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的发展引领广播电视研究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发现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是近10年来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具有关注实践的传统,是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技术 广播电视研究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从2004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学者对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搜集汇总,并大致按照涉及频率的高低,整理归纳出每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他们还采用关键词解读的方式进行总结概括和评说。经统计,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来学者们列出的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共94个,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每年的主要选题和聚焦点,对其进行纵向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的产生是近10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我国的广播电视研究。
  一、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梳理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发现涉及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关键词达19个,如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视听新媒体、“iRadio”、网络电视、3D电视、融合广播等,占这一阶段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键词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而且每年都有涉及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关键词,具体见下表:
  年份(关键词数量) 关键词
  2004(1) 移动电视
  2005(2) IPTV,手机电视
  2006(1) 手机电视
  2007(3) 视听新媒体,网络电视,数字移动电视
  2008(1) 视听新媒体
  2009(2) 3G手机电视,数字电视
  2010(1) 网络电视台
  2011(3) “iRadio”,视频网站,云电视
  2012(3) 3D 电视,社交电视,3G手机电视直播
  2013(2) 融合广播,OTT TV
  以上这些关键词充分说明,近10年来的我国广播电视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不断产生的新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新媒体而开展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不断产生的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是10年中每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具体如下:
  在2004年,从6月1日起,北京首批1000辆装有移动电视接收设备的公交车开始行驶在北京各主干道上;年底,全国首家覆盖全省的省级数字移动电视频道——广东数字移动电视频道正式开播。这标志着我国移动电视传播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电视这种新媒体在我国的诞生,2004年的广播电视研究也较多地聚焦于移动电视,学者对移动电视的特征、收视环境、节目制作策略以及影响等多有研究。于是,“移动电视”成为2004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在2005年,电信部门将这一年确定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发展年”。4月,中国网通在IPTV中国峰会上宣称将在全国大规模开通IPTV业务;4月30日,国家广电总局将第一张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颁发给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这也意味着IPTV内容提供环节的空白得以填充,IPTV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上海文广与中国网通率先在哈尔滨开始合作,哈尔滨网通在数月时间内发展了3万用户。截止到2005年10月,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经开始在超过40个城市开展IPTV试商用。这标志着网络电视传播技术在我国正式推广应用和网络电视这种新媒体在我国的正式产生,学者们也纷纷围绕IPTV的特征、发展前景以及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广电与电信行业发展的影响开展研究,于是“IPTV”成为2005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2005年2月6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上海移动联合策划制作的我国第一部“手机短剧”——《新年星事》正式播出;5月13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通信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共同启动了移动媒体的娱乐平台;9月28日,上海文广与中国移动共同宣布,正式开通手机电视“梦视界”,提供下载点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机电视节目。这些标志着手机电视传播技术在我国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和手机电视的正式诞生,“手机电视”也成为了2005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关键词,学者们针对手机电视的特征、发展前景、运营模式以及社会影响等开展了大量研究。
  进入2006 年,手机电视持续升温,上海、北京、广东都启动了数字多媒体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项目。国内移动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对手机电视的发展纷纷寄予厚望,认为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可以使人类从固定地点接收和固定设备接收电视信息的依赖和羁绊中解放出来,实现即时的、移动的、互动的、流动的收视。手机电视仍然是2006年广播电视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深入分析手机电视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因此,“手机电视”仍然是2006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07 年8 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正式实施;9月,中星9号直播卫星升空,有线、地面、卫星和移动、多媒体开始全面数字化,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和视听新兴媒体引起广播电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学者们研究视听新媒体的特征、运营和内容管理等。“视听新媒体”成为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而在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的启动,引发了人们对移动多媒体,特别是数字移动电视的关注。移动电视主要有车载移动电视和手持移动电视,后者除2007年新开发出的专业手持移动电视外,还包括利用移动电视数据传输技术为手机、掌上电脑、MP4等便携式接收终端提供的电视服务。学者们持续关注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等。“数字移动电视”也成为了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学界对网络电视的研究仍然没有降温,研究者在对其定义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因此,“网络电视”是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热门话题和关键词。   在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界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视听新媒体。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广电在数字新媒体领域的战略布局构架基本完成,研究者关注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视听新媒体”是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09年,随着3G手机电视传播技术的逐步成熟,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颁发3张3G营运牌照,这意味着多年来制约手机媒体发展的障碍开始得以突破。这引起了学者们对3G手机电视的广泛关注,学者分析3G手机电视所带来的影响、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等。于是,“3G手机电视”成为2009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由于数字电视的入户进程开始加快,广播电视研究界又聚焦数字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等,于是“数字电视”也成为2009年广播电视研究的重点话题和关键词。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Television,简称CNTV)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国家综合网络视频公共平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渠道、多终端的立体化传播平台。根据Alexa的统计,一年内CNTV网页浏览量已经进入了中国网站排名的前100位。这标志着我国网络电视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电视台的正式运营。2010年的广播电视研究聚焦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特别是其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因此,“网络电视台”成为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11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数字化、智能化、三网融合、3G等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iPhone等智能终端的推广和普及,学者们基于新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对于广播媒体发展的影响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广播而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广播媒体“iRadio”概念。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I族”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媒体,高度自主化、个性化的特征,广播如果不能进入“I族”的生活,必将在媒体竞争中出局。因此,广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是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iRadio”。“iRadio”等智能终端可以更好地突破目前数字化广播的传播模式和广播传播的单向性。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基于3G通信网络的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将得以实现。学者们研究了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广播媒体iRadio的可能性、优势和发展前景、发展策略等。因此,“iRadio”就成为了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2011年7月31日,“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云媒体电视研发成功,继单向数字电视、互动数字电视之后,第三代数字电视——云媒体电视驾“云”而来,引起了我国广播电视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云电视的内涵、特征及前景问题进行了探讨。“云电视”也成为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同时,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得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也被广播电视研究者所关注。他们研究视频网站的营利模式、发展趋势以及传统电视台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如何转型应对等几个方面。“视频网站”也被列为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12年元月,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的国内首个立体电视(3D电视)综合性试验频道开播,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国3D 电视试验播出 2400 多个小时,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家有线网络公司接收了该频道。这标志着3D电视传播技术在我国正式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3D电视媒体呼之欲出。3D电视也成为2012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新热点,学者们关注3D电视将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3D电视”于是成为2012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之一。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于智能手机及微博的广泛应用,伦敦奥运也被称为首届“社交媒体”奥运会。因此,有学者研究伴随社交媒体的崛起,电视的观看方式可能发生的转变,提出了“社交电视”概念,研究其发展前景,于是“社交电视”成为了2012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之一。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运用3G手机作为拍摄、传输工具实现的电视直播可能引起的电视新闻直播领域的重大变革,因此,“3G手机电视直播”也成为2012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对广播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也给予了充分重视。首先,有学者研究了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问题,认为广播是最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具有社交化、地域化和移动化的特征,二者的传播学特征最具有趋同性;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是最容易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音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具有成本低、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清晰、易操作等优势。其次,有学者研究了广播与智能手机融合的问题,认为手机与广播从终端来说具有天然的嫁接功能;广播的音频非常适合数字化与网络化转换,一些传统广播电台应需开发了应用程序(App),网络电台App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再次,还有学者研究了广播与微博的融合——微电台,认为它成为传统广播适应新媒体挑战的变身形态,打破了传统广播地域和终端的限制,改变传统广播线性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边听边聊的交互传播,而且借助微博平台,实现了声音、图片、文字并茂的传播方式。广播电台不再只是听得见,而且变成了看得见的广播、互动性强的广播,增强了对年轻听众的吸引力和黏性。学者们研究了广播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等融合的可行性、发展前景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融合广播”就成为了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2013年1月,原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的意见》,鼓励各台运用OTT TV(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目前有央视国际、上海新闻传媒集团、华数传媒、南方传媒、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7家媒体拥有了互联网电视牌照,还有7家准入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机构,负责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因此,OTT TV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重点探讨了OTT TV对传统广播电视产业的冲击以及应对策略等。“OTT TV”也被学者列为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总之,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以传播技术发展为导向的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是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和选题来源。
  二、广播电视研究关注传播技术发展的原因
  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注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分析其形成动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广播电视新媒体不断产生
  进入21世纪,一方面,网络传播技术、卫星传播技术、移动传播技术,特别是数字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为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广播电视媒体和企业重视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随着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一步深化和国外广播电视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广播电视市场乃至整个媒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压力,转而纷纷将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特别是融合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视为抢占市场先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利器和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使广播电视新媒体不断产生和推广;而我国政府也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考量和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需要,大力支持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和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和推广。如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将这一年定为“数字发展年”,“数字化”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大力推进全国广播影视的数字化;2010年1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三网融合”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电信企业、网络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广播电视业外资本也非常看好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大力投资支持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移动电视、网络电视、3D电视、OTT TV等在这10年间产生、应用,逐步推广,有的已初具规模。
  2.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影响巨大
  与纸质媒介在传播技术上长期保持不变,受传播技术变化的影响较小不同,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本身技术含量高,并且受技术变化影响特别大。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对广播电视领域影响巨大,甚至会导致广播电视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网络电视传播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电视媒体的产生,就带来了电视收看的革命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收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收看模式,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而这必然会给广播电视传播理念乃至整个媒体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
  传播技术和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是机遇。因此,从事广播电视研究的学者自然会非常关注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产生给传统广播电视业带来的挑战,并积极为传统广播电视业的应对寻找对策,其中主要思路是从传播技术和新媒体中去寻找发展机遇。如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给传统广播业带来巨大冲击,于是学者们纷纷研究广播媒介利用新传播技术、嫁接新媒体从而拓宽发展空间的问题,并提出了“iRadio”“融合广播”等新概念、新思路。因此,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是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界重点关注对象。
  此外,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除了对广播电视领域产生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外,甚至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自然会引起也应该引起广播电视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其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3.以实践为导向是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传统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很少形成基于理论问题而聚焦的学术关注。贴近广播电视领域的实践,关注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针对广播电视领域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也就是所谓的“以实践为导向”“理论跟着实践走”,是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传统和特征。作为对广播电视传播业务和市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广泛影响的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自然是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分析近10年来我国有关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它们主要关注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特征、影响,研究其发展前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主要是为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把脉和献计献策。
  总之,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其对广播电视业、媒介市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注实践、贴近实际的传统,导致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成为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使近10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
  【本文系国家社科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与政治沟通研究(13CXW035)”、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KKB08)、《新闻编辑学》精品课程(KKB05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辰瑶 《2004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5年第2期。
  2.曹慎慎 《2005:中国电视研究十大关键词》,载《中国电视》2006年第2期。
  3.陈力丹 汪露 《2006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7年第2期。
  4.陈力丹 陈秀云 《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8年第3期。
  5.陈力丹 孙江波 《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九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9年第2期。
  6.陈力丹 王晶 《2009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八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0年第2期。
  7.陈力丹 董晨宇 《2010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七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1年第3期。
  8.陈力丹 张能锋 《2011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2年第2期。
  9.陈力丹 李志敏 《2012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上、下)》载《声屏世界》2013年第1、2期。
  10.陈力丹 廖金英 《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4年第1期。
  11.李静 《“微”时代,广播的转型和升级》,载《中国广播》2013年第7期。
  12.商建辉 《跨媒体时代的经营战略》,载《传媒观察》2007年第4期。
  (作者王勇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利珍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分析总结了中央电台一年多来“走转改”报道活动的启示,即“走转改”是提升广播新闻品质,实现新闻宣传和传播完美统一的有效途径;探索新闻规律,创新报道形式,是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必由之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关键词:走转改 报道 启示 新闻品质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8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入开
期刊
2011年,我国广播影视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发展迈入新时期,进步与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广播影视各个层面的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广播影视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用户接收等各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国际广播影视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引人注目。  2012年6月28日,第七本广电蓝皮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在北京
期刊
【摘 要】文章置于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呼唤财经节目主持人对专业化进行深刻再认识。作者认为,过去的“杂家”已不适用于现在的财经主持人,只有专业才有发言权。“专家型”主持人可以更好地做到与嘉宾平视并适时追问。  【关键词】财经节目主持人 专家型 新经济现象 全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十年前,如果说起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老百姓会觉得那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东西,和我们的
期刊
【摘 要】《我是歌手》火爆荧屏,海泉主持备受好评。本文以海泉为例,从音乐节目串讲词三要素——音乐信息、音乐故事、音乐感悟入手,评述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广播乐评型音乐节目主持人。  【关键词】广播 乐评音乐节目 串讲词 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各类音乐真人秀节目相继亮相荧屏,其中,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大红大紫。  作为歌手兼主持人,海泉在《我是歌手》中大放异
期刊
【摘 要】情绪把关是媒体的素养之一。如今网络空间中情绪表达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媒体应当明确责任、提高能力,做好情绪把关人。  【关键词】情绪把关 媒体责任 走廊医生事件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把关人”理论自提出并引入新闻专业领域以来,对新闻传播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该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关注信息的收集、遴选和过滤,而对于传播过程中大量存在的情绪表达鲜有
期刊
【摘 要】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渠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媒体责任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当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多元化的媒体各显其能,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内涵,直接影响舆论导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应起到重要作用的主流媒体应该时刻关注这一现象,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正能量。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公共安全 媒体责任 广播应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
期刊
跨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行政区划来发展产业,那肯定做不起来,也做不大。现在确确实实需要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格局,把它放在完整的产业链当中去考虑。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当前,在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消费需求、企业需求、资本需求、跨界需求都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中央明确提出文化产业要在2020年前成为国民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总结全国政风行风热线广播节目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对此类节目的现实使命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还认为该类节目存在巨大的升级空间,并就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广播 政风行风热线节目 回顾 展望  十年回首: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历史贡献  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要求媒体创作更多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文
期刊
【摘 要】德国北德意志电台劳伦兹·罗尔霍伊塞制作的广播特写《母亲的影子——在父母家大扫除》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奖。特写以“母亲”为线索和切入点,以三个“我”的对话形式、细腻的细节描写,走向母亲,走向自己过去的岁月。与母亲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从而放下过去、重新出发。  【关键词】母亲 青春 三个“我” 和解 未来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最初看到《母亲的影子—
期刊
【摘 要】目前,经济广播面临着市场份额下滑、广告收入锐减等窘境。改变这种境地,可以经济节目为依托,整合多媒体手段,实现多业、多样运作的传播实媒体,包括“卖受众”,变听众为用户;自造广告,以现金投入,回购时段;参与经营,成为销售的一个环节;项目合作,开设超地域的节目;市场合作,与大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广告市场等几种方式。  【关键词】经济广播 实媒体 受众 销售 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