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男追女隔层墙,女追男隔层纸”是在社会中流行很广的一句话,它所表达的是男女在追求自己爱慕对象时是存在不同的难易度的。在追求过程中,追求者怎样在语言、行动上把握好一个度和如何运用一定的交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追求者既要保住面子,又要和被追求者取得共鸣,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大家知道模糊语言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神奇的表达功能在语言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时作为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隐喻在爱情告白上的使用可以大显神威,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模糊美。
二、面子论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它作为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不同的交际目的对礼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交际功能对礼貌的要求高些,有的则可低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是不少见的。Brown和Levison (1978)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 简称MP)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他们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 简称为FST),他们设定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典型人的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并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使用礼貌策略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面子是典型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典型人既有积极面子的要求。又有消极面子的要求,他们都有理性,都能选择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一定的面子要求。同时,他们还称礼貌为“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并把它分为五种: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和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这些补救策略表明说话人没有威胁听话人面子的意图,或试图减弱这种面子的威胁。
非公开的礼貌策略是属于补救程度较强的、最为礼貌的策略,因为这一策略语言对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说话人采用此策略可以避免损伤听话人存在的潜在的面子,会得到说话有策略之赞誉,因为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使得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之加以理解,这样说话人对特定的意图就不会有责任。对于听话人,既可以躲避潜在的面子威胁,又可以给他以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如说话人说了“It’s hot here ”,听话人如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就可以说,“Oh, I’ll open the window then.”,这样,听话人可以得到慷慨、关心他人、考虑周到等赞誉,而说话人则可以免去乱提要求而威胁听话人的面子之嫌。其中,隐喻就属于非公开的礼貌策略一种。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词汇或句法现象,而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在爱情告白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隐喻现象。
三、爱情告白中的隐喻的使用
爱情告白有很多形式:口头语言告白;书面语言告白。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来表达,都会直接或间接含蓄地来表达。事实上,没有什么绝对的直接和间接,只不过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爱情告白可以很直接表达出求爱者内心的想法,但在不了解对方心中想法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双方的面子,求爱者可以用模糊语言特别是隐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可以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想法。
古往今来,纵观中西,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用人间最美好的语言表达、赞美和讴歌爱情。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国的诗坛上名人辈出,诗词成了很多人表达爱情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一些西方国家也是如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诗词的特性,不仅是语言的特性,它本身是人类本质特性的体现,是人类使世界符号化即文化的创造过程。隐喻不仅是诗词的根基,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根基。隐喻作为最基本的形象化的语言形式被大量运用在诗词,特别是爱情诗词里面。人们对于隐喻虽然有共同的认知模式,但也往往表现出各自强烈的民族个性。也就是说,各自民族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模式,隐喻被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总的说来,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直露,加之重视恋爱,一旦爱上某人,肯定不会扭扭捏捏,躲躲藏藏,而是追求与赞美,火热思念和爱恋,大胆地表现自己暴风骤雨般的情感。而中国人通常比较内敛,保守含蓄,发乎情也止乎礼义,就算有所表达,通常也是犹抱琵琶,欲说还羞。究其原因,西方人自由恋爱,婚前可以约会见面,互相倾诉爱意。而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交往的机会,常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只能在新婚之夜才得以相见。在此情况下,称赞美貌或者赞美爱情之类的诗词,完全无从写起。 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统治严密。男尊女卑的传统使妇女长期处于卑微地位,难以入诗。另外一个原因是,古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羁旅行役、忙于应试、奔波仕途,无暇以诗感赋。不过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婚后生活培养起的感情不会因分离而减弱,一旦爱妻亡故,顿时觉肝胆欲裂,不得不赋诗悼亡。故而中国爱情诗词中的惜别悼亡之作,不仅数量众多,且情感细腻凄婉动人,远非西诗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余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现简要分析诗词里的隐喻现象如下:
(1)“但愿天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天长久”也是一种固定的用法,并不是指天空或者是宇宙的长久,而是一个时间概念,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美好时刻的延续”。 “天长久”实际表达的是人们希望挽留或者延长美好时刻的愿望。苏轼并没有和月亮展开一场情谊缠绵的爱情,而是将月亮作为一面镜子,映射着远方的情侣。
(2)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此句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和誓词,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白居易把有情人比作在天上比翼齐飞鹣鹣鸟和地上永不分离的连理枝,抒发了情人之间的爱情。
(3)So unrecorded did it slip away, (它悄然流失我什么也没有记得)
So blind was I to see and to foresee, (我太没眼光没能看出和预见)
So dull to mark the budding of my tree that would not blossom yet for many a May. (我太迟钝没想到还得许多年我这树的蓓蕾才会绽成花朵.) (: Christina Rossetti)
在此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爱情比作能绽放成花朵的蓓蕾, 生动形象地把蓓蕾的开放期和爱情的真正地到来联系起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4)And the midnight moon is weaving (午夜的月光在编制着轻纱)
Her bright chain o’er the deep, (亮晃晃在海面上)
Whose breast is gently heaving (海的胸膛微微地起伏着)
As an infant’s asleep:(同睡着的婴儿一样:)
So the spirit bows before thee (这心灵同样也俯向你)
To listen and adore thee; (为了倾听你崇拜你)
With a run but soft emotion, (怀者的感情温柔又充盈)
Like the swell of Summer’s ocean. (像夏日的波起浪涌。) (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George Gordon Byron)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微伏的海面比作自己的爱人,自己就是亮晃晃地微伏在海面的轻纱,感情的温柔与轻盈就如同午夜的月光一样,细腻表达了诗人对爱慕者的情感。
在现当代,人们除了借用诗词里的隐喻来含蓄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外,还有其它的方式,如歌曲、手机短信之类的。如下:
(5)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
(6)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蔡琴:读你)
(7)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从天上掉落在我的家;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爱上她;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要感谢上天赐我这朵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爱上她,她让我快乐她让我幸福。(曹格:姑娘)
(8)最难忘的是你的微笑,当它绽开在你的脸上时,我仿佛感到拂过一阵暖风,暖融融的,把我的心都溶化了。
(9)你是那天边的云,飘泊不定,叫人难以追寻;你是那水中的萍,流移远方,叫我难以琢磨。你能告诉我吗?怎样才能追上你的身影,怎样才能与你相伴不离?
(10)你是我梦中那只收桅待泊的船,我就是那静静的湾,荡着轻柔的浪,舒展着迷人的滩。
例(5)中的隐喻可谓巧妙之至。“你”是“客船”,“我”是“船票”,本来直上即可。问题是这是一张过期的“旧船票”,没有“你”的“特许”便无法上船。如此,就把“我”欲重温旧情、再续前缘而又忐忑不安、不敢挑明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又含蓄深沉。如果改为“我们是否可以从头再来”则直白无味了。例(6)把心中的那个“她”当作是他的一本读不厌倦的“诗篇”。含蓄地表达了追求者的诚挚及诚心。例(7)把“她”比作“茉莉花”,把自己要珍惜她寄托在上天给予的这份幸福“花”上,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同样地,例(8)(9)(10)中的短信寄言中,也是通过隐喻的手法,把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形象地比作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以此来传达爱慕之情的。当被追求者看到或者听到这些以隐喻为表达方式的诗词、短信或者歌曲之后,即会相应的作出他们的回应。
四、隐喻的模糊美
隐喻的前提是模糊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不相关性或界限来寻找契合点。因此,可以说隐喻在本质上是模糊的。在隐喻中,我们常常把抽象或无形的事物叫“虚象”,如“愁”“梦”“恨”等抽象的心理概念,“虚象”在本质上就是模糊的,它并不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我们表示意义具体或有形事物的词语叫“实象”。隐喻中实象词语和虚象词语的搭配组合,是产生朦胧美的常用言语策略,即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事实上,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隐喻意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将喻体的显著语义特征转移到本体身上。但喻体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特征,隐喻真正含义的确认不但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同时还取决于听话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喻体特征映射到本体上。
如:Juliet is the sun. (朱丽叶是太阳)
sun的特征有许多许多。听话者对这一隐喻的理解不但要描摹说话者的意图,同时要在有关sun的诸多显著特征中寻找与本体对应的特征。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一种模糊的理解。或许说话者本人在使用这一隐喻时也只是一种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的模糊的、直觉的把握。
另外,某一话语是否作为隐喻来理解有时也很难明确地作出决定,尤其是当说话者在保持字面意义的同时,意欲表达一种隐喻意义的情况下,即所谓的“一语双关”现象。[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言表达准确、鲜明是交际的主要目的,而模糊则是必须避免的。实际上,“人类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模糊”,模糊所传递的美学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它所产生的多种美学效应能使人获得内蕴丰富、意味深长的美学享受。作为模糊语言的隐喻同样也是如此,可以给人一种模糊美。这种模糊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含蓄美。含蓄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共性,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
隐喻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间接性和通过语表意义来理解语里意义上。交际中的语言有语表和语里意义两个层面,在隐喻的模糊表达中,表达者有时有意制造语表和语里意义的分离,也就是说接受者不直接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表达的意思,要“听话听音”,要通过联想通过表层去捕捉其后面的蕴意。这种语表和语里的分离往往能产生大量的潜在信息。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的信息含得越丰富,美学信息量越大,这就是含蓄美的基础。
2. 朦胧美。美引起人们美的感受通常是在于直接因素,即由生动鲜明的形象引起人的美感,如青山绿水、古寺亭阁、鲜花等,但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因素和感知能力往往具有不准确性,而隐喻有时则提供飘忽迷离,若隐若现的形象,刺激人们去品味、探求和破译,从而创造出更具有魅力的朦胧美。
3. 情感美。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成为人的感情的载体。赋予感情化的语言表达通常能给人感官上美的感受,隐喻的出现和使用是为了服从交际的需要,它之所以回产生情感美的修辞效果,首先是与语言自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其次,隐喻的情感美的产生源于谚语交际的一些基本原则的需要,如礼貌原则。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它的使用特别是在爱情告白中是出于礼貌、贴切等动机,可以保护交际者的面子,避免冲突,维持着人们之间的那份情感。
4.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文化的结晶。隐喻有意避虚就实,用很直接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即托物言志。这种间接的表达方法诱人产生联想,在似与不似间给人以更多主观感受的空间,最后让接受者获得形象美的美感效果。
五、结论
隐喻,作为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被大量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特别是爱情告白中。通过分析隐喻这一话语现象,可以了解到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和语言策略,更是提供给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语料。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 张希永,姚小东. 中西爱情观及文化根源[J].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4,(2).
[4] 雷淑娟. 文学语言美学修辞[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 陈学斌,刘彤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
[6]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 肖蔚. 从认知语用看模糊语言与模糊修辞[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
[8] 刘世雄. 英语委婉语的模糊性及模糊美之我见[J]. 咸宁学院学报,2004,(1).
(胡洋,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男追女隔层墙,女追男隔层纸”是在社会中流行很广的一句话,它所表达的是男女在追求自己爱慕对象时是存在不同的难易度的。在追求过程中,追求者怎样在语言、行动上把握好一个度和如何运用一定的交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追求者既要保住面子,又要和被追求者取得共鸣,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大家知道模糊语言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神奇的表达功能在语言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时作为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隐喻在爱情告白上的使用可以大显神威,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模糊美。
二、面子论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它作为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不同的交际目的对礼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交际功能对礼貌的要求高些,有的则可低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是不少见的。Brown和Levison (1978)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 简称MP)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他们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 简称为FST),他们设定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典型人的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并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使用礼貌策略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面子是典型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典型人既有积极面子的要求。又有消极面子的要求,他们都有理性,都能选择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一定的面子要求。同时,他们还称礼貌为“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并把它分为五种: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和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这些补救策略表明说话人没有威胁听话人面子的意图,或试图减弱这种面子的威胁。
非公开的礼貌策略是属于补救程度较强的、最为礼貌的策略,因为这一策略语言对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说话人采用此策略可以避免损伤听话人存在的潜在的面子,会得到说话有策略之赞誉,因为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使得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之加以理解,这样说话人对特定的意图就不会有责任。对于听话人,既可以躲避潜在的面子威胁,又可以给他以表现关心他人的机会。如说话人说了“It’s hot here ”,听话人如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就可以说,“Oh, I’ll open the window then.”,这样,听话人可以得到慷慨、关心他人、考虑周到等赞誉,而说话人则可以免去乱提要求而威胁听话人的面子之嫌。其中,隐喻就属于非公开的礼貌策略一种。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词汇或句法现象,而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在爱情告白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隐喻现象。
三、爱情告白中的隐喻的使用
爱情告白有很多形式:口头语言告白;书面语言告白。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来表达,都会直接或间接含蓄地来表达。事实上,没有什么绝对的直接和间接,只不过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爱情告白可以很直接表达出求爱者内心的想法,但在不了解对方心中想法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双方的面子,求爱者可以用模糊语言特别是隐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可以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想法。
古往今来,纵观中西,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用人间最美好的语言表达、赞美和讴歌爱情。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国的诗坛上名人辈出,诗词成了很多人表达爱情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一些西方国家也是如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诗词的特性,不仅是语言的特性,它本身是人类本质特性的体现,是人类使世界符号化即文化的创造过程。隐喻不仅是诗词的根基,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根基。隐喻作为最基本的形象化的语言形式被大量运用在诗词,特别是爱情诗词里面。人们对于隐喻虽然有共同的认知模式,但也往往表现出各自强烈的民族个性。也就是说,各自民族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模式,隐喻被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总的说来,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直露,加之重视恋爱,一旦爱上某人,肯定不会扭扭捏捏,躲躲藏藏,而是追求与赞美,火热思念和爱恋,大胆地表现自己暴风骤雨般的情感。而中国人通常比较内敛,保守含蓄,发乎情也止乎礼义,就算有所表达,通常也是犹抱琵琶,欲说还羞。究其原因,西方人自由恋爱,婚前可以约会见面,互相倾诉爱意。而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交往的机会,常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只能在新婚之夜才得以相见。在此情况下,称赞美貌或者赞美爱情之类的诗词,完全无从写起。 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统治严密。男尊女卑的传统使妇女长期处于卑微地位,难以入诗。另外一个原因是,古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羁旅行役、忙于应试、奔波仕途,无暇以诗感赋。不过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婚后生活培养起的感情不会因分离而减弱,一旦爱妻亡故,顿时觉肝胆欲裂,不得不赋诗悼亡。故而中国爱情诗词中的惜别悼亡之作,不仅数量众多,且情感细腻凄婉动人,远非西诗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余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现简要分析诗词里的隐喻现象如下:
(1)“但愿天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天长久”也是一种固定的用法,并不是指天空或者是宇宙的长久,而是一个时间概念,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美好时刻的延续”。 “天长久”实际表达的是人们希望挽留或者延长美好时刻的愿望。苏轼并没有和月亮展开一场情谊缠绵的爱情,而是将月亮作为一面镜子,映射着远方的情侣。
(2)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此句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和誓词,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白居易把有情人比作在天上比翼齐飞鹣鹣鸟和地上永不分离的连理枝,抒发了情人之间的爱情。
(3)So unrecorded did it slip away, (它悄然流失我什么也没有记得)
So blind was I to see and to foresee, (我太没眼光没能看出和预见)
So dull to mark the budding of my tree that would not blossom yet for many a May. (我太迟钝没想到还得许多年我这树的蓓蕾才会绽成花朵.) (
在此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爱情比作能绽放成花朵的蓓蕾, 生动形象地把蓓蕾的开放期和爱情的真正地到来联系起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4)And the midnight moon is weaving (午夜的月光在编制着轻纱)
Her bright chain o’er the deep, (亮晃晃在海面上)
Whose breast is gently heaving (海的胸膛微微地起伏着)
As an infant’s asleep:(同睡着的婴儿一样:)
So the spirit bows before thee (这心灵同样也俯向你)
To listen and adore thee; (为了倾听你崇拜你)
With a run but soft emotion, (怀者的感情温柔又充盈)
Like the swell of Summer’s ocean. (像夏日的波起浪涌。) (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George Gordon Byron)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微伏的海面比作自己的爱人,自己就是亮晃晃地微伏在海面的轻纱,感情的温柔与轻盈就如同午夜的月光一样,细腻表达了诗人对爱慕者的情感。
在现当代,人们除了借用诗词里的隐喻来含蓄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外,还有其它的方式,如歌曲、手机短信之类的。如下:
(5)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6)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蔡琴:读你)
(7)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从天上掉落在我的家;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爱上她;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要感谢上天赐我这朵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爱上她,她让我快乐她让我幸福。(曹格:姑娘)
(8)最难忘的是你的微笑,当它绽开在你的脸上时,我仿佛感到拂过一阵暖风,暖融融的,把我的心都溶化了。
(9)你是那天边的云,飘泊不定,叫人难以追寻;你是那水中的萍,流移远方,叫我难以琢磨。你能告诉我吗?怎样才能追上你的身影,怎样才能与你相伴不离?
(10)你是我梦中那只收桅待泊的船,我就是那静静的湾,荡着轻柔的浪,舒展着迷人的滩。
例(5)中的隐喻可谓巧妙之至。“你”是“客船”,“我”是“船票”,本来直上即可。问题是这是一张过期的“旧船票”,没有“你”的“特许”便无法上船。如此,就把“我”欲重温旧情、再续前缘而又忐忑不安、不敢挑明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又含蓄深沉。如果改为“我们是否可以从头再来”则直白无味了。例(6)把心中的那个“她”当作是他的一本读不厌倦的“诗篇”。含蓄地表达了追求者的诚挚及诚心。例(7)把“她”比作“茉莉花”,把自己要珍惜她寄托在上天给予的这份幸福“花”上,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同样地,例(8)(9)(10)中的短信寄言中,也是通过隐喻的手法,把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形象地比作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以此来传达爱慕之情的。当被追求者看到或者听到这些以隐喻为表达方式的诗词、短信或者歌曲之后,即会相应的作出他们的回应。
四、隐喻的模糊美
隐喻的前提是模糊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不相关性或界限来寻找契合点。因此,可以说隐喻在本质上是模糊的。在隐喻中,我们常常把抽象或无形的事物叫“虚象”,如“愁”“梦”“恨”等抽象的心理概念,“虚象”在本质上就是模糊的,它并不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我们表示意义具体或有形事物的词语叫“实象”。隐喻中实象词语和虚象词语的搭配组合,是产生朦胧美的常用言语策略,即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事实上,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隐喻意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将喻体的显著语义特征转移到本体身上。但喻体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特征,隐喻真正含义的确认不但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同时还取决于听话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喻体特征映射到本体上。
如:Juliet is the sun. (朱丽叶是太阳)
sun的特征有许多许多。听话者对这一隐喻的理解不但要描摹说话者的意图,同时要在有关sun的诸多显著特征中寻找与本体对应的特征。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一种模糊的理解。或许说话者本人在使用这一隐喻时也只是一种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的模糊的、直觉的把握。
另外,某一话语是否作为隐喻来理解有时也很难明确地作出决定,尤其是当说话者在保持字面意义的同时,意欲表达一种隐喻意义的情况下,即所谓的“一语双关”现象。[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言表达准确、鲜明是交际的主要目的,而模糊则是必须避免的。实际上,“人类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模糊”,模糊所传递的美学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它所产生的多种美学效应能使人获得内蕴丰富、意味深长的美学享受。作为模糊语言的隐喻同样也是如此,可以给人一种模糊美。这种模糊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含蓄美。含蓄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共性,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
隐喻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间接性和通过语表意义来理解语里意义上。交际中的语言有语表和语里意义两个层面,在隐喻的模糊表达中,表达者有时有意制造语表和语里意义的分离,也就是说接受者不直接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表达的意思,要“听话听音”,要通过联想通过表层去捕捉其后面的蕴意。这种语表和语里的分离往往能产生大量的潜在信息。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的信息含得越丰富,美学信息量越大,这就是含蓄美的基础。
2. 朦胧美。美引起人们美的感受通常是在于直接因素,即由生动鲜明的形象引起人的美感,如青山绿水、古寺亭阁、鲜花等,但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因素和感知能力往往具有不准确性,而隐喻有时则提供飘忽迷离,若隐若现的形象,刺激人们去品味、探求和破译,从而创造出更具有魅力的朦胧美。
3. 情感美。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成为人的感情的载体。赋予感情化的语言表达通常能给人感官上美的感受,隐喻的出现和使用是为了服从交际的需要,它之所以回产生情感美的修辞效果,首先是与语言自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其次,隐喻的情感美的产生源于谚语交际的一些基本原则的需要,如礼貌原则。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它的使用特别是在爱情告白中是出于礼貌、贴切等动机,可以保护交际者的面子,避免冲突,维持着人们之间的那份情感。
4.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文化的结晶。隐喻有意避虚就实,用很直接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即托物言志。这种间接的表达方法诱人产生联想,在似与不似间给人以更多主观感受的空间,最后让接受者获得形象美的美感效果。
五、结论
隐喻,作为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被大量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特别是爱情告白中。通过分析隐喻这一话语现象,可以了解到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和语言策略,更是提供给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语料。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 张希永,姚小东. 中西爱情观及文化根源[J].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4,(2).
[4] 雷淑娟. 文学语言美学修辞[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 陈学斌,刘彤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
[6]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 肖蔚. 从认知语用看模糊语言与模糊修辞[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
[8] 刘世雄. 英语委婉语的模糊性及模糊美之我见[J]. 咸宁学院学报,2004,(1).
(胡洋,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