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静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遵循“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让幼儿从生话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2 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大班的一次探索性的集体活动,我准备了3个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玩具碗,3支长短不同的蜡烛和一张画着3位高矮不同并分别穿着黑、白、红不同颜色鞋子的小朋友的图画,逐渐出示教具,在和小朋友共同讨论中探索了物体量的传递性,发展了幼儿的推理能力,在用碗探索传递性时的步骤,我的提问是这样的:①拿出最小的碗(红),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②出示第二大的碗(黄),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它第一只碗比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和大小)。③取去第一只红碗,拿出最大的碗(绿),问:这只碗和黄色的碗比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和大小)。④在不出现第一只红碗的情况下,指着最大的绿碗问:这只碗和刚才的第一只碗比,哪只碗大哪只碗小?当幼儿作出正确的回答后再问:为什么这只碗大呢?幼儿对第一只红碗和第三只绿碗不作直观的直接比较的情况下间接地作出判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进一步作出归纳和整理。
3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在和周围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数学活动中幼儿与周围人们(成人、教师、同伴),以及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进程。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幼儿的数学活动,离不开可供操作的物质材料,如各种实物、玩具、图片、卡片等。对材料的操作,能使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概念,直觉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的关系等等。这一点,恰恰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其符号不能比拟的。物质材料是通向抽象数学世界的桥粱。
4 数学教学应与幼儿园各科教学相互整合
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各项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便是将幼儿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幼儿数学与生活做到有机的整合。
4.1 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从数学墙面的布置、区角材料的投放上,进行多元化的创设。如张贴幼儿收集或制作的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有用的数字”主题中,贴挂了幼儿制作的趣味数字,车牌上的数字,年历上的数字,商标上的价格数字;摆放了有数字的实物,如:闹钟、图书、印有生产日期的瓶子、尺子等,让幼儿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数字;同时投放丰富和足量的操作材料。幼儿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大量数学感性经验。
4.2 数学教育与游戏活动的整合。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充分地、积极地、主动地享受已知、探索未知。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安全途径,特别是小班和新生入园的中班幼儿,他们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利用游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4.3 数学教育与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主题探究”课程是近年来一直努力探讨的一种新课程,它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心灵,又有助于平衡课程的效果。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还注重整合、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在与幼儿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孩子共同设计创编出许多丰富有趣的活动。如“数瓶子”、“瓶子和瓶盖”、“瓶子的分类、统计”、“给瓶子排队”等,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探索研究性问题帮助幼儿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幼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兴趣高,参与性强。根据主题名称设计涵盖其他领域,各个发展层面与各种形态的教学活动,确保幼儿数学教育与主题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4.4 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大部分的幼儿都喜爱听故事、念儿歌和看图画书,而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内容与数学有关,蕴涵着数学概念。儿歌、古诗、故事和幼儿图画书最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共鸣,这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挖掘和利用。
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数学故事、数学儿歌、数学游戏,以便供给幼儿在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中欣赏,例如,数学故事《三只羊》,描述的是大羊、中羊和小羊是怎样对付大灰狼取得胜利的,幼儿从中发现物体大、中、小概念,让幼儿形象、逼真、清楚地感知同一物体的大、中、小概念。
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老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币,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应该科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用游戏这种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学习模式,让劝几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1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静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遵循“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让幼儿从生话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2 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大班的一次探索性的集体活动,我准备了3个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玩具碗,3支长短不同的蜡烛和一张画着3位高矮不同并分别穿着黑、白、红不同颜色鞋子的小朋友的图画,逐渐出示教具,在和小朋友共同讨论中探索了物体量的传递性,发展了幼儿的推理能力,在用碗探索传递性时的步骤,我的提问是这样的:①拿出最小的碗(红),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②出示第二大的碗(黄),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它第一只碗比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和大小)。③取去第一只红碗,拿出最大的碗(绿),问:这只碗和黄色的碗比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和大小)。④在不出现第一只红碗的情况下,指着最大的绿碗问:这只碗和刚才的第一只碗比,哪只碗大哪只碗小?当幼儿作出正确的回答后再问:为什么这只碗大呢?幼儿对第一只红碗和第三只绿碗不作直观的直接比较的情况下间接地作出判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进一步作出归纳和整理。
3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在和周围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数学活动中幼儿与周围人们(成人、教师、同伴),以及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进程。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幼儿的数学活动,离不开可供操作的物质材料,如各种实物、玩具、图片、卡片等。对材料的操作,能使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概念,直觉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的关系等等。这一点,恰恰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其符号不能比拟的。物质材料是通向抽象数学世界的桥粱。
4 数学教学应与幼儿园各科教学相互整合
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各项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便是将幼儿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幼儿数学与生活做到有机的整合。
4.1 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从数学墙面的布置、区角材料的投放上,进行多元化的创设。如张贴幼儿收集或制作的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有用的数字”主题中,贴挂了幼儿制作的趣味数字,车牌上的数字,年历上的数字,商标上的价格数字;摆放了有数字的实物,如:闹钟、图书、印有生产日期的瓶子、尺子等,让幼儿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数字;同时投放丰富和足量的操作材料。幼儿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大量数学感性经验。
4.2 数学教育与游戏活动的整合。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充分地、积极地、主动地享受已知、探索未知。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安全途径,特别是小班和新生入园的中班幼儿,他们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利用游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4.3 数学教育与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主题探究”课程是近年来一直努力探讨的一种新课程,它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心灵,又有助于平衡课程的效果。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还注重整合、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在与幼儿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孩子共同设计创编出许多丰富有趣的活动。如“数瓶子”、“瓶子和瓶盖”、“瓶子的分类、统计”、“给瓶子排队”等,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探索研究性问题帮助幼儿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幼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兴趣高,参与性强。根据主题名称设计涵盖其他领域,各个发展层面与各种形态的教学活动,确保幼儿数学教育与主题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4.4 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大部分的幼儿都喜爱听故事、念儿歌和看图画书,而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内容与数学有关,蕴涵着数学概念。儿歌、古诗、故事和幼儿图画书最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共鸣,这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挖掘和利用。
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数学故事、数学儿歌、数学游戏,以便供给幼儿在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中欣赏,例如,数学故事《三只羊》,描述的是大羊、中羊和小羊是怎样对付大灰狼取得胜利的,幼儿从中发现物体大、中、小概念,让幼儿形象、逼真、清楚地感知同一物体的大、中、小概念。
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老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币,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应该科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用游戏这种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学习模式,让劝几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