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而止的桑巴舞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年此时,里约热内卢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狂欢节。有激情四射的游行,有露天表演,有奇装异服的路人……接连数日,这座南美城市陷于昼夜不息的欢闹。
  前两年,我都去观看了狂欢节游行。从夜幕低垂至曙光初现,伴着震耳的巴西风舞曲,里约桑巴舞校的队伍依次登场——热辣性感的鼓点女王,设计新颖的花车,以及盛装打扮载歌载舞的方阵,无不宣示着参与者对这场城中盛事的自豪与全情投入。专业评委还会为舞校打分,评选出当年冠军。
  巴西狂欢节源于欧洲传统节日,又融入了非洲音乐和舞蹈,自成风格,在20世纪初逐渐流行起来。1928年第一所桑巴舞校在里约建立,其后,更多舞校出现,舞校间的比拼成为里约甚至巴西狂欢节的重头戏。1984年,由巴西著名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桑巴大道落成,里约狂欢节有了永久地标。
  桑巴舞校根植于贫民社区,成员基本都是社区居民,获得狂欢节游行冠军对舞校和舞校所在社区都是极高的荣誉。为了这一荣誉,舞校往往要筹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设计游行主题、情节、舞曲、花车、服饰,再反复排练,只为那一晚的惊艳亮相。
  不过今年,因疫情未散,盛景不再。而暂停举行狂欢节活动不仅是文化传统的一次中断,也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里约狂欢节上世纪60年代起有了商业属性,接受私人投资,并售卖舞校游行门票,如今更是发展为利润丰厚的产业。去年狂欢节期间,里约吸引了约210万游客,创造了40亿雷亚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酒店入住率高达93%。涌入的游客带来了好生意,街头随处可见售卖酒水、食物、饰品和服饰等的小贩。而筹备狂欢节游行,更是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吸纳了一大批作曲家、乐手、编舞、视觉艺术家、场景设计师、裁缝、铁匠、木匠、画匠、玻璃工、化妆师、乐器制作者……
  狂欢节停止了,相关从业者也没了收入。40岁的雷娜塔在里约北部租有制衣工作室,年复一年为桑巴舞校制作游行服装。“人们认为狂欢只是狂欢,但它还是收入来源。”往常筹备狂欢节时,雷娜塔的工作室挤满数十名裁缝、設计师和缝纫工。然而疫情之下,无法开工,她只能靠捐助和救济度日。
  舞校同样陷入绝望,不再有狂欢节游行转播和门票收入,平日的表演和餐饮服务也不得不停止,无法支付薪水时只能解雇员工。不过危难中,舞校也积极自救,向社会募捐,筹集食品,帮助生活困难的成员;甚至利用手头资源,缝制口罩和防护服,分发给社区居民和医疗机构等。
  “没有悲伤可以掩盖这样的喜悦/那些没有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那些逃过一劫的人/不用再烦恼/尽情欢笑,尽情玩乐……”1919年里约狂欢节,人们涌上街头,在抛洒的五彩纸屑、彩带和香水中,如此高唱道。那是里约熬过“西班牙大流感”后的第一个狂欢节,那场瘟疫带给里约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约1.5万人死亡。
  100多年后,里约人在等待同样的时刻,再次战胜疫情,再次迎来狂欢。“在漫长的疫情之后,狂欢节永远是一剂良药。”为去年狂欢节冠军舞校设计游行情节的马库斯说,“一旦这一切结束,人们将重现1919年狂欢节,同样的狂喜,同样的轻松。”
  “下一个狂欢节将是人类的转折点。”
其他文献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构想出发,作家——作品——读者三个层次中,评论不过是读者层次中的系列之一。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是各各不同的,甚至褒贬不一,因为读者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观察的角度以至审美观念不尽相同,因此议论之大相径庭是不免的,评论又何能例外。聪明的作家对待评论的态度是既重视,又并不以此为准绳,作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正如读者对作品中所宣示的某种思维形态或艺术形态不尽同意一样。胸襟狭窄的作家常常斤斤计较于评
《读书》每期的《编后絮语》,真切,亲切,坦然,而不絮絮;我最先读,很爱读,极耐读。难能难得。读到一九八四年十月号的倒数第三行,忽而感觉别扭,细想又怪生气。是这样:“我们不能不想到这些补白稿的作者,他们也是我们《读书》的栋梁”。一种小杂志恰象一个大家庭,编者好比家长,作者颇似家庭成员,读者正是亲友。亲友抱藻鉴指点的自由,家庭成员执苦干献芹的义务,家长操予夺编织的主权;彼此相依为命,也相转互化,一块儿
新年提前拜神,结果一半活动要在网上进行,在神社里啥也摸不着。这还是幸运的。有很多神社干脆拒绝访客。  每年1月1日零点,很多日本人阖家看罢NHK电视台的红白歌赛,动身去本地神社参拜,祈祷新年万事如意。年龄大点的人,则在白天出发去参拜。从1日零点开始,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穿着新衣服去神社参拜的人们,沉浸在新年的祥和气氛中,其乐融融。  然而,由于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不乐观,政府号召大家分散参拜或线上参
读近两年来《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    思维的本质是严肃的,但形式却如大千世界一样,林林总总,千变万化,尤其是在文学这样一个美的领域里思维。  批评而冠诸“文学”的字样,不外乎两层意思:首先,这是对文学的批评,思维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学;第二,是文学的批评,即是说,这门研究文学的学问,其本身可以焕发出文学的迷人光彩和色泽。我以为,《上海文学》近两年来文学批评如异军突起,其瞩目之处盖在于此。  文学世界
吾邑黄仲则之“两当轩”,尽人皆知。但何以名“两当”,说者不一。一说:《史通·隐晦篇》中“以两当一”,“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这样的说法陈友琴教授认为庸俗鄙陋。他说:“《地理志》凤州两当县州西八十五里,汉故道县,后魏置两当,用地名较雅正”。这一说似也费解。盖仲则故居在常州马山埠白云溪上,何以用凤州两当县名作为轩名?  余早年曾访过仲则故居,前厅大门为人居住,二厅正屋为人拆建,余经东弄
今年《读书》第四期沈同衡的漫画《独生》,读后颇有同感。不过应当补充说明:希望书籍不要“独生”,指的是好书。有的书,读了“上回”便已倒了胃口,压根儿不想“听下回分解”,这样的书出了首卷,如果偃旗息鼓,收兵回营,也不失为一种对读者负责的作法。“生”之与否,首先应当看质量。出书也应提倡“优生”。  补白  黑龙江佳木斯光复  莲出于火  读古苍梧诗集《铜莲》    香港诗人古苍梧的《铜莲》是一本精致的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对联漫话》收西湖葛岭联:“孤隐对邀林处士,半闲坐论宋平章”,注云:“林处士即林则徐”(51页);又杭州林处士祠联:“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注云:“林处士即林则徐”、(92页)。清梁章巨所编《楹联三话》:“西湖孤山林处士祠,林少穆(林则徐)督部于杭嘉湖道任内,曾经修葺……督部有题祠一联云:“我忆……”。可见是林则徐曾修林处士祠并题联。林处士是谁?是宋朝的林逋。“林逋,字
关于叶卡特林娜二世    一    即将出版的《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又象传奇故事,又象宫帏秘闻。并不是传记作者故意用传奇、秘闻的笔法写这本书,他是严格依照沙俄皇家档案、法国外交部档案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档案资料如实地描述这位十八世纪蜚声欧美的女皇的,并没有把她的政治活动和私人生活加以渲染,以诱使读者寻趣猎奇。这主要是因为叶卡特林娜二世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女皇,她一生的事迹太象传奇了。  本书作者
我喜爱版画艺术,曾经为编印两本介绍外国版画的书而做过一些工作。  一九四三年秋天,我在重庆观赏到苏联版画展览会上陈列出来的苏联版画艺术家的许多新作。地点是在中苏文化协会楼下,在那约一百平方米的三间屋子的墙壁上挂满了裱贴在厚纸板上拓印的版画;同时展出的还有不少苏联漫画和招贴画。这是继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和南京两地之后又一次苏联版画展览。它吸引了成百成千的观众,备受赞赏。  那时苏联卫国战争正在激烈进行,
为自学文学基础知识,买了一本十四院校、几十位教师合编的《文学理论基础》,认真学习,颇有收获。学到第十章我惶惑了,标题竟是:“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文学遗产的继承我可以理解,但怎样革新呢?“革新”了的遗产还能叫“遗产”吗?我在第十章遍查“文学遗产革新”的内容,也查不到。是不是印错了?不过,几十位老师通力合作的成果怎么会错呢?我还注意到,这本书一九八一年出版,我买的这本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一共出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