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典型的专制女皇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叶卡特林娜二世
  
  一
  
  即将出版的《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又象传奇故事,又象宫帏秘闻。并不是传记作者故意用传奇、秘闻的笔法写这本书,他是严格依照沙俄皇家档案、法国外交部档案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档案资料如实地描述这位十八世纪蜚声欧美的女皇的,并没有把她的政治活动和私人生活加以渲染,以诱使读者寻趣猎奇。这主要是因为叶卡特林娜二世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女皇,她一生的事迹太象传奇了。
  本书作者波兰历史学家瓦利舍夫斯基(一八四九——一九三五),写过不少有份量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学著作。从一八九三年起,他用法文写了好几部有关俄国帝王的书,如《伊凡雷帝》、《彼得大帝》、《王位周围》、《最初的罗曼诺索夫们》、《彼得之子》、《女人王国》等。这些著作,差不多都已译成俄文在俄国出版。《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是他在这位女皇去世将近一百周年时写的。瓦利舍夫斯基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这是个“有魔力的国君,一个文明世界所有强国都为之匍匐膜拜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偶然来到俄国的小小的德国公主,是几个勇敢的年轻人把她推上了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宝座。”
  由于和俄国皇族有一点远亲的关系,德国一个小公爵(普鲁士军队中的一个将官)的公主被伊丽莎白女皇接到俄国宫廷中,配给一个也是刚从德国觅来的浪荡少年彼得三世,结婚时她才十六岁。婚后,她被丈夫遗弃在深宫,长期过着独守空房的生活。但她并不甘于寂寞,却处心积虑地图谋夺取最高权力。为此,她改用了俄国名字、改信了俄国东正教,并学习俄语,同所有接触到的臣仆友好相处,到处收买人心,并且从年轻的近卫军中组织了一支准备将来搞宫廷政变的武装队伍。她耐心地等待,终于等待到了机会:一七六一年底,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即了皇位,她当了皇后。不久,她便利用彼得三世登基后所办的几件错事,废黜了他。她不让儿子保罗即位,自己当了全俄的女皇。因为她善弄权术,大部分贵族都拥护她。政变之后才七八天,女皇又指使亲信杀死了彼得三世,并把早已废黜的伊凡六世杀死在狱中。
  历史给她安排了一个侥幸的环境,她利用彼得三世的昏庸乖张,经过周密的策划,比较轻易地夺得了皇位。
  和历史上的封建专制帝王一样,她夺取最高权力,就是为了尽情地享受,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她也象前代女皇伊丽莎白那样,“大乱宫帏”,广蓄“面首”,过着荒淫的生活。她不断地更换情夫,动辄以几万几万的农奴连同土地赏赐给这些宠臣。她一生,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制造了无数的宫廷丑闻。
  作为一个精明的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在纵情声色之余,懂得怎样加强她的专制统治。她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奴,颁布了许多法令,给农奴主和地主以对农民和农奴的更大的生杀予夺之权。叶卡特林娜的专制统治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终于激起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用彼得三世的名义,打起为民除害的旗帜,以普加乔夫为首的遍及伏尔加河和顿河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叶卡特林娜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最残酷的镇压。对于流露出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她也同样进行无情的镇压。拉其斯契夫等民主主义者就分别被她流放到西伯利亚或被判处无期徒刑。另一方面,女皇宫中的宴会、舞会却连绵不断。无度的挥霍,给本来已经饥寒交迫的农民身上加上了更为沉重的负担。
  比起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叶卡特林娜二世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她的伪善。为了把自己装扮成欧洲最开明的女皇,她以民主、自由相标榜,不仅在俄国出版了一些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而且还和这些学者通信,邀请他们到俄国做客,甚至馈赠几万金法郎给狄德罗,帮助他出版宣传启蒙思想的法国百科全书。
  最大的讽刺是,当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以后,俄国贵族中有些青年接受了这些进步思想,大胆地批评农奴制,并进而鼓吹革命,叶卡特林娜二世一见将危及自己的统治,便立即予以镇压。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宣传,从思想上动摇了法国封建统治的基础,十八世纪后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面对欧洲汹涌的革命浪潮,叶卡特林娜二世丢掉了虚伪的开明面具,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她一面把她原来热心标榜的新思想,称为“法兰西瘟疫”而严厉禁止,一面高呼“法国君主的事,就是一切君主的事”,以保卫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为己任,充当“国际宪兵”,与普鲁士、奥地利和瑞典结成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这位一度以欧洲民主思想的保护者自居的女皇,待到这种思想成为实践,法国开始了民主革命,俄国贵族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刚露出一点自由思想的萌芽,她就马上毫不容情地将其浸入血泊中。对于叶卡特林娜这种前后矛盾的作法,后来普希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她是“穿裙子戴皇冠的伪君子”。
  象其他不自量力的野心家一样,叶卡特林娜二世还想在“文治”方面有所作为,以便借以炫耀她的才能。她把独裁之手伸进了文学艺术领域,居然编写剧本,办起讽刺杂志。当然,她只许自己讽刺(不过是官僚政治的一些恶习),不许别人讽刺(查封诺维科夫的讽刺杂志等)。她的“著作”出版了十二卷之多,还出版了不少通信集和笔记。这些著作不知出于谁的手笔。有过这样的传说:她把一个最普通最常用的俄文字ещё(意为“还”、“再”)写成了цсчо,音虽相近,但没有一个字母是对的。这个传说也许太挖苦她了。
  叶卡特林娜曾经煊赫一时。无论俄国的还是西方的历史家都对她赞誉备加。沙俄的历代后裔,对她也有不同程度的推崇。本书作者瓦利舍夫斯基的写作态度虽然比较严谨,书中详细注出了引用资料的出处,但仍然有一定的偏见。当时人们就指出,他有保皇党的思想倾向,因此他在字里行间不免流露出对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推崇。平心而论,叶卡特林娜二世使西欧的科学文化介绍到俄国来,客观上对俄国文化的进步确有所助益,但这却是她装点门面的虚伪做法。
  
  二
  
  在十八、十九世纪中,俄国进行了三十三次对外战争,差不多都是为了扩张领土,向西方和东方寻找出海的港口,以便向世界进行更大的扩张。初步定下这个蓝图的是一七二一年称帝的彼得一世。那时他还只是说,要向欧洲开个“窗户”。一七六三年取得皇位的叶卡特林娜二世,继承了彼得一世的衣钵,向西方大肆扩张。她把彼得一世的蓝图,又大大扩大了。随着她扩张野心的膨胀和侵略战争的得手,她建立了更“煊赫”的武功。由于这个原故,他们分别得到了“彼得大帝”和“叶卡特林娜大帝”的正式封号。
  彼得一世的活动时期,在中国康熙年间,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活动时期,在乾隆年间。中国作为俄国的近邻,在康熙年间,对彼得一世的事迹时有所闻。康熙皇帝曾对俄国的使臣说,彼得一世作为俄国的皇帝,最好不要做出冒险的行动,例如亲自爬上桅杆窃听英国军舰上对他的议论,就太危险,希望俄国使臣能把此意转告彼得皇帝。叶卡特林娜二世的事迹,不知为什么,过去和现在,在中国很少传闻。叶卡特林娜二世这位沙俄历史上的典型专制君主,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包括残暴和权术、虚伪和阴险以及个人生活的奢侈和荒淫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集古今帝王的特点于一身。了解这位女皇的事迹,对于研究俄国近代史,对于研究十八世纪以来沙俄对欧洲以及对东方所起的作用,甚至以她的独裁典型来看看其他独裁者,都是很有意思的。中国不仅在乾隆年间很少了解这位煊赫一时的女皇,甚至在二百年后的现在,也对她不甚了了。《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当然,从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来说,这部传记还只是一小部分资料。出版界有必要多出些研究外国历史的书籍。先出些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是一个带有方针性的做法。历史人物的传记,象这本俄国女皇的传记,不仅是历史资料,也是颇可一读的文学作品。
  彼得一世在欧洲走了一圈回国,为了使俄国现代化,他曾实行过新政。他首先是从形式上、生活上实行欧化。他采取“割须换袍”的办法,即剪去俄国贵族所留的长须,强迫贵族脱下长袍,换上短衣;他强迫俄国贵族抽烟、喝咖啡。他认为,这便是欧化,从此俄国就可以现代化了。
  叶卡特林娜二世也曾下令成立实施新政的委员会,以便推行她提出的俄国现代化纲领。当然,她的“新政”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给俄国人民带来福利。
  如果说彼得一世是用可笑的方式向欧洲学习,那么叶卡特林娜二世则是标榜民主自由,以虚伪的方式向欧洲学习,借以沽名钓誉,骨子里还是封建专制那一套。
  
  三
  
  叶卡特林娜二世在位达三十三年之久,比其他俄皇执政的时间都长。这使她有充分的时间来大展其“文治武功”的雄图。她穷兵黩武,连年不断地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她治下的俄罗斯疆土。在这方面,她不遗余力地企图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位沙皇,包括彼得一世在内。甚至直至临死前,她还在计划向波斯发动进攻。对于她的“武功”,也常常为有些人所乐道,而无视其侵略战争的反动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深刻地指出过这一点,但有人竟至非难恩格斯的指责。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把女皇的“武功”作了这样的概括:“到叶卡特林娜二世统治结束时,基本上完成了远在十七世纪所提出的对外政策的任务:收复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土地,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住了脚跟,在黑海北岸确立了地位,扫除了侵略性的克里木汗国(一七八三),扩大了俄国在西伯利亚和东北亚的领土。俄土战争(一七六八——一七七四,一七八七——一七九一)促使呻吟在土耳其桎梏之下的南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在十八世纪的下半叶俄国的国际声誉不同寻常地提高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成为叶卡特林娜二世的‘顺从的仆人’(恩格斯语),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两次来访俄国,不得不做出样子,他是为俄国利益效劳的。叶卡特林娜二世声明以一七七九年的吉申和约担保德国的秩序,英国寻求和俄国结盟来与北美作战……叶卡特林娜二世加以拒绝,反而宣布武装中立以保护中立性的商业,……拒绝英国利用俄国兵力同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作战,从而给予北美的独立斗争以重要支助……”
  该书用这样的语言叙述了叶卡特林娜二世在对外作战方面的业绩之后,又解释说:“在叶卡特林娜二世统治时期取得的对外政策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俄国陆海军力量的强大,在鲁勉佐夫、苏沃洛夫、斯比里陀夫、乌沙柯夫等的统帅下,俄国的陆军和海军在陆上和海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这些评论中不难理解,所谓叶卡特林娜二世的对外政策是指的什么。
  叶卡特林娜二世于一七九六年,当她六十七岁时去世。她的儿子保罗一世接位,但保罗一世只在位五年,就被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刺死而继承了皇位。以后又有四朝皇帝。一直等到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才结束了沙皇统治。所有这些沙皇,对内剥削农民,压迫少数民族,镇压革命,对外侵略,扩张土地,都是继承了这位先妣叶卡特林娜二世定下的政策和画好的蓝图。有人即使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但在继承衣钵这一点上,这位专制女皇对她的后裔是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的。《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一书以不可否认的事实,使人们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俄国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波〕瓦利舍夫斯基著,姜其煌、濮阳翔译,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本刊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任彦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厅是一座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在这儿听音乐会,心情总是十分愉悦。可最近这次,我的心里十分忐忑,因为听众中有很多是监狱里的犯人。我环顾四周,却没有发现狱警或囚服。大家都沉浸在莫扎特、海顿、巴赫等知名音乐家的经典曲目中,不时报以掌声。这样的音乐会已举办了20多场。每年,比利时法务部会挑选一些表现良好的囚犯,给他们发放24小时的特赦令。这些囚犯除
翻开中共浙江省委金华地委办公室编的《通向富裕的道路》,读完第一篇的前四行,泪水就禁不住要夺眶而出。你听,一个大队在十年内乱期间,最多的一年曾开出过一千二百多张讨饭证明,讨饭人数占全大队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而落实“双包”责任制的一两年内,马上实现了大翻身!  别以为“双包”这道闸门那么容易打开,不!托起这道沉重闸门的,是千万伟大的人民群众。很可惜,一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这段时期内,不同程度上成了绊
我发现如今内向一点的小孩都容易害羞,自带很强的羞耻心,这一点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们的压力来源。  看到朋友又美又瘦,反观自己是个“普女”,感觉压力山大;看到人家考上研究生发表SCI,反观自己压力山大;父母问你为什么还找不到对象还不结婚,看别人孩子都满地爬了,又压力山大。  这些压力,有的是出于不甘心,“明明我离考上研就差那么一点点……”更多的是羞愧,不好意思,你在乎这个但你达不到,你无法和自己和解。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构想出发,作家——作品——读者三个层次中,评论不过是读者层次中的系列之一。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是各各不同的,甚至褒贬不一,因为读者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观察的角度以至审美观念不尽相同,因此议论之大相径庭是不免的,评论又何能例外。聪明的作家对待评论的态度是既重视,又并不以此为准绳,作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正如读者对作品中所宣示的某种思维形态或艺术形态不尽同意一样。胸襟狭窄的作家常常斤斤计较于评
《读书》每期的《编后絮语》,真切,亲切,坦然,而不絮絮;我最先读,很爱读,极耐读。难能难得。读到一九八四年十月号的倒数第三行,忽而感觉别扭,细想又怪生气。是这样:“我们不能不想到这些补白稿的作者,他们也是我们《读书》的栋梁”。一种小杂志恰象一个大家庭,编者好比家长,作者颇似家庭成员,读者正是亲友。亲友抱藻鉴指点的自由,家庭成员执苦干献芹的义务,家长操予夺编织的主权;彼此相依为命,也相转互化,一块儿
新年提前拜神,结果一半活动要在网上进行,在神社里啥也摸不着。这还是幸运的。有很多神社干脆拒绝访客。  每年1月1日零点,很多日本人阖家看罢NHK电视台的红白歌赛,动身去本地神社参拜,祈祷新年万事如意。年龄大点的人,则在白天出发去参拜。从1日零点开始,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穿着新衣服去神社参拜的人们,沉浸在新年的祥和气氛中,其乐融融。  然而,由于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不乐观,政府号召大家分散参拜或线上参
读近两年来《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    思维的本质是严肃的,但形式却如大千世界一样,林林总总,千变万化,尤其是在文学这样一个美的领域里思维。  批评而冠诸“文学”的字样,不外乎两层意思:首先,这是对文学的批评,思维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学;第二,是文学的批评,即是说,这门研究文学的学问,其本身可以焕发出文学的迷人光彩和色泽。我以为,《上海文学》近两年来文学批评如异军突起,其瞩目之处盖在于此。  文学世界
吾邑黄仲则之“两当轩”,尽人皆知。但何以名“两当”,说者不一。一说:《史通·隐晦篇》中“以两当一”,“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这样的说法陈友琴教授认为庸俗鄙陋。他说:“《地理志》凤州两当县州西八十五里,汉故道县,后魏置两当,用地名较雅正”。这一说似也费解。盖仲则故居在常州马山埠白云溪上,何以用凤州两当县名作为轩名?  余早年曾访过仲则故居,前厅大门为人居住,二厅正屋为人拆建,余经东弄
今年《读书》第四期沈同衡的漫画《独生》,读后颇有同感。不过应当补充说明:希望书籍不要“独生”,指的是好书。有的书,读了“上回”便已倒了胃口,压根儿不想“听下回分解”,这样的书出了首卷,如果偃旗息鼓,收兵回营,也不失为一种对读者负责的作法。“生”之与否,首先应当看质量。出书也应提倡“优生”。  补白  黑龙江佳木斯光复  莲出于火  读古苍梧诗集《铜莲》    香港诗人古苍梧的《铜莲》是一本精致的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对联漫话》收西湖葛岭联:“孤隐对邀林处士,半闲坐论宋平章”,注云:“林处士即林则徐”(51页);又杭州林处士祠联:“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注云:“林处士即林则徐”、(92页)。清梁章巨所编《楹联三话》:“西湖孤山林处士祠,林少穆(林则徐)督部于杭嘉湖道任内,曾经修葺……督部有题祠一联云:“我忆……”。可见是林则徐曾修林处士祠并题联。林处士是谁?是宋朝的林逋。“林逋,字