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与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更要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相应的训练。只有加大阅读活动的实施力度,才能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与共同讨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它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而不断生成新的变化。阅读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讲解、学生的独立阅读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研讨。教师讲解的重心应放在引导与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准时机,适时地把整体感知或局部把握的要求告知学生,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务必遵循这一规律,加大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和要求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一般的认知过程,还要与学生的心理变化相联系。为此,阅读教学要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语言风格鲜明,其中“口语化”是一个显著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该文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口语化的特点,还指导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如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多用短句,节奏明快;二是用日常聊天的语气娓娓道来,自然而然;三是使用大量的口头词语,甚至是方言,富有地方色彩;四是语言的特意冗余,说一些多余的话,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
二、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步入探讨的境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善于通过师生之间对某个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使学生产生美妙的阅读体验。文本中存在许多看似无疑,实则潜伏着问题却又易被学生忽略的标点、词句或段落,教师在这样的“无疑处”设疑,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营造不断深入探究、求索的活跃气氛,从而促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向有效迈进。在“无疑处”设疑,设置问题一要切合文本内容的特征,使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突破口回答问题;二要瞄准提问契机,对学生有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三要体现开放性和个性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仙湖的消逝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还是自然演化的必然?如果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就能保持现状吗?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对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思考,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看法由朦胧一步步走向清晰,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共同探讨,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巩固,兴趣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互动与交流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个性化阅读不仅体现在是学生个体阅读活动中,还体现在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长处和发挥上。合作阅读、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思想收获,记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并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大家交流、分享。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补充,加强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感悟,迅速形成对文本思想内容及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较全面的认识与领会。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感悟与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走向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实现思维碰撞与沟通,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而这种收获通过个体的独立阅读是得不到的,所以阅读教学要防止个性化阅读走向孤立,关闭思想开放的大门,禁锢学生的思维。
四、组织学生开展言语实践练习,彰显学以致用的理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练习,彰显学以致用的理念。在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畅谈感悟,适时指导学生运用文本语言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达到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阅读文章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现在言语实践之中,进而更深刻地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实践证明,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进行说话训练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感悟、欣赏与创新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更浓厚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与表达能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总之,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设计需结合语言的运用,根据学生心理情况和课堂教学流程,抓住课堂的生成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精心巧妙设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将课堂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言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谭兴茂.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语文)[M].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
一、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与共同讨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它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而不断生成新的变化。阅读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讲解、学生的独立阅读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研讨。教师讲解的重心应放在引导与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准时机,适时地把整体感知或局部把握的要求告知学生,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务必遵循这一规律,加大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和要求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一般的认知过程,还要与学生的心理变化相联系。为此,阅读教学要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语言风格鲜明,其中“口语化”是一个显著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该文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口语化的特点,还指导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如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多用短句,节奏明快;二是用日常聊天的语气娓娓道来,自然而然;三是使用大量的口头词语,甚至是方言,富有地方色彩;四是语言的特意冗余,说一些多余的话,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
二、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步入探讨的境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善于通过师生之间对某个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使学生产生美妙的阅读体验。文本中存在许多看似无疑,实则潜伏着问题却又易被学生忽略的标点、词句或段落,教师在这样的“无疑处”设疑,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营造不断深入探究、求索的活跃气氛,从而促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向有效迈进。在“无疑处”设疑,设置问题一要切合文本内容的特征,使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突破口回答问题;二要瞄准提问契机,对学生有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三要体现开放性和个性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仙湖的消逝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还是自然演化的必然?如果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就能保持现状吗?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对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思考,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看法由朦胧一步步走向清晰,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共同探讨,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巩固,兴趣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互动与交流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个性化阅读不仅体现在是学生个体阅读活动中,还体现在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长处和发挥上。合作阅读、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思想收获,记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并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大家交流、分享。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补充,加强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感悟,迅速形成对文本思想内容及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较全面的认识与领会。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感悟与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走向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实现思维碰撞与沟通,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而这种收获通过个体的独立阅读是得不到的,所以阅读教学要防止个性化阅读走向孤立,关闭思想开放的大门,禁锢学生的思维。
四、组织学生开展言语实践练习,彰显学以致用的理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练习,彰显学以致用的理念。在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畅谈感悟,适时指导学生运用文本语言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达到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阅读文章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现在言语实践之中,进而更深刻地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实践证明,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进行说话训练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感悟、欣赏与创新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更浓厚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与表达能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总之,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设计需结合语言的运用,根据学生心理情况和课堂教学流程,抓住课堂的生成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精心巧妙设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将课堂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言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谭兴茂.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语文)[M].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