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和原则,尤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才能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的本质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正确把握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离开发展这个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和原则,尤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利益差别化,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普遍增大,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而且,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在显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上,偏重于外部灌输,却很少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致受到青年学生的抵触和质疑。加之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校硬件、软件设施跟不上变化,致使各种不良风气乘虚而入。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模式带来了冲击,由于缺乏治理网络环境的经验和措施,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来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文本发展观长期流行。这种发展观以书本为本、从纯理论出发,重课本、轻学生,重抽象理论的讲授,轻具体的实践,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及不断变化的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因而在实践过程中遭遇种种挑战和危机。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虽然在突破文本发展观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比如在“两课”教育中加入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普遍开设了“势与政策”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理论教育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但比较而言,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理论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以学生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育人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学校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平等意识,以全面育人的工作态度,保持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深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
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服务的功能,树立服务意识,寓服务于教育全过程,把教育引导学生与切实服务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服务育人的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要注意考察、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服务效果。
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全面性,必须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第一,建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载体,审美素质是关键。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人才。
第二,全面性、协调性的落实是关键。
在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措施、计划,并确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环环相协调,处处讲实效的良好思想政治工作局面,只有这样,全面性、协调性才能得到落实,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坚持持久性。 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保持仍然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性。在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持久地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持久地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持久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以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深入持久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目标来开展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人类、世界终极命运的关怀和责任意识。
最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加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可控性,在充分认识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使规律与实际相结合,让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分析大学生思想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影响的过程。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指导,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养培养过程,在社会转型期更是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责任。要担当起重任,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6.
[2] 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杂志,2008(4).
[3] 庄天慧,秦自强.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 张朝光.对高校党建几个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5] 林克显,黄腾华,李小稳.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作者简介:黄江华(1971—),男,瑶族,湖南江华人,博士,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的本质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正确把握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离开发展这个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和原则,尤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利益差别化,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普遍增大,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而且,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在显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上,偏重于外部灌输,却很少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致受到青年学生的抵触和质疑。加之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校硬件、软件设施跟不上变化,致使各种不良风气乘虚而入。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模式带来了冲击,由于缺乏治理网络环境的经验和措施,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来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文本发展观长期流行。这种发展观以书本为本、从纯理论出发,重课本、轻学生,重抽象理论的讲授,轻具体的实践,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及不断变化的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因而在实践过程中遭遇种种挑战和危机。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虽然在突破文本发展观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比如在“两课”教育中加入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普遍开设了“势与政策”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理论教育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但比较而言,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理论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以学生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育人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学校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平等意识,以全面育人的工作态度,保持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深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
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服务的功能,树立服务意识,寓服务于教育全过程,把教育引导学生与切实服务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服务育人的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要注意考察、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服务效果。
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全面性,必须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第一,建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载体,审美素质是关键。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人才。
第二,全面性、协调性的落实是关键。
在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措施、计划,并确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环环相协调,处处讲实效的良好思想政治工作局面,只有这样,全面性、协调性才能得到落实,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坚持持久性。 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保持仍然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性。在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持久地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持久地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持久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以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深入持久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目标来开展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人类、世界终极命运的关怀和责任意识。
最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加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可控性,在充分认识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使规律与实际相结合,让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分析大学生思想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影响的过程。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指导,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养培养过程,在社会转型期更是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责任。要担当起重任,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6.
[2] 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杂志,2008(4).
[3] 庄天慧,秦自强.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 张朝光.对高校党建几个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5] 林克显,黄腾华,李小稳.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作者简介:黄江华(1971—),男,瑶族,湖南江华人,博士,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