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房屋是人類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基础。居住用的房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物质条件,与人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加强思考,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做出高质量的的设计方案。加强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过程;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程设计的质量,只有做好了前期设计,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的竣工。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是建筑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建筑设计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阶段存在问题
1、设计和投资控制的结合不够,成本控制观念淡漠
一直以来,在建设工程设计领域,设计和经济的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归为设计人员的职责;一提造价,就只认定为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设计人员先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进行现场勘察,择最优方案设计,其后的某一阶段再向造价人员提供部分资料以便其估价。因此造价人员往往对工程概况和地块现状了解很少,难以将实际中各类影响因素全面考虑。
2、职责分工不清,管理和考核标准不一
一个完善的设计管理制度,应是标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主要包括:项目品质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设计人员和设计流程,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在设计过程中,为促进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评定其的业绩,设计院也会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真正做到细化和遵从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很少,而制度的标准化实施又往往和项目负责人的把控能力、设计过程中的现实状况相关。
3、设计进度难以控制,设计变更效率较低
建筑工程设计是团体智慧作业,当遇到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情况,设计进度把控人员需要极大的细心、经验和决断力来确保效率与成果的平衡,计划细化到每个设计师时又容易出现个体拖延整体的情况,控制设计进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建筑设计行业随市场经济大潮渐渐进入买方市场,设计院为了持续发展一般会积极答应甲方的修改意见。而甲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专业能力、政府职能部门意见、工作准备不足等因素,随意地更改设计方向。在设计成果被甲方完全认可之前,又需要难以估计的多次表更,改图、审图再改图的循环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影响后续项目设计的进度。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优化
1、工程设计品质管理
设计品质的好坏在微观上是见仁见智的,然而在宏观上,判别设计品质好坏的确有其基础标准如下:第一,设计产品是否符合业主要求及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第二,在满足法规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第三,设计本身是否兼具创造性和可控性。因此,工程设计的品质管理也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标准。
工程造价方面,依据每个项目的投资概算确设计中造价控制程度,通过技术、经济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方案,,达到控制项目造价的目的。对多专业设计的工程,要增加相关专业的配合条款,以满足施工服务需要;制定合同时,应限定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条款,完善设计变更修改的费用条款,增加与质量造价相结合的收费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良好受控。
设计质量方面,国外发展成熟的建筑师事务所非常注重设计的细节,亦有经验可供国内设计院借鉴,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制度相似,国外市场多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均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建筑师造成的损失,因此每个事务所都需建立完整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在美国,当负责审图的建筑师发现某处错误,都会在图纸上用某色的荧光笔标记,改图的设计师每改完一处图纸错误,会用另一种颜色的荧光笔标记,存有疑虑的错误则不动,图纸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一并交还审图建筑师对照审图。这种看似原始简单的方法,严格执行之下却可以减少审图改图中的工作重复率,进一步加快变更图纸的速度,同时使改图过程清晰可查,为未来可能的复核提供原始图纸资料。
2、工程设计人员管理
设计院的核心是人,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身兼工程设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数植。工程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要他的把关,设计的质量也由他负责。前期方案阶段,项目负责人首先要组织各工种讨论和理解设计任务书和甲方意图,得出详细的设计大纲,并组织方案论证、图纸评审、实际验证等工作。图纸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应检查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成果是否满足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阶段中的功能要求;施工图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确保甲方及政府部门的评审意见逐条得到落实,特别是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图的顺利通过。施工图交付甲方后,负责人要调配各工种做好现场施工的配合,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促进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更好地评定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还应建立设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并且各项目的人员配备应量才定岗、明确职责,以防人才浪费和岗位缺失,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非正常干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三、设计过程的控制
1、进度控制
设计进度是项目总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脱节问题出现,必须建立设计进度满足实体施工需求的管理思路。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业主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相关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2、造价控制
设计是造价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项目管理者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科学的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内。
为了保证项目在设计阶段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充分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选,优化需求设计;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中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方案竟赛获得更好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通过实施设计优化程序,达到设计文件的优化。
3、质量控制
优秀的设计至少应有三个特征:一是满足业主的功能使用需求;二是具有“可建造性”;三是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设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始终贯穿于项目执行的过程。甲方对于设计成果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建筑设计中的项目管理,同工程管理一样要有赖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除设计质量、进度本身的优化管理外,还应优化用人激励机制、整合人力、物力、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阎长俊,奕世红.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及其分析方法[N].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21):26-29.
[2]郭仲伟,王永县.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N].系统工程,2011.
[3]唐坤,卢玲玲.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N].建筑经济,2012 26~29(4):12~15.
关键词:建筑;设计;过程;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程设计的质量,只有做好了前期设计,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的竣工。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是建筑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建筑设计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阶段存在问题
1、设计和投资控制的结合不够,成本控制观念淡漠
一直以来,在建设工程设计领域,设计和经济的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归为设计人员的职责;一提造价,就只认定为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设计人员先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进行现场勘察,择最优方案设计,其后的某一阶段再向造价人员提供部分资料以便其估价。因此造价人员往往对工程概况和地块现状了解很少,难以将实际中各类影响因素全面考虑。
2、职责分工不清,管理和考核标准不一
一个完善的设计管理制度,应是标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主要包括:项目品质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设计人员和设计流程,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在设计过程中,为促进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评定其的业绩,设计院也会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真正做到细化和遵从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很少,而制度的标准化实施又往往和项目负责人的把控能力、设计过程中的现实状况相关。
3、设计进度难以控制,设计变更效率较低
建筑工程设计是团体智慧作业,当遇到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情况,设计进度把控人员需要极大的细心、经验和决断力来确保效率与成果的平衡,计划细化到每个设计师时又容易出现个体拖延整体的情况,控制设计进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建筑设计行业随市场经济大潮渐渐进入买方市场,设计院为了持续发展一般会积极答应甲方的修改意见。而甲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专业能力、政府职能部门意见、工作准备不足等因素,随意地更改设计方向。在设计成果被甲方完全认可之前,又需要难以估计的多次表更,改图、审图再改图的循环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影响后续项目设计的进度。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优化
1、工程设计品质管理
设计品质的好坏在微观上是见仁见智的,然而在宏观上,判别设计品质好坏的确有其基础标准如下:第一,设计产品是否符合业主要求及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第二,在满足法规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第三,设计本身是否兼具创造性和可控性。因此,工程设计的品质管理也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标准。
工程造价方面,依据每个项目的投资概算确设计中造价控制程度,通过技术、经济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方案,,达到控制项目造价的目的。对多专业设计的工程,要增加相关专业的配合条款,以满足施工服务需要;制定合同时,应限定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条款,完善设计变更修改的费用条款,增加与质量造价相结合的收费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良好受控。
设计质量方面,国外发展成熟的建筑师事务所非常注重设计的细节,亦有经验可供国内设计院借鉴,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制度相似,国外市场多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均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建筑师造成的损失,因此每个事务所都需建立完整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在美国,当负责审图的建筑师发现某处错误,都会在图纸上用某色的荧光笔标记,改图的设计师每改完一处图纸错误,会用另一种颜色的荧光笔标记,存有疑虑的错误则不动,图纸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一并交还审图建筑师对照审图。这种看似原始简单的方法,严格执行之下却可以减少审图改图中的工作重复率,进一步加快变更图纸的速度,同时使改图过程清晰可查,为未来可能的复核提供原始图纸资料。
2、工程设计人员管理
设计院的核心是人,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身兼工程设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数植。工程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要他的把关,设计的质量也由他负责。前期方案阶段,项目负责人首先要组织各工种讨论和理解设计任务书和甲方意图,得出详细的设计大纲,并组织方案论证、图纸评审、实际验证等工作。图纸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应检查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成果是否满足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阶段中的功能要求;施工图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确保甲方及政府部门的评审意见逐条得到落实,特别是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图的顺利通过。施工图交付甲方后,负责人要调配各工种做好现场施工的配合,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促进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更好地评定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还应建立设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并且各项目的人员配备应量才定岗、明确职责,以防人才浪费和岗位缺失,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非正常干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三、设计过程的控制
1、进度控制
设计进度是项目总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脱节问题出现,必须建立设计进度满足实体施工需求的管理思路。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业主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相关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2、造价控制
设计是造价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项目管理者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科学的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内。
为了保证项目在设计阶段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充分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选,优化需求设计;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中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方案竟赛获得更好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通过实施设计优化程序,达到设计文件的优化。
3、质量控制
优秀的设计至少应有三个特征:一是满足业主的功能使用需求;二是具有“可建造性”;三是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设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始终贯穿于项目执行的过程。甲方对于设计成果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建筑设计中的项目管理,同工程管理一样要有赖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除设计质量、进度本身的优化管理外,还应优化用人激励机制、整合人力、物力、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阎长俊,奕世红.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及其分析方法[N].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21):26-29.
[2]郭仲伟,王永县.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N].系统工程,2011.
[3]唐坤,卢玲玲.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N].建筑经济,2012 26~29(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