知纳入旧知中
把新知纳入旧知中,能形成更庞大的知识系统,并以此同化更多的新知,不断地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深化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出学生的探索能力。
(3)实践操作,内化延伸
科学学科的每节课后,教师都会安排学生动手实践。因为实践活动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课上探索出的新知去指导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新知。同时,这一过程又会使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在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产生兴趣,专心致志地主动探究。
2.改变座位,建立互助互动的有效机制
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方式,能更方便学生合作、交流,形成互助互动的有效机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3.创设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操作、多思考、多讨论、多动手,从而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